微课与慕课
常以周为单位。课程通常设计 为较短的实施周数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数。根 据Coursera课程周数统计(数 据引自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高等 教育开放资源研究中心)多数 课程在4-10周,每周课时数在 2—3小时之间,每门课程总时 数为15-35小时。2.MOOC S的 课程教学内容通常以短视频为 主要载体,每段视频都在6一15 分钟之间,视频多数为预先录 像,讲义可免费下载,由于网 络直播很难控制的原因,较少 使用国内常用的视频直播形式。
发现之旅
微课与慕课
管丽红 当“视频公开课”愈来愈 为大家所熟悉的时候,“微课”、 “慕课”、“翻转课堂”、“数 字化学习”等一系列网络教学 的新名词又开启了另一个信息 化教学的新纪元。“微课”和“慕 课”最近不仅成为教育界也是 民间热议的话题。那么,到底 什么是“微课”,什么是“慕课”? 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一、微课
1.MOOC S的课程长度较短,通
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 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 师生互动过程等都可以被完整 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其实,从远程教育、网络 课程到视频公开课,再到微课、 慕课,这一发展轨迹无疑代表 着教育信息化、全民化的进程, 从一校、到全国再到全球,教 育从单一的模式、单一的地域 向多模式、全球化发展本身就 是教育发展、人类进步的体现。 但是,微课和慕课的发展仍有 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教育 界的各级人士积极探讨、研究, 但也要注意过热也可能对教育 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总之,充分发挥它们的“短小、 精悍”以及“便捷、广泛”的 特征为我所用。
局限性。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 和建设的逐步推进,胡老师又 在201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 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 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 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 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 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
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 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 在2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 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 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 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 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 学资源有机组合。”胡老师认 为“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 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 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 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 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 等特征,所以将其定义为一种 “新的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
Mass ive
e
teachers.tv)也开始了微课视 频资源的建设。从2004年到 2011年的7年间开发了3500 个2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 1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 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 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其点 击率曾一度超过了586万人次。 只是后来因为服务器承载量不 够,加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不得不关闭,但英国教育部将 那些由政府出资开发的微课视 频通过签约的方式转让给了国 内的其他网络运营商,如TES 网站,并要求其继续免费给教 师开放使用。 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 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 线观看使用为主,它类似于网 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 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
一●。●t‘.1。一t●一^●●一茸舻
microCourSe似乎都可以译为 “微课”。而国内的微课概念 该用哪个词来定义一直难有定 论。个人认为,把mi
Cro eC—
ture翻译为“微课”,指这种 以微视频为载体的一种新型教 学活动,而mi crocourse译为 “微课程”,指以微课的方式 实施的课程,它的核心是围绕 同一主题/教学内容而实施的 一系列micro ecture,可能较 为妥帖。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 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可汗学院。 它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从 2004年夏天开始用雅虎的一款 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 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数 学,到后来在You ube上录像, 继而在2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 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 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 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 非营利组织。这位曾在麻省理
站(TeachersTVhttp://www.
至2011年的10年间,仅麻省 理工学院就发布了约2000门 课程,超过1亿人次访问。而 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高质高 清课程《公正》等,引来新一 轮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热潮。 早期的名校视频公开课只 提供课程资源,而慕课实现了 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 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完成上课、 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 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 据慧灵学习网的《MOOCs(慕课) 究竟为何物?》报道,从2008 年第一个慕课的2300个注册用 户,到目前主要几大慕课平台 的数百万。短短几年问,慕课 就经历了从悄然无声到井喷的 变化。这场“风暴”始于2011 年的秋天,来自190多个国家 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1 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 程,这后来孕育了目前的三大 平台之一的UdacitY;11月另 一重要平台、由斯坦福大学的 教授创办的Coursera成立;12 月麻省理工启动了MITx项目, 以此为基础后来哈佛与MIT合 作组建了edX平台,发布大规 模开放在线课程。2012年,被
Open 0n
l ine Cours—
s,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
的意思。它起源于发展多年的 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早 在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 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掀 起了第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
@
万方数据 科学大观园
发现之旅
4.MOOC S的课程讨论通常采用
论坛、学习小组与社群或者其 它社交媒介来开展。 从中不难看出,慕课的一 个基本特征还是课程用时短、 内容简单。这其实也是微课具 备的特征,或者说慕课MOOCS 正是microcourse的实施平台。
课)”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开 设有相关专业的大专和证书类 课程,而且还开设有相关专业 的网络在线课程。他们主要以 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录制一系列143分钟的教学视 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 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 强大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资 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 识。从而发展了大学的在线学 习或移动学习课程。 二、慕课 所谓慕课,即MOOCs一一
3.MOOC S的课程作业通常采用
这样的形式:视频中内嵌简单 测验(in-videoquiZ)、周作业 及测验、自动批改与同伴互评。
0
万方数据 科学大观园
微课与慕课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管丽红
科学大观园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2014(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xdgy201402019.aspx
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 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 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 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 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 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 不断完善的。 英文中的micro ecture和
@
万方数据 科学大观园
发现之旅
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 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 戏称为“一分钟教 授”的美国新墨西哥 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 教学设计师戴维・彭 罗斯教授。目前该学 院已经推广应用了 “Microlecture(微 工和哈佛就读,并获得数学、 计算机和MBA等多个学位的美 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 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0分钟左右 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 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从而创 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 就在美国波士顿的萨尔 曼・可汗在尝试用通过互联 网视频进行异地教学辅导时, 大洋彼岸的英国教师电视网
而micr01 eture是他们的核心
内容。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 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同时,三大平台获得了数千万 的投资支持,推出了近百门课 程,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慕 课的多种形式的实践中。中国 也紧随其后,就在今年的5—7 月,像北大、清华、上海交大、 复旦等国内一流学府都纷纷加 入了慕课(MOOCs)的行列,分 别向MOOC S“三驾马车”之一 的edx和Coursera提供网络在 线课程。 这股来自海外的“慕课” 潮不仅冲击着国内原有的远程 教育,也大大地影响着中国的 高等教育。其实,国内的在线 教育中的课程也同样存在课程 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课程评价等几大核心元素,只 不过MOOCs可以随时免费注册、 面向全球性用户、整合全球名 牌高校的阶段性微课程、提供 微认证、对同伴互评的成熟应 用使其具备了很大优势,加之 课件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故而 吸引了大批学习者的关注。 三、慕课和微课 可以说,“慕课”几乎是 随着“微课”的发展而发展起 来的。国家开放大学的崔研宏 老师把”慕课”和他们开设的 网络核心课程做了一个对比, 认为”慕课”具有以下几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