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报道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性
• 自然灾害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从人 类社会形成起就没有停止过和自然灾害的抗争。 在许多的历史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征服自然 灾害的生动记载,也可以看到在许多自然灾害面 前人类的无助和无奈。自然规律常常是不依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不论在什么时代,也不论在哪个 国家,自然灾害的频发仍然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 实。包括人类为改造世界而进行的许多创造性劳 动本身也有可能成为诱发重大自然灾害的重要因 素。
突发事件的内涵包含的核心要素
• 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 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
• 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
• 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
动用社会的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如何面对危机突发事件
我国的著名的公关专家游昌乔讲了危 机管理的“5s”原则: 第一,承担责任(shoulderthematter)。 第二,真诚沟通(sincerity)。 第三,速度第一(speed)。 第四,系统运行(system)。
• 21世纪是个风险四伏、危机密集的年代。环目四 看,现代社会面对众多性质不一的风险及危机, 包括人口压力、雨林毁灭、温室效应、传染病跨 境蔓延、当权者的贪污腐败、政权重组、社会动 荡、战乱、道德与公信失衡、虚假资讯的泛滥、 舆论起哄、社会话语权的争夺、全球化引起的冲 击、企业及政府的表现与公众期待的鸿沟,以至 如今正在影响世界的金融海啸,及日常所见的劳 资争议、人为恶意、管理失当、产品瑕疵与召回 、消费者诉讼与抗争、网路谣言、价值偏差及专 业道德与丑闻事件等等。(香港中大 黄懿慧)
21 2015-4-22
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媒介和新闻传播管理 • 真实的、现场感极强 的新闻报道。详尽的 报道为国内外了解地 震真相提供了丰富的 信息,对争取来自国 内外的援助发挥了重 要作用。 • 富于感情色彩的报道, 令人耳目一新。
24 2015-4-22
26 2015-4-22
我国主流媒体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贝克
就在贝克出版《风险社会》一书的那一年,前苏联发生了 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为贝克的理论提 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据。这次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天灾人祸”,而是由于人类追求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所导致的结果。
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
我国主流媒体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
• 五、细节报道和场面报道相结合。 • 新闻报道是“讲故事”的传播方式,好的故事才 能吸引人,才能抓住注意力,才能形成新闻报道 的“软实力”。灾难发生后又是一个产生“故事 ”的时期,能否发现和表现“好故事”,考验着 记者的新闻敏感、采访作风、吃苦精神、表达能 力。
• 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及时、准确、公 开、透明”作为灾难报道的基本准则。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在新闻 工作中也曾反复强调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 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近年来,中央又反复强 调新闻宣传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 的要求,将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化。坚持新闻的 真实性,如实全面地报道灾难,提供准确全面的 信息,是这些年来我国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 中共同的追求,因而使我们的灾难报道有了重大 的革新与突破。
重大自然灾害报道
段京肃 教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By Evipin
报告人自我介绍
• 段京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代表作品:《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 关系》、《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理论教 程》、《媒介素养导论》、《21世纪中国公关 蓝皮书》、《新闻理论研究的出路何在》、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信息传播权利的转移》、 《媒介集团化的喜悦与尴尬》、《信息断裂与 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等。
正视灾难,跳出灾难,展现人性的光辉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连续多次发生重大自然灾 害,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在全国 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擦干眼泪,从废墟上 重新站立起来,战胜了灾害,走上了重建家园的 创新之路。 • 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发生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纷 纷在第一时间冲向抗灾救灾第一线,展开了媒体 版的抗灾活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新闻报道作品 。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我国媒体新时期践行马克 思主义新闻观的探索路程。
我国主流媒体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
• 八、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要善于主动出 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健康方向,参与到社 会化媒体的竞争中。 • 自舟曲泥石流灾难开始,社会化媒体在自然灾害 报道中的优势开始展现。主流媒体如何得到话语 主动权,掌握话语权,体现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 影响力,各主流媒体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成 功的实践。
18 2015-4-22
汶川大地震中的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媒介和新闻传播管理
• 最早发出地震信息的是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手 机)。 • 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即发出第一条快讯, 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 • 32分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新闻,随后启 动一套、四套和新闻频道24小时直播,打破节目 原有板块。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 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
突发新闻事件定义的通俗说法
• 又称“紧急事件”、“紧急情况”、“紧急状 态”、“非常状态”、“特别状态”等等。国外 代表性的定义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 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 常生活构成威胁(—欧洲人权法院)。
• 学者的认识: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 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 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反应的极 端事件。(Rosenthal)
我国主流媒体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
• 三、突出党的领导,重点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 • 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对于灾区和灾民而言 ,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灾害本身,还有随之而来的 社会问题:如何救灾、如何救人、次生灾害、疾 病和瘟疫等,人心惶惶、信息混乱、对社会治安 的担心骤然而生。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的是什 么?是主心骨,是能高举旗帜的人。他们在哪里 ?党报给出了及时而有力的回答。
中国同样处在突发事件频发的时代
• 社会转型期,许多以前不曾经历过的事情不期而 遇。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付出的代价。 • 民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权威、领袖和媒体盲目 崇拜、迷信的时代已经过去。 • 市场经济、自由商业竞争、高额利润吸引下的铤 而走险。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 旦夕之祸,均可视为突发事件。 • 媒介技术进步,进入“自媒体”时代。任何事情 都可能被突然放大。
• • • •
世界各国媒体自然灾害报道的主要模式
• 美国的模式,突出灾难的严酷,追求纯客 观、刺激性; • 中国传统模式,突出灾难发生后的救灾行 为,侧重表现政府行为、英雄事迹; • 日本媒体的模式,兼具上述两种模式,既 充分报道灾难的真相,又突出社会各界的 救灾行动。
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媒介和新闻传播管理
人类始终有美好的追求
•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 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 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 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 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基本原则
• 对于广受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关注的突发事件 和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一定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 • 所有报道要严守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底线。严禁 违背社会伦理和职业伦理的炒作,娱乐化炒作。 • 记者和报道人深入事件第一线,贴近现场,逼近 真相。严禁道听途说,严防信谣传谣。对来自社 会化媒体的信息尤其要严加甄别,防止上当。 • 职业媒体人心中要有定力,不能为赶时间、争独 家、抢首发而丢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放弃新闻 的生命线。
我国主流媒体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
• 四、弘扬社会主义的英雄主义,英雄群体和个人 英雄的结合。 •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崇尚英雄和英雄主义的,正 面典型宣传和英雄人物的报道是我国媒体的传统 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救灾进行的同时及 时推出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突出“草根英雄” 的报道,却是近年来我国媒体报道的特点,充分 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心和媒体参与救灾的积极 表现。
突发新闻事件的定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 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 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在新闻界看来,这些事件都具有新闻价值。 发生在当地的、与民生切实相关的、与众 不同的则新闻价值更高。
本书中,突发事件报道 评析和重大自然灾害报 道评析为一个单元。重 大自然灾害均为突发事 件。它们都是新闻价值 极高的新闻事件,受到 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突出 报道。
本单元讲授的主要内容
•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不可抗拒性,建立在风险 社会理论基础上。 • 强调突发危机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与和谐社会、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新闻传播的客观真实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 新闻记者个人感情与职业行为和救灾战略、危机 处置科学性的关系。 • 信息发布的及时、准确和信息识别。 • 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
我国主流媒体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
• 六、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的充分体现。 • 在灾难报道中存在如何处理新闻题材与记者立场 、观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取向的关系这一问 题。在面对这种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性场面 和灾民极其脆弱的社会心理状态时,如何把握报 道的尺度,如何选择报道的角度,如何衡量报道 的效度,对许多人来说是新的课题。 • 重大自然灾害现场是重大新闻事实最集中、对媒 体最有吸引力的时空,身处现场的记者们应该如 何面对生命和职业的关系,始终是国内外新闻界 困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