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音乐赏析

影视音乐赏析

《影视音乐赏析》课程论文
学院:草业学院
班级:12级植物保护1班
姓名:马华龙
学号:2011152051
《海角七号》电影音乐赏析
摘要:《海角七号》中的演员大都是音乐人出身,主演范逸臣本身是一位歌手,剧中每个小人物都懂会一点乐器,茂伯在台湾更是国宝级的音乐大师。

所以剧中的音乐自然不可忽视,无所不在的音乐顺理成章地成了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电影中一虚一实的爱情故事与悠扬音乐的完美结合,更是让我被这一部不落俗套的爱情电影深深打动。

关键词:海角七号, 国境之南, 无乐不作
一:电影简介:
《海角七号》为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由歌手范逸臣和日本模特儿/演员田中千绘,与众多音乐人共同演出。

剧情描述一场在恒春夏都沙滩酒店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由于当地人的坚持,暖场乐团将由在地的乐手们组团演出,于是代班邮差阿嘉(范逸臣饰)、小米酒业务员马拉桑(马念先饰)、机车行黑手水蛙(小应饰)、原住民警察劳马(民雄饰)、老邮差茂伯(林宗仁饰)、正读国小大大(麦子饰)七拼八凑组成了一个‘破铜烂铁’的乐团,让个性严谨、心情烦闷的演唱会日本籍监督友子小姐(田中千绘饰)伤透脑筋,其中总是不肯好好
配合练团的主唱阿嘉更是无时无刻不惹毛她,随着演出时间愈来愈近,两人的冲突也愈演愈烈,没想到一份装在写着日据时代旧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邮包里的过期爱情,竟在半世纪后,悄悄牵起了另一段跨国之恋
《海角七号》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里面的音乐,可以说,音乐在整部电影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构成整部影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影片中很多场景都有音乐的铺底,虽然使用音乐的频率和种类都很多,但是却一点也不烦乱杂绕,反而每次使用音乐都能触动人内心的那根弦。

片中运用大量的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并且通过音乐蒙太奇等方式推动整个影片的发展。

电影旁白在读那几封信的时候响起的音乐,感情基调是感伤的。

如果没有那段音乐而是简单的读信,就会缺少那种牵动人心的效果。

音乐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段音乐在影片中起到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二:视音乐介绍
主题曲:《野玫瑰》插曲:《Don‘t Wanna》《爱你爱到死》《去哪里》《给女儿》《无乐不作》《爱你爱到死》《去哪里》《给女儿》《无乐不作》《国境之南》片尾曲:《野玫瑰》背景音乐:《1945》《你还在等我吗》《时代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我真的很想你啊》《我把愧疚写成最后的一封信》《情书》
《海角七号》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里《海角七号》面的音乐,可以说《海角七号》里面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构成整部影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影片中很多场景都有音乐的铺底,虽然使用音乐的频率和种类都很多,但是却一点也不烦乱杂绕,反而每次使用音乐都能触动人内心的那根弦。

片中运用大量的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并且通过音乐蒙太奇等方式推动整个影片的发展。

电影旁白在读那几封信的时候响起的音乐,感情基调是感伤的。

如果没有那段音乐而是简单的读信,就会缺少那种牵动人心的效果。

缺少那种牵动人心的效果。

音乐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段音乐在影片中起到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三:主题曲:
1、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我决不会答应你,粗暴少年动手摘,玫瑰刺痛他的手,悲伤叹息没有用,玫瑰不让他来采红玫瑰
2、影片以《野玫瑰》作为主题曲贯穿于整部片之中,音乐在电影旁白读那几封信的时候响起,感情基调是感伤的,旋律的凄凉似乎暗示着这封信中的悲剧。

听着那个音乐,观众仿佛也回到那个时代,可以体验到那位老师心中无限的凄凉与无奈,把观众也融入电影中,极具感染力。

电影音乐创造了使人信服的时间和地点气氛。

3、影片中出现的画面是一批模特儿在车上和游泳池的场景,以欢快的音乐来表达出模特们急于想玩水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营造戏剧性的高潮。

4、影片的画面从晚上的酒席开始,直到男主人公离开酒席的画面过程中,出现了连续的几首背景音乐,加强了环境的真实感。

四:插曲:
1.影片的画面从晚上的酒席开始,直到男主人公离开酒席的画面过程中,主人公离开酒席的画面过程中,出现了连续的几首背景音乐,加强了环境的真实感。

2.影片中出现了的那段比较有激情的音乐是男主人公在砸烂乐器后气愤地坐上摩托车离开时响起。

音乐与画面在情绪、节奏、主题上都一致,更好地烘托和渲染画面的内容。

它的出现不得不说更加体现出主人公心情之差以及他对理想灭的厌恶之感。

3.影片最精彩的就是结束的那场音乐会。

一首《无乐不作》high翻全场,一首《国境之南》抒情动人。

最后又以一首《野玫瑰》结束,与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呼应。

五:赏析总结:
很简单的故事,甚至有些俗套的桥段,但是还是不由得被音乐画面所营造出的氛围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看到了最后。

看完之后颇有些遗憾,若是能在电影院欣赏,那海、那夕阳、那彩虹、那绿原,一定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

喜欢的画面是阿嘉开着摩托行驶在被夕阳镀上一层柔软金色光彩的小巷子里时。

市井的生活画面,杂乱却并不嘈杂的老街,透着点淡淡的世俗的烟火气。

当时只是倾心于那样的温馨平淡,然而一部片子看完,回想起来才觉得一层层忧伤弥漫着涌上心头。

斜阳芳草,寻常巷陌。

然而有谁知道平静如水的生活下,有一个,或者更多令人唏嘘的故事沉淀。

在我看来,故事的明线的两位主角——阿嘉和友子,只是故事的叙述者。

那七封情书,串联起所有记忆支离破碎的残章,终于可以把半个世纪前的爱情故事诉说在遗忘之前。

因为素来对文字比对画面更敏感,所以那七封情书听下来,我是落了泪的。

是归人,还是离人。

是相爱,还是相思。

是国仇,还是家恨。

一生情痴,一生孤寂。

纵然是两厢情愿,也逃不了天各一方。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使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雪芹先生的嗟叹,也在这七封情书中渐浓了宿命的无奈。

总觉得,阿嘉和友子的爱情,虽然有美丽的海和浪漫的音乐会作为盛大的背景,终究是现代年轻人的爱情方式。

一个玩世不恭,一个故作坚强。

然后在某个黑夜偶然的相逢中卸下了彼此的伪装,做爱,许诺,互诉衷肠。

一切的一切水到渠成。

虽然阿嘉最后被老妇人和老先生跨越半个世纪两两相望的生死痴恋所触动,紧拥着友子承诺要和她一起走下去,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始终不能给我七封情书般的震撼。

毕竟走与不走,分与不分,爱与不爱,是他们自己一句话可以决定的。

命运伸出手来,人的无能为力,这样的身不由己,他们毕竟没有体会到
影片的最后,是阿嘉为友子,也为同样叫友子的那个老妇人写下的《国境之南》。

阿嘉终于明白世事变迁的无奈,终于明白相爱的脆弱和珍贵,终于学会在离别之前对他爱的人告白。

而影片最后的最后,是那首旧时情歌的旋律回响,和老妇人独自抚琴的苍老背影。

那从指尖流泻出的不绝如缕的思念,在七封情书到达的时候重新纠缠起来,游荡回到了故事最初的起点。

当镜头随着阿嘉的视线,定格在木门半掩着的老妇人的背影上时,那一刻撞击心门的,竟然是《北京一夜》熟悉的一咏三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