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关系摘要: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作物的生产,转基因食品在其营养成分方面占有明显优势的同时它的安全性问题又使人担忧。
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开始重视转基因食品,并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对其进行管理。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还不够,引出了很多争议。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现状安全性人类健康转基因食品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
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转基因生物就是按照人类的意愿,把不属于一种生物的外来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上,使其出现原来不具有的性状、功能,如抗虫、抗病毒等。
这些外来基因可能采自病毒、细菌或其他生物身上。
正因为此转基因食品近年来引起了很多争议。
一、转基因食品概念基因是决定一种生物性状、颜色和功能的遗传物质,而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①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加特性,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的目的②二、转基因食品优点1 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世界上估计有3O %的人口缺铁,从而使铁元素成为世界范围内迄今最缺乏的营养元素。
最近通过转基因手段,在提高稻米中铁含量以及增加人体对铁的有效吸收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Lucca等人将一个菜豆的铁蛋白基因导入水稻,使其铁的含量增加了2倍。
然后,他们将来自As—pergillusfumigatus的一个热稳定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以降低水稻中的植酸含量,减少与铁的结合。
最后,进一步是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内源类金属硫蛋白超表达,使半胱氨酸残基提高了7倍,植酸酶含量提高130倍。
在模拟消化实验中,植酸酶活性已足够完全降解植酸。
这样,由于铁含量的提高,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有利于极大的改善食用大米人群中铁的营养,解决世界人口缺铁问题③。
2 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盐碱、干旱、病虫害是造成农作物绝收、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DNA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将多种抗病毒、抗虫害、抗干旱、耐盐碱的基因导人农作物体内,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新品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
许多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可以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率提高25 ,困扰人类的缺粮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同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化肥,极大地减少了农药、化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人畜伤亡等事故。
3 延长蔬菜水果产品的保鲜期蔬菜、水果传统的保鲜技术如冷藏、涂膜、气调保鲜等,在储藏费用、期限、保鲜效果等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常常导致软化、过熟、腐烂变质,造成巨大损失。
通过转基因工程技术可直接生产耐贮果蔬已成为现实。
比如,在普通的蕃茄里加入一种在北极生长的海鱼抗冻基因,就能使它在冬天保存更长时间,大大延长保鲜期。
目前,国内外都已有商品化的转基因耐贮蕃茄生产。
其相关研究已扩大到草莓、香蕉、芒果、桃、西瓜等。
4 改善食品的口味和品质传统的食品通过添加剂来改变口味,加入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然而添加剂和防腐剂中都含有有害成份,转基因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不足。
通过转变或转移某些能表达某种特性的基因,从而改变食品的口味、营养成分和防腐功能。
如利用外源基因导人或基因替换技术可以改善牛奶的成份,生产特定人群的食用牛奶。
此外,还可以将一些动物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去,使植物性食品带有某些动物性的营养成份及口味。
转基因技术同样为改良动物性食品品质、培养优良的新品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转基因鱼、鸡、猪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三、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况自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问世以来,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 年美国和法国首先将转基因植物移入大田.1994 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在美国批准上市. 随后转基因食品的开发研究迅猛发展,1996 年,全世界约有600 多项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2002 年全球种植面积达5800 万hm2 ,比上年增加12 %, 其中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分别为3610 万hm2 、1224 万hm2 、672 万hm2 和296万hm2 ,全球有16 个国家近600 万农民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 1]000000。
新华社一则消息说, 1 9 9 6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仅为2 0 0万公顷,到1 9 9 9年,它的种植面积已达4 0 0 0万公顷。
其中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9 9%。
在这3个国家里,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中有一半使用的是转基因种子。
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种植国,除阿根廷外还有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和南非。
尽管如此,转基因产品在没有安全确定的前提下一些发达国家对其的使用是严格谨慎的。
欧盟十五国尽管某些转基因成分被允许在食物上使用,但当欧盟的法例收紧后,几乎从实质上禁止了任何新的转基因食物。
欧盟认为,只要不能否认其危险性就应该限制;日本自 2001 年 4 月 1 日,所有的转基因食物都规定必须经过安全检验,针对转基因成分超过 5%的食物,执行强制性标签制度;韩国从 2001 年 3 月 1 日开始,实施转基因食物强制性标签制度,出售食物需要出示证明文件,显示转基因成分,任何公司被发现标签上有错误信息,将被判入狱 3 年,没有贴上标签者亦被罚 1000 万韩元;而在瑞典,最直接方式就是出台了禁止转基因食品贸易的政策。
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和评价曾经有报道说,某些食用油没有据实在原料标识中标明含有“转基因”成分。
于是乎,“转基因”对食用油品质有否影响,再度为人们所关注。
不可否认在转基因食品实验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1998 年英国转基因土豆试验:英国教授用转基因土豆连续饲喂大鼠,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美国也有一些害虫的天敌因转基因植物致死的报道。
2000 年“星联”转基因玉米回收事件:2000 年 10 月,一种名为“星联”的转基因玉米被发现混入了加工食品中,由于“星联”玉米可能导致部分人皮疹、腹泻或呼吸系统的过敏反应而且只被批准做动物饲料,因此引发全球的回收潮,涉及 300 多种含有玉米的产品。
2004 年转基因大豆改变小白鼠肝脏结构试验:最近,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在给小白鼠喂食转基因大豆后,小白鼠的肝细胞核出现了不规则变化,本来圆润的肝细胞核经过一段时间后变成了带有无数纤维质的不规则形状。
这个变化说明小白鼠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了。
而这种变化的深层机理和后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5 年 5 月 22 日,英国《独立报》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秘密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分改变的现象。
但是迄今为止,科学家尚拿不出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危害性。
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问题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目前只有一些相关的实验报道,尚无人体的研究报告。
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苏格兰Rowen研究院的Putsai博士曾声称培育出了带凝集素(Lectin)基因的改良马铃薯,但是这种马铃薯能够破坏老鼠的肝脏和免疫系统¨1 。
虽然他的实验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仍提示转基因食品有可能会损害人类的健康。
2、过敏反应问题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原。
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原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2000年10月,一种名为“星联”的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部分人发生皮疹且只被批准做动物饲料,因此引发全球的回收潮,涉及300多种含有玉米的产品④。
3、营养问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尚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引起营养失衡⑤。
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指出,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大大地减少。
4 、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
但抗生素标记基因对人体的健康是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是否会水平转移到肠道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目前人们倾向于认为这可能性比较小,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⑥。
5 、基因漂移问题担心外源基因会通过转基因产品进入人的遗传体系。
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等相继报道,转基因食品即遗传改造的食品,其DNA 片断(转基因)能进入人体肠道细菌体内。
在人类肠道耐受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中,已经找到转基因食品的标记基因,诸如转入作物中起特殊作用的抗虫害基因等,这便意味着过去担心的基因漂移已成事实⑦。
尽管转基因只漂移到人体肠道细菌还没有直接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但很快就有可能融人五、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的伦理审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
支持转基因食品发展的人士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反对的则认为它是不安全的。
(一)支持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理由是:(1)公众已经消费转基因食品10多年(1994年,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延迟成熟番茄走上消费者的餐桌),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例危害人体健康的例子,这就证明了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这个理由似乎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案例并不表明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
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没有发现并不表示将来也不会发现。
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们的生活时间较短,有些潜在的危害可能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才会表现出来。
(2)经过严格把关,转基因食品中不会含有毒素。
这个理由存在许多问题。
什么是严格把关?其标准是什么?如何严格把关?这是非常含糊的话。
是用严格的毒理学实验来把关,还是用“实质等同性”原则来把关?一些学者并没有对此给出明确的回答。
(3)转基因食品中含过敏原的可能性和抗生素抗性标识基因的水平转移的可能性都很小。
但是,对某一特定的人群来说,含量很少的过敏原也可能对他们有不良后果。
从科学上讲,人们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其中绝大部分的抗生素抗性标识基因已被降解,并在肠胃中失去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