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分析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分析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此政策失败,是其下台的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赫鲁晓夫做事特点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人的做事风格,事先没有细致的周密的考虑、计划和安排,随意性强,不试点即盲目大面积种植。

玉米运动如果在中国,可能先在一定范围试验,然后推广。

所以有人从民族性角度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不可能成功,一天都计划不好,何况5年?俄罗斯人早餐起来不知道一天要做什么事。

玉米运动因素很多,与民族性有关,与专制体制有关。

“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学者著有《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书。

玉米是耐旱、耐涝、耐瘠的高产农作物,美洲是玉米的老家。

新航路开辟以后,玉米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成为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主要食物,促进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书中玉米三种形象:一是物种进化的胜利者,这是印第安人的发明和功劳;一是苦难的见证者,玉米具有成本低(耐瘠)、产量高、容易储存、不容腐烂的优点,曾经是奴隶贸易中的主要食物,同时玉米所含高维生素能够防止越洋航行中常见的坏血病;三是现代可再生资源,玉米利用总的情况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用作饲料的比例大,而在发展中国家用作口粮的比例大,新用途是作为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紧张,使各国加快了寻找除石油和煤等传统能源以外的新能源的步伐。

目前,科学家已成功从玉米里提取加工出燃料乙醇,并在将实际中投入使用。

乙醇俗称酒精,专家认为,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不仅可稳定玉米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减少原油进口量、降低汽车排放污染。

对缓解石油资源短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米传到中国是在明朝。

中国玉米有两次大的扩张:一在乾嘉盛世,因为人口增多,大规模垦荒种植,大约在道光年间已居六谷之一(五谷之一);二在大跃进(1958—1960年)时,与苏联玉米运动时间相近,大规模从丘陵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

工业上,(1)裁撤部分管理机构,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中央撤销200个管理总局和处,地方撤销93个管理局。

把一部分设立在各共和国境内的中央企业移交各共和国管理。

(2)扩大企业权限,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如在不影响国家的产品计划前提下,企业可自由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订货(部分生产自主权);有权规定部分产品的价格。

在企业工资总额范围内有权调整职工的工资;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3、特点:(1)改革的起点、重点在农业(农业问题最多,类似中国农村改革);(2)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类似1992年前的中国经济改革)。

对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经济未有根本上的突破。

4、影响:(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改革总体上失败了。

曾经于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金重远教授说:“我这里不吹捧他,实事求是地讲,在苏共二十大之后,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是苏联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改善,过去排长队的现象越来越少,你可以在商店任意买到你想要的东西;1958年的苏联,吃饭是不要钱的,食堂里面包都摆在那里,任你挑选;苏联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去医院看病不仅不要钱,连伙食费都是医院供应的。

疗养所是遍布全国的,每个人都有休养的机会。

文化生活是比较丰富的。

有歌剧、戏剧、芭蕾舞。

苏联经济光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比较好,但到了七八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就停滞了。

第二个是人民心态放松了很多,以前克格勃控制得很厉害,现在大家敢讲讲话了。

”(《东方早报》?)(2)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本部分参考孙曙光老师《解体之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赫鲁晓夫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例改革,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从这个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赫鲁晓夫敢于公开批判斯大林、推翻冤假错案、进行思想“解冻”的做法对我国彻底否定“文革”,正确评价毛泽东,平反冤假错案、掀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命题提出的伟大创举激励着我们,促使我们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界定,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选择,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率先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促使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实践,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他为数百万被镇压和下狱的人平反昭雪,他拨乱反正废除所谓“政治犯”,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

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斯大林的遗体被从列宁墓中迁出,埋葬在附近的克里姆林宫墙边。

这件事难能可贵。

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并且列为全世界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宗旨,这件事十分难得而可贵。

毛泽东表面上同意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是私下却认为个人崇拜本身就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从而对反对个人崇拜产生了明显的疑虑和倒退,甚至担心赫鲁晓夫的野心家在他身后重演反斯大林的闹剧。

以后他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批评后就十分惊异地提出了“防止赫鲁晓夫那样的野心家阴谋家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这样一个问题,从而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准备了条件。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

1956年2月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其新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三和路线”。

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则加紧渗透扩张,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以便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

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三和路线以缓和代替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平攻势迫使西方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

东西方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缓和,避免了核战争和世界大战。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1、历程:(1)初期的改革和调整(1964—70年代初)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恢复了原来撤销的一些管理部门,恢复经济管理的基本结构:部——管理总局——企业。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逐渐减少;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改进经营管理在不降低计划指标的前提下,推行裁员,鼓励工人兼职,把裁员节省的工资的50%留给工厂支配,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定工人的工资、奖金与利润、质量挂钩,利润多、质量好,多分配。

(2)后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停滞70年代起,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的改革措施不多。

1975年后,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其原因:一是经济改革基本停滞,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二、美苏争霸,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

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2、特点:(1)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2)前期认真改革,后期放慢改革(3)对赫鲁晓夫改革遗产有肯定,有否定3、影响:(1)军事实力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美苏争霸中一度处于优势;迫使尼克松总统调整对外政策,如改善对华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2)后期经济增长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1)国内潜伏危机: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出现社会动荡,不满情绪上升。

1985年3月,只有54岁的戈尔巴乔夫终于打破了苏联老人病夫治国的局面,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

他踌躇满志,准备把苏联带出停滞状态,重振大国的雄风。

勃列日涅夫1982年11月10日逝世,终年76岁。

安德罗波夫(1982年 11月12日—1984年 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执政15个月,健康原因与1984年2月9日逝世,终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已73岁高龄,执政仅13个月,终年74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