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七 第1课

专题七 第1课

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 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习目标]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原因(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4.影响(1)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主题 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史料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实践失败了,开始采用新的政策。

[问题思考]据史料分析,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提示变化: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原因: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

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史料一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史料二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要从国家资本主义向国家调节转变,由商品交换向市场转变。

史料二“后退一步”指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为了前进两步”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思考“再后退”指的是什么?(2)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提示(1)由商品交换后退到市场经济(私人买卖)。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启示:制定国家政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符合民意。

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特点、实质及意义(1)原因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

(2)特点①运行方式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经济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②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政权。

稳定了政治形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创造了条件。

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2)相同点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考点】【题点】答案 A解析本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19年3月及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及实行实物配给制有关,故选A。

2.(2017·德阳期末)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和内容答案 B解析“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

3.(2018·三明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农业集体化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

4.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考点】【题点】答案 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

5.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苏俄全面对外开放B.苏俄允许自由发展工商业C.有限利用市场经济D.此政策引发严重社会危机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和内容答案 C解析新经济政策并非全面对外开放和自由发展工商业,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有限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A、B项错误,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

[基础达标]1.(2018·桂林高一期末)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考点】【题点】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考点】【题点】答案 A解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一位士兵家里的粮食被全部抬走了。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士兵的话针对的是余粮收集制,A项正确;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排除C项;B、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3.(2018·柳州高一检测)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其内容答案 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9年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它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