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火焰的传播方式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测

第四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火焰的传播方式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测

一种称为静力法; 一种称为动力法。
静力法
让可燃混合气体在管子里点燃。根据从 一端燃烧到另一端的长度及时间,可以计 算出燃烧速度。这种测量方法叫静力法。
❖ (一)管子法
静力法中最直观的方法是常用的管子法,所用仪 器如图所示
❖ 管中充满可燃混合物,一端封闭,另一端与装有惰 性气体的容器4相连。
❖ 测定Sn时,打开阀门2,并用火花点火器3点燃混合 物。
混合气体爆炸
❖ 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按一定比例均匀 混合,而后点燃,因为气体扩散过程在燃烧 以前已经完成,燃烧速率将只取决于化学反 应速率。
爆燃
❖ 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由火源点燃, 火焰立即从火源处以不断扩大的同心球的形 式自动扩展到混合物存在的全部空间,这种 以热传导方式自动在空间传播的燃烧现象称 为爆燃。
表4-1 燃气与空气混合物的最大燃烧速度
(二)皂泡法
❖ 将可燃混合气注入皂泡中,再点燃中心部分的 混合气,不同时间间隔出现半径不同的球状焰。 用光学方法测量皂泡起始半径R0和膨胀后的半径 RB,以及相应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计算得 火焰传播速度。
(4-15)
(三)球形炸弹法
❖ 球弹中可燃混合气点燃后火焰扩散时其内部压力 逐步升高。根据记录的压力变化和球状焰面的尺寸, 可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第四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
火焰的传播方式 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火焰传播浓度极限概念和影响因素 紊流火焰的传播特点
火焰的传播的概念
❖ 焰面不断向未燃气体方向移动,使每层气体都相继 经历加热、着火和燃烧的过程,从而把燃烧扩展到 整个混合气体中去,这种现象称为火焰的传播。
(2)激光测速法
激光测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多普勒效应, 当一束激光照射到流体中跟随一起运动的微粒上时, 激光被运动着的微粒所散射,散射光的频率和入射 光的频率相比较,就会产生一个与微粒运动速度成 正比的频率偏移。如果测得频率偏移,就可换算成 速度。因为微粒速度与流体速度相同,所以即可得 到流场中某一测点的流速。
第二节 火焰传播速度及测定
❖ 燃气作正常燃烧时,这种静止的可燃气体焰 面的移动过程就是火焰的传播过程,也称燃烧 过程;焰面移动的速度叫燃烧速度,又称火焰 传播速度。垂直于燃烧焰面的火焰传播速度称 为法向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
困难一:不容易获得一个稳定的平面火焰 困难二:确定火焰前沿
❖ 只有在圆锥火焰中部才比较真实地代表该混合气参 数下的层流火焰面。
❖ 如气体出口速度分布均匀,则可假定内锥为一几何 正锥体,并认为内锥焰面上各点的Sn均相等。
式中 F0——燃烧器出口截面积; vm——混合物在燃烧器出口处的平均流速; Ff——火焰的内锥表面积。
关键在于精确地确定气流速度和火焰表面积。
四、压力的影响
❖ 压力影响可表示为 。Sn<50cm/s时,K<0为负 值,即压力提高时火焰传播减慢;Sn= 50 ~ 100cm/s之间时,K=0,说明传播速度与压力无关; Sn>100cm/s以后,K约为+0.3,随压力上升Sn稍 有增大。
动力法
用动力法测量火焰传播速度,是以部 分预混空气燃烧时,火焰内锥中间点的传播 速度为基准的,即把该点的速度作为整个 内焰面的平均火焰传播速度。
(一)本生火焰法
本生灯结构 图
本生火焰的结构如图所示。 火焰由内锥和外锥两层焰 面组成,内锥面由燃气与 预先混合的空气进行燃烧 反应而形成,而外锥面是 剩余燃气与周围空气扩散 混合后燃烧形成的。
(1)颗粒示踪法。
它是在可燃混合气中掺入一种既能闪光、又不 会引起化学反应的细小物质颗粒,例如氧化镁或氧 化氨、硅油烟雾,并连续加以频闪照射。对频闪照 射的粒子进行拍摄,可据此确定气流的流线谱。根 据示踪间歇的距离和频闪速度,可以计算得颗粒在 气流中的运动速度,示踪颗粒运动是与气体质点运 动同步的,颗粒速度即代表该处气流速度。
第一节 火焰的传播方式
火焰的传播有三种形式: ✓ 正常的火焰传播 ✓ 爆炸 ✓ 爆燃
正常的火焰传播
❖ 正常的火焰传播指的是仅由于热作用,高温焰面将热量传给未燃气体,并使其着火燃 烧的火焰传播过程。
容器 已燃气
火焰前锋

未燃气
火焰前锋厚度一般约为10-3m
爆炸
❖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 并在瞬间以声、光、热、机械功等形式放出 大量能量的现象叫做爆炸。
三、温度的影晌
(1)混合物初始温度的 影响。随可燃混合物初 始温度的升高,燃烧温 度增加,带来化学反应 速率增加,从而使Sn显 著增加。
Sn∝T0m
(2)火焰温度的影响。
火焰温度对Sn的影响较为复杂:
✓ 温度不太高时, 指数关系,可认为火焰温度对 Sn起决定作用;
✓ 当超过2500℃时,已不符合热力理论,因高温 下离解反应易于进行,使自由基浓度大大增加。 作为链载体的自由基(活性中心)的扩散,既促进 了反应,又增强了火焰传播。
二、燃气性质的影响
包括可燃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及分子结构等。 ❖ 气体导热系数λ越大,则Sn也越大。 ❖ 从分子结构上看,越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Sn 越
大。其一般规律是:(Snmax)炔烃>(Snmax)烯烃> (Snmax)烷烃。但所有烃类燃气的Sn值并无数量级 的差别。 ❖ 实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燃料分子量的增大,火焰传播 范围也越来越小。
(二)平面火焰法
只要准确测得火焰平 面的面积和混合气流 量,即可求得层流火 焰传播速度
(Sn=Lmax/Ff)。
优点:用不同方法 测量结果一致。
第三节 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 混合气比例(燃气浓度) ✓ 燃气的性质 ✓ 燃气温度 ✓ 燃气的压力 ✓ 湿度和惰性气体
一、混合气比例的影响
❖ 所有单一燃气或混 合燃气的Sn值随混 合物中燃气含量变 化的曲线均呈倒U 形,最大值出现在 燃气含量比化学计 量略高处。
❖ 焰面从点火处开始不断向未燃气体方向移动。摄下 火焰面移动的照片,利用胶片走动的速度和影与实 物的转换比例,可求得火焰传播速度Sv。
临界管径
❖ 当管子直径减小到某-数值时,散 热就会相对增加迅速,使火焰在管 中难以传播,则火焰只停留在人 工点火时一端,出现这种状态的 管径称为临界管径。矿工用的安 全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设计的, 即这种灯为了防止火焰传到灯外, 在灯的火焰外包上一层钢丝网, 网格的直径小于临界直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