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解析:选A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戊戌新政中”和“切中时弊”,符合这两项的只有A项。
5.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修筑铁路,开采矿产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绿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及分析能力。
②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至少对他们没有坏处,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6.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A.创办西式学堂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C.派人赴日留学D.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解析:选B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打击了守旧势力。
B项是经济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解析:选B本题实际上考查了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触及到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
8.从近代化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选C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注意对近代化含义的理解。
A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D项表述与本题不符。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1)文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7分)(2)参加会试的举人对此次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这对戊戌变法运动有何影响?(8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联合举人百余人……上书”可判断文中提到的事件是公车上书。
其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注意抓住材料中“嫉之如不共……之仇”,及“百余人”“将及万人”“与八股性命相依”等信息,说明参加会试的人分为支持的少数人和反对的多数人两部分。
答案:(1)事件:公车上书。
直接原因:日本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变成政治运动。
(2)态度及其原因:一部分人支持,因为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大多数人反对,因为废除科举将损害到他们的个人利益。
影响:这说明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它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9分)(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异同点,原因应考虑经济因素。
第(2)问考虑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面来回答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11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归纳概括。
第(2)问回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主张实施全民教育;重视女学,认为女学关乎国家命运。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12.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
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
……“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
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
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3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
(6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五句话,可分三层,前三句一层,后两句各为一层,概括其层意即为弊端所在。
第(2)问,从“首在裁官”“闲散衙门被裁者”“均准入学肄业”等方面概括归纳其措施。
第(3)问,从材料四中的最后一句话中概括其失误之处,其启示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方式、策略等方面分析。
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
(任答三点;若言之有理亦可)(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
(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