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其以华北及江浙为多。演唱内容多

为“亲家相骂”一类。所以又叫

“探亲家”、“骂亲家”、“亲家

顶嘴”等。音乐流畅而风趣,具有

口语化特点。
欣赏 母体民歌 子体民歌
于清末开始流行,目前在华北、江
南、苏皖一带比较流行。内容是歌
唱无锡的风景和民情,旧时多为歌
女在茶楼酒馆演唱,为游人导游助

兴。


欣赏
《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

《提起哥哥走西口》
《割莜麦》

《人家都在你不在》
《阳婆里抱柴了哥哥》
属于“山曲”中最常见的、特定的

爱情内容的山歌。 “走西口”: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
西
晋西北人独有的一种逃荒形式。

内容:离情、思念等凄楚之情。
走西口(安塞) 走西口之一(府谷) 走西口之二(府谷)
绣 荷 包 调
欣赏 母体民歌《绣荷包》 子体民歌
也叫“春调”、“梳妆台”等。是
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 间小曲的基本曲调。
孟 姜 女
欣赏 母体民歌

子体民歌
也叫“剪剪花”、“靛花开”等。
是明末清初就已广泛流传与我国北 方的俗曲。情绪欢快、喜悦。
剪 靛 花 调
欣赏 母体民歌 子体民歌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广泛交往,使得
云南的汉族山歌比其他地方更加丰
富多彩,同时又带有泥土气息和边
远地区的清新。曲调起伏更大,开

朗豪爽又不失细腻。

欣赏



坦露直率的表现手法和自由奔放的 音乐性格。

节奏节拍的自由性。

音区高,旋律起伏较大。

结构多为二、四句。



定义
第 分类
三 章
山歌的艺术特征
定义
简 形成途径
称谓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和生活中。
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

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情感的特点。

由于抒发、表达感情或某些特定功

用而产生的抒咏性、实用性曲调。

从小调转化而来


陕北:信天游、顺天游
陕南:姐儿歌、通山歌、茅山歌
山西:山曲

复词以及旋律的跌宕起伏,都深沉的表现

出单相思的苦恼和感叹。尽管歌词很含蓄, 但是曲调却将歌词所遮掩的隐情表达的淋
漓尽致。
民歌的美是天地之“大美”(庄子:田地有 大美而不言。)的理想境界。
《雪白的鸽子》(曾朗朗令)
《保安令》

《三三儿六令》
赏 《下四川令 》
花儿的旋律起伏大,音域宽,
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
花儿(女性)亦称“少年”
花儿的歌词往往含蓄而富有诗
意,它的唱词结构也很有特色,
有两种格式,皆造成词组节奏

相交错的效果。它们分别是:

头尾齐式

折断腰式

头尾齐式(齐头齐尾):
由两对上下句构成,每句字数大体
一致,但上下句的词组节奏不同,

单双交错。

上去 高山 望平川

平川里 有一朵 牡丹


部(榆林地区)和内蒙西部一

带,在内蒙的西部地区,叫爬

山调。

结构多为上下两句,前半句往往曲
调相同,有时两句只是句尾落音不
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起伏比信天
游更大,旋律音调有时受到蒙古音

调的影响。

特 征
山曲:是蒙古族与汉族民间音调的 杂糅。
爬山调:更类似蒙古族民歌。
称 爱人:“亲亲” 谓


《打硪歌》(湖南常德)
欣 《打硪歌》(陕西绥德)
《石工号子》(湖南祁东)
赏 《打硪号子》(陕西府谷)
《连连夯》(甘肃)
农事号子

伴随打麦、舂米等农事活动所

演唱的号子。这类号子往往强度不

大,旋律较美。

欣 《舂米歌》(安徽)
《腔火腔》(贵州)

船渔号子

伴随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


具体的抒情。
迭词
歌 词 特
夸张 ……

《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

《看见哥哥你摆摆手》 《赶牲灵》
《脚夫调》
赏 《兰花花》
《信天游》
……
流传区域 花儿的曲调
花 名称由来
歌词特征
儿 欣赏
旋律特征 花儿的思想性和创造性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除

汉族之外,在当地的回、土、撒拉
骡子 大红马
鞭声大
你看我 运粮车(的) 走法


我编
山歌 用车拉

你长下
千张嘴 也 唱不完 它
《白牡丹令》:也叫《上去高山望平川》、
《河州大令》。此歌大气磅礴,苍茫开阔,
咏诵了典型的西北高原之境。表面不写人,
却处处有人的感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和音符
的流动之中,以隐喻的手法,含蓄而曲折

的表露出了相思之苦,在景与情之间,达 到极度的融合。这支曲调中,休止符、重
艺术特征
小 调
又叫“小曲”、“小令”等。唱用
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

集会等场合。形式比较规整,表现
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

特点。
吟唱调
分 谣曲
时调

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以
朗诵性为主,拖腔衬词少,结 构较简单,实用性较强。
吟 唱
分类:

儿歌
摇儿歌
叫卖调
儿童在生活和游戏时唱的民间 小调,多以游戏、逗趣为主。
儿 欣赏
《花蛤蟆》《水牛》

《月亮走我也走》《压板架》
《铃儿铃儿仓啷啷》
《一只鸟仔》
《丢丢铜》
即摇篮曲,大人哄小孩睡觉时 唱的民间小调。
摇 欣赏

《摇篮曲》

为招揽顾客,吸引过往行人注 意而演唱(吆喝)的曲调。
叫 欣赏

《卖菜》

功能实用性小于吟唱调,但与日常
生活结合十分紧密。传唱者大多生
四川:晨歌

甘肃、宁夏、青海:花儿 江浙:秧田歌
安徽:挣颈红
湖北:赶五句
……
陕 流传区域
北 旋律特征
民 歌
歌词特征 欣赏
信 天 游
流行于陕北及与之接壤的宁夏

东部,晋西和内蒙西南部地区。



一般为上下两句,结构平衡清晰。

上句往往比较开放,音区高,跨度
律 特
大,情绪激昂,常用“比”和“兴” 的手法;下句较收拢,旋律曲折下 行,常以叙述性和感叹性音调做较
所演唱的号子。


欣 《川江船夫号子》(四川)
《黄河船夫曲》(陕北)

双重价值

实用性价值

艺术价值


关系: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定的

音乐性格
术 节奏的律动性
特 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征 领、和相结合的演唱方式
结构的简朴性
简介 陕北民歌---“信天游”
第 “花儿” 二 山曲、爬山调、走西口类民歌 章 陕南山歌 山 江浙山歌 歌 客家、西南山歌
音乐鉴赏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主讲人:梁睿
民间音乐的分类
民歌的定义

民歌的历史与发展 有关民歌学习的几个问题
民歌的几种分类方法

民 产生
歌 的
发展





几 个 问 题
关 民 歌 学 习

“口传心授” 何谓地道的民歌? 健全的知识结构 价值观
民 以歌词内容分类
歌 以语言为分类依据
南北方山歌的差异
江 浙
欣赏



南方:分布广且分散,基本曲调数

量较少,常常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或

几个基本曲调。

北方:山歌集中于信天游、花儿、
歌 的
山曲、等几个歌种中,信天游和花 儿的基本曲调各有100多种。


《红菱牵到藕丝根》
欣 《拔根芦柴花》

“客家” 旋律特点 欣赏
客 家 山 歌
看上 容易 摘去 难
摘不到 手里 是 枉然
前川 后川 川套川
下川里 驮来了 果子

尾 齐 式
唱的 舌焦 口又干 尕妹妹 润了个 嗓子
折断腰(两担水):
即在头尾齐式的上下句之间,加上
一个三至五字的半截句,念起来富

于节奏变化,朗朗上口。
端 腰
哥是 阳沟 妹是水 不要断呀
你叫它 慢慢的 淌着
铁青
的 几
以产生年代
种 以民族、地区 分 类 以民歌音乐的体裁分类
方 以民歌音乐的地方风格 法
第 一
定义 四大分类及作品
章 表现价值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号 子
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者歌唱 的民歌,通常在集体劳动时歌唱。
定 义
唱号子,在北方又叫吆号子,在南 方称喊号子、打号子、叫号子,有
又名“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 流行的小曲,流传区域广泛,遍及 南北。
鲜 欣赏 花 母体民歌 调 子体民歌
是汉族民歌中常见的题材,谣曲、 时调、舞歌、山歌甚至号子中都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