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通过学校标志物、 通过学校标志物、校园环境和 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呈现学校 校园文化活动构建、 核心价值观
三、整体构建理念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独特的文化氛围、校风(班风、 独特的文化氛围、校风(班风、学 教风) 风、教风) 制度环境(行为规范、奖惩制度) 制度环境(行为规范、奖惩制度) 物质环境
• 自然环境 • 景观环境 • 教学教育设施 • 网络环境 • 人文气息
三、整体构建理念
校园文化活动组织
大型综合性活动 大型综合性活动 综合性 学术科技活动 文娱体育活动 政治教育活动 道德体验活动
四、协调发展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自身的协调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的 协调 重视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 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 引进校外文化资源 向社会辐射校园文化, 向社会辐射校园文化,塑造学 校形象
一、文化育人理念
隐性课程理论给我们的启发
隐性课程的特征: 隐性课程的特征:
• 隐性课程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中隐含性、 隐性课程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中隐含性、 自然性的影响。 自然性的影响。 • 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 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 • 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 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 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 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 方面的影响上。 方面的程虽不能立竿见影, 默化的影响,具有“累积性” 迟效性” 默化的影响,具有“累积性”、“迟效性”、 稳定性或持久性” “稳定性或持久性”。
一、文化育人理念
文化研究热深化了人们对文化育人 功能的认识
文化的育人功能
当苍蝇掉 到咖啡 里…
• 导向功能 • 凝聚功能 • 陶冶功能 • 激励功能 • 规范约束功能
一、文化育人理念
一、文化育人理念
隐性课程理论给我们的启发
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的含义:
•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及班级环境里 有意或无意中经由团体活动和社会关 系习得的“显性课程”所未包含, 系习得的“显性课程”所未包含,或 者是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规范、 者是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规范、 价值和态度。 价值和态度。
高度尊重师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员工 充分认识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相信学生人人都具有创新的能力 正确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依靠师生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 充分开发师生身后的资源
正确引导师生
文化的多元化与教育的主导性相结合 用文化的方式引导校园文化 尽量减少世俗文化特别是庸俗文化对师 生的影响 帮助学生克服能力缺陷
三、整体构建理念
学校精神的培育
核心是价值观, 核心是价值观,具体体现在
• 学校标志物(校史、校训、校 学校标志物(校史、校训、 校歌、校徽、校服、 标、校歌、校徽、校服、校园 老建筑、校长、校友…… ……) 老建筑、校长、校友……) • 校园环境 • 校园文化活动 • 大学人(师生)组织 大学人(师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基本理念
文化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 整体构建理念 协调发展理念
一、文化育人理念
校园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确证了校园 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 兴起于学生的自发行动 • 发端于台湾校园歌曲 • 发展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推动 发展于政府部门、 • 定位于教育(德育)思想转变、教育 定位于教育(德育)思想转变、 德育) (德育)改革进程中
校訓-強調人格特質、古訓等,或配合學校 強調人格特質 人格特 或配合學 背景有其代表字眼; 背景有其代表字眼; 強調具有代表性的 校人物, 具有代表性的學 人標-強調具有代表性的學校人物,如創校 出校友等; 校長、傑出校友等; 包含校園 築與景 是立校的基礎 地標-包含校園建築與景觀,是立校的基礎 更具有「教材化」的作用; 設施,更具有「教材化」的作用; 有特色的事標最能讓 事(活動)標-有特色的事標最能讓受教者 園產生連結,也可以突顯該校意像, 顯該校意像 與校園產生連結,也可以突顯該校意像,例 畢業典 如畢業典禮、校慶等; 鐘聲聲標-不只作為上下課報時之用, 課報時之用 鐘聲聲標-不只作為上下課報時之用,更可 配合在特殊場 情境發揮作用; 發揮作用 配合在特殊場合、情境發揮作用; 其他-如匠心獨運的校園特色及介紹媒才等 其他-如匠心獨運的校園特色及介紹 獨運的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万美容
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什么) 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什么)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 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 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 和。(湖北,杨新起等) 校园(学校)精神及其载体——环境(组织、 制度、物质环境)和校园活动。 在廣義上是指校園中教師、學生及職員的生 廣義上是指校園中教師 上是指校 生及職員的生 職員 活方式之總 狹義上意 上意謂 堂教學過 活方式之總和,在狹義上意謂著課堂教學過 程以外的校園生活的存在方式(台湾, 程以外的校園生活的存在方式(台湾,程振 響)
一、文化育人理念
文化研究热深化了人们对文化 育人功能的认识
文化的育人功能
• 导向功能
一、文化育人理念
文化研究热深化了人们对文化 育人功能的认识
文化的育人功能
• 导向功能 • 凝聚功能
一、文化育人理念
文化研究热深化了人们对文化 育人功能的认识
文化的育人功能
• 导向功能 • 凝聚功能 • 陶冶功能
台灣校園文化的實徵研究
學校願景 教師效能 家長參與 學生行為 學生行為 學生學習表現 校園 文化 校長領導 校長領導 行政人員 學校儀式與活動 學習環境與課程
校園文化─象徵性活動、共同的規範、 校園文化─象徵性活動、共同的規範、共同價 值觀
台湾「校園文化白皮書」(2002) 台湾「校園文化白皮書」(2002)中的 」(2002 校園文化六大指標: 校園文化六大指標:
二、以人为本理念
一切为了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育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育人 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认同——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 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 文化认同 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 —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从而促进教师和干 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部自身发展
一、文化育人理念
隐性课程理论给我们的启发 隐性课程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隐性课程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 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和 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品德、 智力发展的因素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 行教育和管理的两种基本途径(课程) 行教育和管理的两种基本途径(课程) •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重要的隐性教育途 课程)之一,应该纳入学校教学、 径(课程)之一,应该纳入学校教学、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