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防空洞惨案

重庆防空洞惨案

由于拥挤和缺氧,造成大量进入隧道躲避空袭的重庆市民死亡,史称重庆防空洞惨案。

惨案发生后窒息而死的重庆市民堆满了大街重庆防空洞惨案又称较场口隧道惨案、6•5惨案,发生于1941年6 月5 日,它与1938 年6月9 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同年11月12 日的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

1941年6 月5 日夜晚,日军再一次空袭重庆,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较场口防控隧道里挤进了一万余人。

由于拥挤和缺氧,造成大量进入隧道躲避空袭的重庆市民死亡,史称重庆防空洞惨案。

关于具体死亡人数,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

重庆防空洞惨案-事件背景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1月,国民党军对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在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1937 年11 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航空部队使用法》规定:“第103: 政略攻击的实施, 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 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 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 挫败其意志。

”这样,日本发动全面战争不久, 即把无区别攻击列入军事操典。

日军1939 年至1941 年对中国重庆市的无区别轰炸, 就是在此“政略攻击”战略下实施的。

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联合对重庆展开“航空进攻作战”,为期5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战事性质的战略轰炸,第一次依靠空军实施战略和政略轰炸,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

据统计,在重庆大轰炸中,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30所学校被炸。

1938年初至1938年底,日本对重庆主要为试探性的轰炸。

出动的架次较少,多数为陆军航空队。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后,日军在日皇的命令下开始向重庆实施战略轰炸,目的是希望震撼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打击中国政府抗战的意志。

同年12月底起,由陆军对重庆开始实施战略轰炸。

1939年5月,改以海军实行轰炸。

5月3日及4日,日机从武汉起飞,连逐轰炸重庆市中心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

重庆市中心大火两日,商业街道被烧成废虚,2000人以上死亡,十万人以上无家可归。

外国使馆亦受波及。

此次轰炸称五三、五四大轰炸。

1940年5月,日本大本营发动《101号作战》,由陆、海军同时对中国后方进行轰炸。

陆军主要以山西运城为基地,海军主要基地为汉口。

轰炸重庆的日机超过2,000架次。

8月19日的轰炸尤为惨烈,日本海军投入超过140架轰炸机,以零式战机护航轰炸,重庆2000多户民居被毁,称八一九大轰炸。

1941年初,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先向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空袭,发动名为《102号作战》的大规模轰炸。

在1月至8月,超过3,000架次飞机空袭重庆,当中包括夜间空袭。

6月5日,从傍晚起至午夜连续对重庆实施多小时轰炸。

重庆市内的一个主要防空洞部份通风口被炸塌引致洞内通风不足,洞内市民因呼吸困难挤往洞口,造成互相践踏,估计数以千人死亡;称为六五隧道惨案。

1941年中以后,日军为准备在太平洋发动战争,陆、海军航空队主力从中国抽出。

之后对重庆只有零星轰炸。

到了1943年8月以后,日军再无能力空袭重庆,重庆大轰炸告一段落。

重庆防空洞惨案-事件经过重庆防空洞惨案清理死亡人数现场1941年6月5日下午6时左右,雨后初晴,当重庆的市民们正准备吃饭乘凉时,突然空袭警报长鸣。

得知日军的飞机要来空袭,人们携带行包,纷纷涌向防空隧道的入口。

由于袭击突然,疏散来不及,因此,防空隧道内聚集的人特别多,显得十分拥挤。

除了两旁的板凳上坐满了人以外,连过道上也站满了人群。

洞内空气异常浊闷。

晚上9点钟左右,日军飞机进入市区上空,开始狂轰滥炸,霎时间爆炸声此起彼伏,繁华市区顿成废墟。

由于人多空间小,再加上洞口紧闭,洞内氧气缺少,人们开始觉得呼吸不畅,浑身发软。

地面上日机的轰炸仍在继续,而洞内的氧气越来越少,连隧道墙壁上的油灯也逐渐微弱下来,这时婴儿和孩童们终于忍受不住了,大声啼哭起来,气氛顿时紧张,有些人开始烦躁不安,举止反常。

生还者朱更桃回忆当时情景说:“在洞内,起初只觉得头脑发闷,大汗淋漓,渐渐身体疲软,呼吸困难,似乎淹在热水当中,脚下温度异常之高。

左右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衣裤撕碎,好像精神失常一般。

”生还者何顺征对当时的感觉也记忆犹重庆防空洞惨案新,说:“开始感觉热得慌,心脏似欲下坠,如患急病,很想喝冷水。

往外走,竟有人拉着,不能举步,黑暗中有人拉我的手乱咬,手和背到处受伤,衣服也被撕破了。

”更有甚者,有些人完全失去了理智,如有一老妇人,将自己的头和脸碰烂,披头散发,大哭大叫,很是吓人。

随着二氧化碳增多,洞内部分油灯已经由于缺氧而熄灭,人群骚动得更加厉害了。

面临死亡,沉默的人们再也按捺不住性子了,开始拼命往洞口拥挤。

由于洞门是向外关闭的,因此,人群越往洞口挤,门越是打不开。

守在洞外面的防护团员只知道日机空袭时,禁止市民走出防空隧道,而对洞内所发生的危险情况一无所知。

洞内的人发疯似的往外挤,人们喊着哭着往外冲,可是门依然紧闭着,无法打开。

洞内的氧气在不断减少,洞内人群的情绪更加急躁,他们拥挤在一起,互相践踏,前面的人纷纷倒下,有的窒息死亡,而后面的人浑然不知,继续踩着尸体堆往外挤,惨案就这样发生了。

听见嘈杂声,洞口的防护团团员把洞门劈开,霎时间,洞内的人群如同破堤的河流一样冲出洞门,一部人因此而得以生还。

郭伟波老人是冲出洞外的少数人之一,回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他说:“后来,木栅不知怎样打开的,守在外面阶梯上的防护团也跑掉了。

人流穿过闸门,犹如江河破堤,拼着全力往隧道口上冲。

我和两位同学因年轻力壮,用尽力气随着人流挤出木栅,昏头昏脑地上了阶梯,终于来到地面上。

当时我到底是凌空?是滚爬?还是被人流夹住推出来的?实在是闹不清楚。

只觉得一出洞口呼吸到新鲜空气,浑身都感到凉爽、舒畅,瞬即又迷惘、恍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地躺下了。

我那时没有手表,昏睡了大约半个小时又苏醒过来,只听见隧道里传来震耳的呼喊和惨叫声。

我从地上爬起来一看,自己躺的位置离隧道口约30米,周围有100来人,有的正在苏醒,有的呆呆地站着,然而,再也不见有人从隧道口里走出来。

我低头一看,自己的上衣已经被扯破,钮扣大部失落,帽子丢掉了,肩上挎包所装的信件、相片、日记本也全部不见了。

东西是损坏、丢掉了,但我总算挣脱了死神,回到了人间。

”收藏在重庆馆的隧道惨案油画日军的空袭还在继续,飞机呼啸着从空中冲过,扔下无数的炸弹和燃烧弹,地面顿时一片火海。

此时此刻,洞内的人群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还在奋力挣扎着往外挤。

他们面色红胀,双手挥舞着,拼命狂叫,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身体依然原地不动,一个个生命就这样被耗尽了。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折磨、挣扎,将近午夜时分,洞内凄厉的惨叫声逐渐减弱,“很多人躺在地上,气息奄奄,面色由红色变成紫蓝色,口角的唾沫由白变红渗着血丝,不少人已无声地扑伏到别人身上。

”空袭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当日军的飞机离开陪都重庆时,防空大隧道已是死一般的沉寂,听不见活人的声音。

到处都是死难者的尸体。

其凄惨情状正如当时重庆市市长吴国桢所说:“洞内之(难民)手持足压,团挤在一堆。

前排脚下之人多已死去,牢握站立之人,解之不能,拖之不动,其后层层排压,有已昏者,有已死者,有呻吟呼号而不能动者,伤心惨目,令人不可卒睹。

”很多死者都是挣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含恨离开人世的。

他们有的面部扭曲,手指抓地,有的仰面朝天,双手垂地,有的皮肤抓破,遍体鳞伤,十分悲惨。

6日凌晨,防空警报解除后,国民政府当局开始组织人处理善后事宜。

从隧道内拖出的遇难者尸体成垛成垛地放在洞口,用卡车运了十几趟。

这种因日军空袭造成的惨案真是让人痛心和愤恨。

(摘自《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惨案》)重庆防空洞惨案-事件原因1941 年6 月5 日当天防空部档案记载:“是日敌机廿四架分三批(每批八架) 袭渝, 自17: 33 起于湖北宜都松滋处发现西飞。

”第一批于“19: 28 侵入重庆市空投弹, 至19: 54 始经丰都东逸。

”第二批于“20: 47 侵入重庆市郊投弹后至21: 20 经丰都东逸。

”第三批“22: 17 侵入重庆市郊投弹后至23: 13 经丰都东逸。

”警报情况是:“本部于18: 08 悬红球一个, 18: 18 发布空袭警报, 18: 57 发布紧急警报; 21: 18 悬红球两个, 21: 40 卸下两个红球; 23: 01 又悬两个红球, 23: 27 发布解除警报。

”警报信号的意义是: 悬挂红球1个, 预告空袭, 悬挂两个红球, 是空袭警报, 卸下两个红球是紧急警报, 又悬两个红球是通告市民出洞休息, 又卸两个红球是再次紧急警报, 又悬两个红球又是通告出洞休息。

发布解除警报是悬挂绿色长条灯笼。

警报种类是: 空袭警报: 敌机距离200—300 公里, 紧急警报: 敌机距离50 公里, 解除警报: 敌机离去200—300 公里。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5 个半小时的警报避难过程中, 在防空洞中躲避空袭的人们在空袭间隙中只休息了一次。

这是大隧道窒息惨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出事地点的较场口这一段大隧道分十八梯、演武厅、石灰市3 个出口, 长度438. 4 米, 乘以宽度2. 5米, 面积是1096 平方米。

乘以高度2 米, 等于2392 立方米。

防空部规定洞的容量标准4 人ö平方米, 根据审委会的解释是:“镇静之避难者, 在换气设备之防空洞滞留1 小时, 每人所需之空气应为1立方公尺, 通常以滞留2 小时为准, 每人应有3 立方公尺之空气量。

”据此计算该洞常规容量是4384 人。

80 年代重庆市人防办勘测计算, 有木凳958 条, 每条坐3 人, 共计2874 人, 按每平方米4人计算, 占地575 平方米, 剩余面积521 平方米, 人防办按站着的人6 人ö平方米计算, 这只是一种随意的估计, 为3126 人, 又加上梯道面积134. 75 平方米, 按坐5 人ö平方米, 站6 人ö平方米计算,这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根据, 共计555 人。

算式2874 人+ 3126 人+ 555 人= 6555 人。

这么计算, 全洞最大超常容量为6555 人, 这与当年惨案调查时估计相同。

关于惨案当天入洞人数, 尚未发现史料可以确证。

但从现存档案中可知, 入洞者超量当为惨案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据十八梯洞的生还者徐元新上具防空司令部呈文, 他在空袭警报后进洞, 被人潮推压拥挤, 洞内发生打架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