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经济理论第一章经济学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所有制 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本特征:全局性、整体性、全民性、均质性、代表性。
2、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特点:整体性、局部性、独立性、差异性。
3、集体所有制有多重形式,表现在:(1)城镇中的集体所有制。
(2)农村居民兴办的集体所有制。
(3)全面所有制单位兴办的集体所有制(大集体)。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制等。
5、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的特点是:(1)规模小、分散经营、经营时间长、经营方式灵活、适应性强。
(2)劳动工具简单、主要依靠手工劳动。
(3)可以利用闲散时间和辅助劳动力。
(4)可以继承和运用各种特殊的、传统的劳动经验与技能,如工艺品、刺绣、编织、陶瓷、剪子等。
6、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的类型有:城镇中的个体户和农牧业中的专业户、个体户。
7、私营经济的特点是:(1)私营经济是天生的商品生产者。
(2)规模较大,雇佣8人以上(含8人)。
(3)市场经济观念较强。
二、资源配置方式8、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计划配置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1)自主性(2)自由行(3)开放性(4)平等性(5)竞争性(6)分化性(7)有序性(8)盈利性(9)调节性 10、市场机制包括:(1)价格机制(2)竞争机制(3)供求机制(4)风险机制四、现代产权制度1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作了概述,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五、现代企业制度1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3、现代企业制度有两种基本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4、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1)法人财产制度。
(2)有限责任制度。
(3)法人治理结构。
六、居民消费15、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1)个人收入水平。
(2)个人的消费追求。
(3)消费结构的变化。
(4)价格的变化。
(5)商品本身的吸引力。
(6)社会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如消费攀比、模特的消费示范等。
16、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有:(1)食物消费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2)穿着消费比重先升后降。
(3)用品消费比重显示有所提高,然后趋于稳定,其内部结构亦频繁发生层次性变化。
(4)住房消费比重在一定时期内不断上升,然后有所下降,继而趋于稳定。
(5)交通消费比重开始逐步提高。
(6)劳务消费的比重持续大幅提高。
七、国民收入分配17、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1)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
(2)设立后备基金的需要。
(3)社会保障需要。
(4)国家进行经济建设需要。
(5)调节经济关系的需要。
(6)取得劳务报酬的需要。
18、再分配的途径:(1)国家预算(2)劳务费用(3)价格杠杆(4)银行信贷 19、国民收入使用是通过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实现的。
积累基金分成:生产性积累、非生产性积累、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
消费基金分成:社会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三部分。
八、社会保障20、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基本生活。
(2)维护社会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
(4)保持社会公平。
(5)促进国民福利增长。
2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1)社会性(2)强制性(3)互济性(4)福利性 2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23、社会保险的特征包括:(1)强制性(2)保障性(3)普遍性(4)互助性(5)福利性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构成,三者为法定保险。
第二节市场供求理论一、需求1、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收入水平。
(4)消费者偏好。
(5)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6)特殊因素。
2、需求规律列外有三种情况:(1)某些低档商品(2)炫耀性消费品3)投机性强的商品。
(二、供给 3、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成本,即生产要素价格。
(3)生产技术水平。
(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5)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6)政府的政策。
4、供给规律例外有三种情况:(1)劳动的供给(2)不可再生性商品3)投机性强的商品(三、均衡价格的形成四、弹性理论5、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商品的耐用程度。
五、市场失灵 6、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第三节生产成本与市场结构一、生产成本 1、成本函数可分为: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
二、市场结构 2、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是决定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具体有四个标准:一是,卖者和买者的集中程度或数目。
二是,不同卖者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三是,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
四是,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3、根据决定竞争的各个因素强度的不同,通常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市场类型厂商数量产品差别程度价格控制程度行业进出难易程度接近的市场完全竞争很多无没有很容易农产品轻工产品、垄断竞争很多有差别有一些较容易零售业钢铁、汽车、寡头垄断几个有或无差别相当程度较困难石油很大但经常受公用事业完全垄断唯一单一产品困难,不能进入管制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经济核算 1、国民经济核算可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计量。
常用的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2、支出法的国民收入核算公式为:GDP = C+I+G+(X-M) X——出口;M——进口GDP =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3、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计算GDP的方法。
公式为:GDP = 工资+利息+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具体内容包括:(1)要素收入:工资、净利息、租金(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式中未体现此项)(4)资本折旧。
(5)企业转移支付及间接税。
二、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三、国民收入决定 4、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
第五节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一、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依次是:繁荣(景气,顶峰)→衰退(过渡)→萧条(不景气、恐慌、谷底)→复苏(过渡)→繁荣。
其中,繁荣、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2、按照周期时间的长短将经济周期划分为: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俄国),平均长度50年。
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一般长度9~10年。
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英国),长度平均为40个月左右。
二、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投资(2)资源(3)劳动者数量(4)劳动生产率(5)科技(6)管理(7)制度(8)经济结构(9)消费(10)政治经济环境4、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粗放型、集约型。
5、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1)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2)增加国家收入的需要,从而带领经济发展。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6、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具体关系:(1)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
(2)高增长,高通胀,低效益。
(3)低增长,高通胀,低效益。
(4)低增长,低通胀,高效益。
7、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1)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快的增长速度。
(2)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提高经济效益。
8、新常态的主要特点:(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9、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三、经济发展10、经济发展感念的外延比经济增长宽,除了经济增长之外,经济发展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环境治理的改善等,因此,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
11、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表现在:(1)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2)指导思想不同。
(3)推动力不同。
(4)类型不同。
(5)衡量指标不同。
(6)实现路径不同。
12、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1)全局性(2)长期性(3)根本性(4)层次性13、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战略依据、战略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实现途径与手段(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以及重大的战略措施)。
14、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具体包括:(1)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续持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
(4)控制人口增长和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15、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和优越性: A.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 以集约型增长为主。
C. 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D. 机械化与就业协调发展。
E. 力求产业结构优化。
F. 与城镇化适度同步。
G.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H. 实现可持续发展。
I. 对外开放型的工业化道路。
J. 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16、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
(3)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4)新型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
(5)新型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
四、产业结构的含义17、产业机构合理化的标志:2 (1)各大产业之间及各大产业内部具体产业部门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
(2)产业机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3)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协调。
(4)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型构成合理。
产业机构合理化主要通过投资和消费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18、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1)高加工度化(2)高附加值化(3)技术集约化(4)知识化(5)服务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五、通货膨胀 19、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资成本推动、利润推动、进口成本推动。
(4)结构性通货膨胀。
(5)预期的通货膨胀。
此外,还有上述几种原因混合的混合型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