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仅供参考)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

(仅供参考)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

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
肾移植术后大部分患者因缺乏相应的医疗专业知识,对于在移植术后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不能辨别,未引起足够重视,以至于延误病情,乃至威胁生命。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以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据统计,肾移植术后第一年约有5%—8%的移植肾因不可逆的排斥反应而失功。

排斥反应的实质是一种免疫反应,是受者对移植物抗原发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

它是目前导致移植肾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

根据排斥发生的时间、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进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
来势迅猛,大多数发生于吻合血管开放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少数病人会延迟发生,但也只限于移植后的24—48小时内。

由于常发生在术中关腹前,所以也称为“手术台上的排斥反应”。

临床表现为:移植的肾脏突然变软,由红变紫或花斑状,搏动消失,输尿管蠕动消失,泌尿停止。

或在术后24—48小时内突然发生血尿、少尿或无尿,移植肾区剧痛,血压升高。

血肌酐持续升高并伴高热、寒战等全身反应。

术前常规进行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
可有效预防,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一经确诊应切除移植肾,以免危及生命。

2、加速性排斥反应
术后3-5天内发生的排斥反应。

临床表现为:术后移植肾有功能,突然出现体温升高,尿少,血压升高,移植肾肿胀压痛,病情进行性发展,血肌酐迅速上升,病人须透析治疗。

有些病人移植肾极度肿胀压力过大,可出现肾破裂,移植肾区剧烈疼痛,可因大出血诱发休克。

开始治疗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又复发,全身反应加重,肾功能不见好转。

首选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3天。

如果效果不佳,尽早使用ATG(ALG)或OKT3治疗,连用10—14天。

如果仍不佳,可试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治疗。

因为使用大量免疫抑制药物,可引起感染、充血性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故治疗无效者应及早停用免疫抑制剂,切除移植肾以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3、急性排斥反应
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排斥反应。

发生于肾移植术后第6天至术后3-6个月内,特别好发于移植后3个月内,以第5周发生率最高。

临床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8℃以上,尿量减少,移植肾肿大、质硬、压痛以及血压升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头痛、心动过速、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血肌酐上升。

对于急性排斥
反应的治疗,关键是早期及时正确处理。

这段时间病人要按时随访和复查。

抗排斥药物,尤其是环孢素不得轻易改动,绝对听从医生指导。

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后,应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无效应尽早采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专门特异性地针对排斥有关的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必要时血浆置换。

由于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应注意给予适量的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预防感染。

4、慢性排斥反应
发生在手术后6个月以后。

是一种缓慢发展和不可避免的移植肾功能减退,是移植肾功能丧失的最重要原因,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1、HLA配型。

2、急性排斥发生的时间、频率、程度。

3、免疫抑制剂剂量不足。

4、高血脂症。

5、反复感染。

慢性排斥发生后基本上是不可逆的。

表现为移植肾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血肌酐逐渐升高,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进行性贫血,尿量减少,移植肾萎缩,肾血流量减少等。

调整免疫抑制剂,抗凝,扩血管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方法有一定效果。

当然,治疗要因人而异了,最终还是要听取医生的建议。

因此,当出现以上症状和不适时,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应的检查。

尤其是一些自行减药、停药的患者,更要重视,未严格按
医嘱服药或因为经济及其他原因,减少甚至停服环孢素,最终会导致移植肾失去功能,这类教训深刻,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