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家庭行为规范
一、勤劳简朴,学做家庭主人
无论是做人还是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劳动。
全面素质中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我们最终要独立面对社会,担负一定的责任,以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存和发展。
从小懂得劳动,学会劳动,养成独立强的品质,才能独立自如地面对社会,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担负起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做好以下几点:
1.起床后要整理床铺,打扫好居室卫生。
学习后能主动整理书桌,保持整洁优雅的学习环境。
2.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平时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3.爱惜粮食,不挑食,不随意抛洒饭菜。
4.一周至少要做一次家务。
如拖地板、做饭、买菜等。
5.体贴家人,对家人的劳作及时表达感激与谢意(如“爸爸,您辛苦了,
歇一会儿吧”等等),并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
二、彬彬有礼,提高自身修养
家,是一个最宽容温暖的休憩港湾,家人则是最执着无求的守护者。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讲求礼仪是对自身修养的培育过程,对待自己的家人更应该如此。
一句短短的问候,往往令人倍感温馨。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似乎总有一种“自家人何必多礼”的想法,“家庭礼仪”、“家庭问候”被很多人忽略了。
为此,应尽快改变家庭礼仪淡化的现状,做好以下几点,从而避免我们的家庭感情“沙漠化”。
1.早晨起床后向家人问好,夜晚睡觉前向家人道晚安,离家前、回家后向家人打招呼。
2.在家里主动礼让,家人为自己做事情,及时诚恳地向他们道谢。
3.与邻居和睦共处,友好往来,尊老爱幼。
外出公共场合,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讲礼貌,讲公德。
(如自觉排队、乘车让座、保持公共卫生等) 4.对家里的来客要主动问候、热情接待、礼貌迎送。
同学第一次来家,应及时向父母介绍:“这是我的同学×××”,并向同学介绍:“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
5.乐观宽容,遇到困难与挫折不怄气,不吵嚷,不打架,积极寻求正确地解决办法(如请教、交流、自我调节等等),经常保持快乐心情。
三、珍惜时间,学会自我管理
历史上的伟人——毛泽东、达芬奇、爱因斯坦,一直都在进行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自我管理使他们成为伟大的成功者。
自我管理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个性,较强的生活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也可以为忙碌的父母减轻肩头的重荷,为家庭生活增添一份惬意。
回到家中,离开了学校、老师监督之时,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
1.科学安排作息时间,按时自学,按时就寝,按时起床。
未经家长同意,不在外留宿。
2.珍时、守时,上学不迟到,办事、学习不拖拉,讲效率。
3.作业要独立完成,不要家人陪读。
4.情趣高尚,坚持锻炼身体,闲余时间看报纸、杂志,学棋琴书画,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看黄色录像,不说脏话,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5.勤俭节约,不攀比,不浪费,有计划地使用零花钱,衣着、穿戴、发式符合学生身份。
四、孝敬父母,融洽家庭关系
《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哀可哀,我的父母啊,你生我养我何等劳苦!”——《诗经•小雅•蓼莪》”),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日阳光,儿女怎能报答得尽养育之恩呢?——《游子吟》),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
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父母死后厚葬大祭不如生前孝敬,父母死后后悔自怨不如生前谨慎奉养——周希陶《重定增广》)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
可以说,以尊老爱幼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精华。
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更应理解父母的艰辛,发扬“孝道”,维护家庭和谐,摒弃社会中的种种不孝之举。
1.经常主动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
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的意见,礼貌、耐心地跟家长交换,不任性、不耍脾气、不赌气,更不跟家长顶撞。
2.对父母说话坦诚,不说谎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主动道歉,进行自我批评。
3.父母有病要倒茶送水,问寒问暖勤伺侯。
4.力所能及地关心、照顾父母生活。
5.父母遇到困难,不冷漠,不牢骚。
能及时诚恳地为父母分忧(如向父母说说劝慰的话等)。
家庭教育行为规范
一、树立为国教子的家教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
二、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
公德习惯,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关心子女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
求适当,方法正确。
四、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鼓励子女参加文娱活动
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
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六、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
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
子女的合法权益。
七、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孝顺长辈,各方
面要做子女楷模。
八、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形成良好
的家庭教育环境。
九、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
特点实施教育。
十、和学校、社区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系统性和一致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