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 《世说新语》二则 《伤仲永 》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 《世说新语》二则 《伤仲永 》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伤仲永》语文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前三篇文章)《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伤仲永》二. 学习要点:1. 初步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

2. 学习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能参看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三. 学习难点:1. 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注意古今汉语在句法上的差别。

2. 直译字词与意译语句。

3. 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 学习的知识点:(一)常识部分:1. 作家作者:(1)孔子:生卒年代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人(今山东曲阜),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在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受到了周礼的熏陶,他很早就立志学习古代文化从中寻找治国育人的道理。

早年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五十岁时曾做过一段为时不长的大官——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也就是后世的刑部尚书)。

三十岁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以整理文献教授学生为业,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五经”乃有定本。

他的言行记录收入《论语》。

(2)刘义庆:生卒年代是公元403----444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宋武帝刘裕之侄,袭爵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

主持编纂了《世说新语》。

(3)王安石:生卒年代是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也称“临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生前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

二十岁后中进士,直至官居宰相,实行变法,历史称“王安石变法”。

一生著述很多,今存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 作品:(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儒家经典之一。

全书约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采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即《学而》、《为政》、《八佾》等,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行文以对话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2)《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志人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二). 基础知识:1. 应掌握的字词: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歆xīn 辄zhé遂suì邑yì丐gài 谒yè泯mǐn拯zhěng2. 多音字3. 形近字:(三)理解分析:《论语》六则1. 体裁与内容:这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这六则的第一则选自《论语》的“学而篇”,第二、三则选自“为政篇”,第四则选自“公冶长篇”,第五、六则选自“述而篇”。

其中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

第一则,提出了学习方法,即“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复习;第二则,也是提出学习方法,即“温故而知新”学习要复习旧的,从中得到新的,指出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第三则,提出要处理好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要结合起来;第四则提出了学习应有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出的是谦虚好学的态度;第五则,指出了在学习上不能满足,要不断进取的态度:“学而不厌”;第六则,提出学习的态度问题,指出从师之道,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提倡随时随地的向他人学习。

这六则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学习方法方面无外乎是提倡“勤”,学习态度方面就是主张“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采纳的。

2. 应该掌握的字词(除课文注解外):亦:也何以:即以何,凭什么行:走谓:称做,叫做必:一定改:改正3. 通假字:说-----悦:愉快,高兴识-----志:记,记住4. 虚词“而”的用法:“而”作连词,用来连接词或句子,有时表示顺接,有时表示转折,有时表示修饰。

表示顺接时可译为并,并且,而且,或不译,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表示转折的可以译为“却”,例如:“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表示修饰的可以译为“就,来”,例如:“默而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课文中的语句演变为成语的有:(1)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3)不耻下问(4)诲人不倦6. 多义词:则(1)量词,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如:《论语》六则,(2)那么,就。

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他,它。

《世说新语》二则之一“期行”1. 体裁与内容:这是一篇古代的笔记小说,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讲述的是古人陈太丘之友不守信而令陈之子很不以为然的故事。

2.应该理解的字词:期:约定乃:才时:当时年:年龄信:信用惭:惭愧君:第二人称代词“你”,尊称“您”3. 作品人物分析:(1)友人:通过对他的语言和神态(怒、惭)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无信无礼的性格。

(2)陈元方:通过对他的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纯真、明理、勇敢。

4. 主题:本文通过陈太丘友失信违约的故事,揭示出守信是立世之本,做人之道,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5. 特点: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世说新语》二则之二“乘船”1. 体裁与内容:这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作品讲述了华歆王朗二人共乘一船逃难,途遇一路人求救,华王二人意见不同,但最终还是救下了那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对自己的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 结构分析:有两层意思:第一层(1—5句):写华王二人乘船避难途遇求救者而产生救与弃的分歧。

第二层(6句):写世人以此评价华歆和王朗。

3. 字词(文注外):俱:一起欲:想要依附:附着,依赖,从属,携:带领耳:罢了遂:于是4. 通假字:邪—耶;语气词“吗”。

5. 人物形象分析:华歆:说话办事稳当妥帖,能仔细分析情况再做决定,不卤莽,对自己的话负责任。

王朗:比较简单,不能仔细分析情况,随意就应允别人,又轻易就改变自己,对自己的话不负责任。

6. 特点:短小精悍,对比鲜明。

《伤仲永》1. 内容与结构:这篇古代随笔是作者王安石所作,讲述了一个自己亲眼所见的故事:神童方仲永由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

全文共两段,第一段:讲述作者所闻之事:金溪神童方仲永从未读书,忽然会作文写诗,其父日扳环谒不使学;第二段:讲述作者所见之事:一见仲永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听仲永二十岁泯然众人。

2. 字词:没(课文注解外)民:百姓与:给即:立即,很快意:中心,主题一乡:全乡或:有的人使:让余:我焉:这,这样3. 句子: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惊异。

稍稍宾客其父——纷纷把他父亲当做宾客看待。

邑人奇之——同乡人认为他是奇才。

父利其然也——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 主题:本文通过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能恃智而弛学。

5. 特点:(1)先扬后抑的写法。

(2)详略得当。

详写仲永神奇,略写仲永衰退过程,在详写中指出衰退的原因。

【模拟试题】一.填空练习:1. 孔子,姓孔名,字,“子”是,他是春秋末期的家家和家,是家学派的,他和弟子的言行的记录是,共有篇,是体的散文。

2. 《世说新语》是集,分、言行,方正等三十六类,作者是朝的家。

《期行》选自,《乘船》选自。

3.《伤仲永》选自, “伤”是的意思,作者是代家, 家, 家,还是之一。

本文说明了和的关系,主要采用的写作方法。

二. 文字词语练习:1. 为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论语不愠友人惭华歆辄难之邑人环谒泯然········2.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正误,错则改之后解释①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shu ō)·②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w ēn )·③ 尊君在不?(b ù)×·④ 宁可以急相弃邪(xi é)×·3.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4.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①未尝识∙书具 ②即∙书诗四句 ③父利其∙然也④泯∙然众人矣 ⑤《论语》六∙则⑥思而不学∙则殆 ⑦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⑧欲辄∙难之⑨温故∙而知新 ⑩学∙而不思则罔5. 指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解释说 识 不 邪三. 阅读分析:课内语段:(一)《论语》六则1. 指出文章表明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观点的是哪几则?表明学习态度的是哪几则?2. 从这几则可看出《论语》的事例特点是什么?3. 孔子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怎样?用原句答。

你怎样理解“罔”与“殆”?4. 下列句子有三种情况:A 讲学习方法;B 讲学习态度;C 讲为人态度,把合适字母填在句子后面括号里(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 (4)默而识之 (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学而不厌 ( ) (8)诲人不倦 (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3) 择其∙善者而∙从之(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 翻译句子(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7. 解释下列句中虚词四. 课内语段(二) 《伤仲永》1. 选出下列每组加点词释义不恰当的一项。

(1)(拉着)仲永扳日他的父其稍稍宾客属于耕隶世 C. )( B. )( .A ∙∙∙ ( ) (2))( C. )( B. )( .A 立刻就作诗立毫无特色然泯相当前时之闻称不能∙∙∙∙ ( ) (3))( C. )( B. )( .A 胜过于材人贤明白悟仲永之通拜访众人谒环∙∙∙ ( ) (4))( C. )( B. )( .A 接纳、接收获收曾经识书具尝未文采道理理文∙∙∙∙ ( ) 2. 判断下列译句的正误。

(1)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 ( )(2) 从先人还家 (我跟着先辈回到了老家。

) ( )(3) 父利其然也 (父亲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 ( )(4)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后天又没接受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3. 释下列古今异义词,指出古今的不同意义。

(1) 宾客其父稍稍∙∙ 古义: 今义: (2) 从人固∙古义: 今义: (3) 以钱币乞之或∙古义: 今义: (4) 指物作诗立就是自∙古义: 今义:4. 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指出其用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