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词 语 修 辞
7
(2)附加义的把握 词义的了解,不充指了解词的理性意义,还指准确把握词的附加意义。理 性义处于词义核心,重在反映事物间具有的本质差别和矛盾。附加义是人们在 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位于词义的边缘,反映了与词语引发的 感知觉联想有关的各种色彩,但“附加”并不意味着次要和无足轻重,相反它 是词义的一个重要层次。附加义主要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
如:“听听看,今年什么价钱。”
“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气(原 文:嘴脸)。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原文“嘴脸”,含有贬义,用来形容贫苦农民,跟作者同情他们的感情不 合,而挑选中性词“神色”,就稳妥了。 有的词本来没有褒贬色彩,但在临时的上下文中却能改变色彩,尤其表现 在把形容动物的词转而来形容人的时候。
2
2、平仄相配
(1)一句之内平仄两两相间交替——平仄相间 王利发: 崔先生,昨天秦二爷派人来接您,您怎么不去呢?您这么有学问, 上 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作过国会议员,可是住在我这里,天天念经;干吗不出去 作点事呢?您这样的好人,应当出去做官!有您这样的好官,我们小民才能过太 平日子。 (老舍《茶馆》) 句末平仄交错安排,有起落,有扬抑,是叫得响的好台词。
2)这种飞机体积不大,价钱便宜,无人驾驶。
2)比 1)协调顺耳得多,这是因为汉语中“偶字易适,奇字难平”的缘故, 两个字或四个字语感好,音节平稳,节奏和谐。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同义词里
选音节相称的词语,或对词语的音节加以扩充或压缩。
5
二、词语修辞
(一)词语选择
1、就意遣词
妥善选词以对事物体察细致深入,判断周密正确 为前提。命意不同,遣词也就两样。表达一个意思, 是选用这个词好,还是选用那个词好,得首先从意义 上去推敲。但如不注意遣词,这种体察判断就不能恰 当表达。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切忌用现 成词语去套变化了的事物。比如“飞、移、击”并非 同义词,它们表示的动作幅度差别较大,毛泽东在 《沁园春·长沙》一词里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用“击”来形容鹰飞,突出了飞 翔的力度。而阿城的小说《遍地风流》中写“远远天 上的鹰”却是“移来移去”,这跟作者观察仔细,感 受真切是分不开的。
9
(二)词语搭配
词一进入句子,就要跟别的词发生关系。主语和谓语,
述语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都很密切,选词造 句必须注意这些结构上密切相关的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词 语能否搭配,实际上是彼此互相选择的表现,语词的选择跟 语词搭配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 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的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 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 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蚰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8
3、同义避复
在一语境中为强调同一意思,又要避免用词重复、单调,可合用两个(以 上)狭义或广义同义词,使语言错综活泼,词语避了重复,内容却是重复的。 如: 我知道以群的死是在逝世后的一周,知道老舍的“玉碎”却是在他自杀后 的一段长时间,知道傅雷的绝笔则是他辞世后的若干年了。 (巴金《二十年前》) 一连串的“死”触目惊心,时间上越来越长,语义上呈现出递进状态。 “玉碎”表现出痛惜感,“绝笔”则表明死者身份、职业。 再如: 爸爸和我每天借报纸来看,所有登载广告的地方不肯漏载一个字。„„招 请助理教员的,延聘家庭教师的,物色编译人才的,都使我们眼巴巴地看了又 看。 (叶圣陶《一个练习生》) “招请、延聘、物色”细微的意义差别在这儿并不重要,主要是为了避免 用词重复单调,以使行文错综活泼。
(2)两句之间或一联之内平仄两两对立——平仄相对
如:杭州是历史上的名都,西湖更为古今中外所称道;画意诗情,差不多俯拾即是。 (朱自清《“燕知草”序》)
3
(二)协调词语音节 1、调整单双音节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但古汉语遗留下来的单音节词有的仍在使用,同义 的单、双音节并存现象为词语配合时灵活选用提供了条件。如“城——城市,攻— —攻击,败——失败,参展——参加展览,义演——义务演出”等,组成文句时就 可根据需要选用,表现出一定弹性。 (1)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原文:少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 (鲁迅《集外集·序》) (2)树熊前足的第一第二趾和其它三趾是对向而生的,使它能够紧抓住树干,即 使睡着了,也掉不下来。
4
2、音节匀称平稳
汉语音乐美感表现在音节匀整平稳,词语排列时习惯上总把音节少的放在
前面,音节多的放在后边,音节就立得稳,不至于头重脚轻而产生失重感。 (1)她的整个面庞却显得淡漠、冷峻、毫无表情。(张扬《第二次握手》) 如果换成“毫无表情、淡漠、冷峻”,音节就失之于稳。
(2 )
驶。
1)一种新型飞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飞机小、便宜、无人驾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选用的词如果响度都小,就显得沉闷,要响度大小相配合。
如:毛泽东《清平乐· 六盘山》,这首词每句中都有响度最大的韵腹,有的句子 中响度最大的韵腹超过半数以上而且响度大和响度小的字配合起来,音域宽广,读 来高亢豪放,颇有气势。诗歌为了使韵脚和谐,加深印象,须从同义词中选最合韵 的字眼,一般的散文若能适当关照一下韵律,使散韵兼行,会更加朗朗上口。 (2)避同韵连用 1)然而医师的诊断却实在(原文:确实)是极准确的。 (《鲁迅手稿选集· 死》) 2)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毛泽东《如梦令· 元旦》)
第二节 词 语 修 辞
词语的修辞可以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入手。
一、语音修辞
(一)讲究韵律 1、选择用韵
(1)选韵注意响度 汉语音节中可以不含声母,但决不能没有韵母,音节的响亮与否,关键在韵母 上,主要又在元音响度的大小。 如:以a为韵腹的字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o、e为韵腹的字次之,i、u、ü开 口度更小,也就不够清晰响亮。
每个分句中的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 轻捷”与被描写的对象互相配合得十分恰当,而表示每种小 动物的动作行为又选用了相应的词语,把百昔园描绘得兴味 无穷,生气盎然。
10
6
2、 同义选择
语言中有大量的同义词,有利于语言的精密化和艺术化。选用词语首先要 有词可选,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留心各个词的个性,尤其要留心那些差别很 微妙的同义词,它们往往“大同”好分,“小异难辨”。不要满足于“大致可 以”,要“用得其所”,同一词用在这儿是“精当”的,用在那儿可能就是 “不当”了,要留心用词跟语言环境是否切合。 (1)对理性义的了解 词语都有一定的意义,选择时必须先对它们的意义有一个确切的了解,然 后再决定是否选用。由于对词语的意义了解不透彻,出现用词不当、词不达意 的现象,并不罕见。如“奖励”和“鼓励”、“硬凑”和“生凑”,“痛苦” 和“苦难”、“卑劣”和“卑怯”,其中的每一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分,体 现着“同”,又有不同的成分,反映出“异”。所选择的词语,要准确地反映 客观事物。事物是变化的,所以用来反映它的词语就要反复推敲,认真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