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

2018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


风能和太阳能具有能量巨大、可再生、不污染环境等突出优 点,但能量比较分散,连续性较差,用于发电往往具有投资大、 效率低、占地广、储存难等缺点,制约了对其大规模的开发利 用。
2.教材P84“图4-1-4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
提示:这幅图直观地展现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的原因。亚 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人类破坏亚马孙雨林 的活动主要包括过度的迁移农业,大型农牧场的开辟,采矿、修 路、城镇建设,商业性伐木,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 困导致的发展需求。人类长期开发,部分林地永久性地变为农田和 牧场。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 的生物群落,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雨林一旦破坏,整块土地的肥力就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 就很难恢复,会造成水旱灾害、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 题。
1.教材P81“图4-1-2风力发电”和“图4-1-3太阳能发 电站一角”
提示:这两幅图形象直观地展现了风能和太阳能两种新能源 的利用方式。按照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可将能源分为常规能源 和新能源。多年来大规模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是 指近若干年才开始使用的能源或过去利用过,后来被取代了,现 在又有了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新能源与常规能源是相对而言 的。一种能源在它没有被大规模利用以前都属于新能源,但随着 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和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 方面,新能源就变成常规能源了。
尝试探究:中国减少稀土配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保护稀土资源和环境,实现稀土资源长期有效利用。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掌握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 义,通过剖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的资源枯 竭和环境恶化的实例,认识自然资源保护的重 要性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 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展的 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 自然界 获得,并用于生产和 生活 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类型
特征
例子
可再生 资 源
能够不断地生长和繁殖, 可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 资源
生物资源、土地 资 源、水资源、气候 资源
不可再生 资源
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 ,相对 人类 的历史来说 是不可更新的
矿产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能源之间的关系 (1)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取自于自然环境 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 动,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水电、 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总之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练习 1】 A、B、C、D 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 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 气、铀矿等属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人工能 源(如汽油、焦炭等)因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 活的物质与能量,体现了自然资源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物质 与能量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经济属性(物质与能量能用于生产和 生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自然资源有哪些共性特征?
【例证2】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天然林区的面积①8_7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全 国木材产量的②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②东北是全 国的林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拥有的用材林、成熟林已由 新中国成立时的1 200万公顷减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③减少 了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灾害频频发生,一些珍稀 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保护和营 造森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④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 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方法技巧】 自然资源的判断方法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 得,即天然)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 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 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再如,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 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 活,也不属于自然资源。
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3)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
利用的关键,没有公众在开源节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参
【练习2】 下列陆地自然资源中,体现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
是( )
A.土地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解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受
地质作用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光
热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石油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其分布体现了非地带性。
答案:C
特征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 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热带 举 雨林
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
例 荒漠 水分缺乏→阴雨天气少→光照时间长→
地区 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开发要求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
数量 特征
具体 表现
开发 要求
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资源的数量是有限 的 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是不可再生的 可再生资源可以不断更新或循环,但数量有 限,需要一定的时间
土地的 质量 对人类生 存和发展影响大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 作用与影响较 小 .
土地 是人类最重要的 人类以种植和 财产和生产资料,土地
养殖 为主 的质量和数量都影响人 类生存和发展
人类不再是被动地 适应 自然环境 ,而 是开始主动地研发 和改造 自然环境 .
大规模机器生 产
土地用途 多样化 ,土地
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 也发生了变化,土地的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中国商务部日前公布,2012 年中国首批稀土出口配额为 10 546 吨,这一配额比 2011 年的首批配额减少约 27%。中国稀土业 的相关人士表示,配额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将对稀土行业实行 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保护环境。
目前,在全球已探明的1亿吨的稀土储量当中,中国占 36%。在向全球供应稀土产品的背后,中国为开采稀土付出了巨 大的环境成本,污染严重的地区甚至导致居民饮用水含氟量超 标,以及牲畜因食用被污染的牧草而死亡。正是基于对环保因素 的考虑,近年来中国政府调整减少了稀土生产和出口的规模,在 稀土的开发、生产和贸易环节采取了必要的限制措施。
资源
分布的 不平衡 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3.共同特征数量的 有限 性 利用 的发展性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物质 基础。
2. 不同时期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 文明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 文明
农业 文明
工业 文明
人类以狩猎动 物和采集果实 为生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不同文明阶段,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证3】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年~2002年部分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1)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
盾,而且愈演愈烈,矛盾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开发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
C.人口的剧增和人类错误的认识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 态状况由退化பைடு நூலகம்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答案:(1)D (2)B
【练习 3】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你生活中所使用的许多物品与自然资源有关,下图中所示物 质有的是自然资源,有的不是自然资源。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按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
【例证1】 下列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答案:D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
前提 条件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
具体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 表现 来越强;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转变了利用方式
开发 要求
不要轻易开发利用那些还没有完全弄 清楚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 生资源
【方法技巧】 图解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从表现形式上看,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 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或再生情况,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形成需要漫长的
自 地质时期,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
然 资 源
可再生资源生物土 水气资资 地候源源 资资:源源能能够够不不断断地更生新长、和循繁环殖使用
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 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 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明清时期植被遭到 毁灭性破坏。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 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 下降至4%。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 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