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肢体残疾的功能康复训练资料讲解

肢体残疾的功能康复训练资料讲解

紧张性腰反射
• 2、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
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分为6个阶段:
Ⅰ弛缓期 时间短,无随意运动。三个特点:肌张 力低、腱反射降低或消失、无随意运动(同时俱 备)
Ⅱ出现联合反应 肢体近端可有少许随意运动,可 出现轻度痉挛。三个特点:肌张力高、腱反射亢 进、出现联合运动(出现一个即可)
肢体残疾的功能康复训练
一、偏瘫的恢复过程
1、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区别
原因 等级、范围
障碍点
恢复过程 本质
训练方法
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一组肌群或整个肢体 弛缓、痉挛、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 运动控制丧失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分离运动 质的变化 以纠正异常运动模式,诱发随意运动为主
周围性瘫痪
2、Brunnstrom法
利用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后残余的肌肉功 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诱发的泛化运 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他粗大运 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
3、PNF法
PNF 技术是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 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群的收缩。这种共同运动 模式开始把肌群中各肌肉置于最大牵拉位,然 后达到最大程度的缩短。在治疗过程中,治疗 师对患侧肢体渐渐施加压力,以便维持在缩短 过程中的牵张传入冲动,要求患者努力完成每 个动作,克服治疗师施加的阻力
3、桥式运动
桥式运动是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双足平放 在床,屈曲患肢时需要治疗师固定膝部,让 患者用力伸髋抬臀. 桥式运动是利用联合 反应和共同运动诱导患肢随意运动的出 现.双桥运动是双下肢同时作伸髋抬臀运 动
单桥运动 是健侧或患侧作伸髋抬臀运动
动态桥式运动
是在双桥或单桥运动的同时进行双或单膝 开合运动
5、坐位平衡训练
让患者坐在普通的凳子上,两足分开与 肩同宽,患足稍后,双侧臀部同时负重 或患侧负重更多。让患者凭感觉获得静 态坐位平衡
一般卧床患者需要定时翻身,如病情允 许,应尽量让患者主动翻身。由于锥体 束15%纤维不交叉,通常躯干肌瘫痪不 明显,多数患者很快学会从仰卧位到侧 卧位翻身
一位右侧偏瘫患者在做主动翻身运动, 先将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下面,屈膝, 两手交叉紧握、双上肢伸直、借助摆动 势能使躯干倒向健侧,同时头转向健侧, 转体成健侧卧位(重症患者在治疗师帮 助下完成)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一块或几块肌肉 肌力的丧失
0~5级肌力 量的变化 肌力强化训练
联合反应: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健侧的运 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由脊髓控制, 在偏瘫恢复早期出现
上肢的联合反应为双侧对侧性活动 下肢的联合反应以内收外展为对称性,屈 曲伸展为相反性活动。
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 引发的一种部分随意活动,有非随意运动成分, 是脊髓控制的原始或低级运动。它们是定型的, 无论从事那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反应的强 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在偏瘫恢复的中期 出现
原则 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 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运动模式, 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训练
(一)软瘫期治疗(Brunnstrom分级1~2级)
要点 在发病2-3周内,患者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很 低,主要治疗是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 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1、床上正确域的皮肤施加轻微的机械刺激 或表面温热刺激,影响该区域的感受器,以获得 运动的控制。生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皮肤会导致被 覆盖肌肉牵张感受器的r传出神经活化,使得这些 感受器对生理性肌肉牵拉更容易产生反应。如促 进方法有:快速擦刷、轻微触摸、冰刺激、快速 轻微牵伸肌肉、轻扣肌腱或肌腹、挤压肌腹、挤 压关节等
• 上肢共同运动在抬手臂或手触摸口角时最常见到
• 下肢共同运动在站立行走时常见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姿势反射:由于体位的改变所致四肢屈肌、 伸肌肌紧张按一定模式的变化。由脑干和 脊髓水平控制,在偏瘫恢复的早期出现, 随共同运动减弱,分离运动出现后逐渐减 弱,但不能完全消失
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二、偏瘫的现代治疗技术
• 偏瘫的现代治疗技术是在神经发育和神经 生理学基础上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的一整 套治疗技术,是来之于实践的并在实践中 被广泛接受的治疗体系。它们分别是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 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等
1、Bobath法
主要是利用姿势反射、平衡反应、保护性反 应来刺激诱导基本运动模式、控制异常的 张力和姿势,以正常运动模式取代异常运 动模式,适用于治疗儿童脑瘫和成人偏瘫
5、运动再学习
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 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以神经生 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基 础,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训练,强调早期练习有 关运动,主张通过多种反馈来强化训练效果, 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三、偏瘫的治疗方法
目标 通过以物理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 达到防止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促进功 能恢复,争取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Ⅲ共同运动 出现由部分随意运动发起的共同运动, 上肢为屈肌共同运动,下肢为伸肌共同运动,此 阶段痉挛达到高峰
Ⅳ出现脱离共同运动的活动 近端大关节(肩、肘、 髋、膝等)有较独立的屈伸活动,痉挛开始减轻
Ⅴ分离运动 出现独立于共同运动的活动,诸关节 的独立运动更加充分,痉挛明显减轻
Ⅵ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
床边桥运动
主要用来进行矫正步态的训练,训练伸髋 和屈膝的控制,是将患足平放在比治疗床 稍低的凳上作单桥运动
4、坐起训练
从患侧坐起
患者可在治疗师帮助下,从卧位向患侧翻 身, 治疗师一手支撑患侧的头部,另一手 放在腋下支撑患者,患者可用健侧上肢支 撑身体坐起,然后帮助患肢托下床
从健侧坐起
患者应先翻身至健侧卧位,然后用健侧手 支撑身体坐起,双腿移至床下
患者仰卧:用一枕头支撑骨盆前伸,防止 伸肌痉孪,膝屈曲,患臂放在体旁的枕 头上,肩关节前伸,手臂伸展、外旋稍 抬高
患者健侧卧:胸前放一枕头,患肩前伸, 患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 髋膝自然屈曲
患者患侧卧:前伸患臂,前臂外旋,将患 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患膝微屈, 健膝屈于枕上
2、翻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