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作者:李英雄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如今,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并尊重学生在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要在教学时始终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教学支持,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
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实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应用策略。
关键词: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小学数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146-01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形势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能够在教学时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位置,要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差异,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1.实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要想实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时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虽然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提倡和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未能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教师在教学往往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教学模式,未能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这就容易导致中下游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甚至可能会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
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数学素养的提升,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大限制了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学生因基础、生长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
因材施教指的就是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要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等,要保证教学工作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快、更好地实现整体的发展和教学目标,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2.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具体应用分析
2.1;摸清学情,科学合理地分组。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教学任务当前的完成情况,未能了解当前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情况[1]。
例如,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中等生
是否能够有所收获和提高,学困生是否能够跟上课程教学的进度,是否能够掌握基础知识。
因此,教师要想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就需要能够将学生当前的智商情况、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方面了解清楚。
具体来说,就是哪些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出现走神、溜号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