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模式
固定闭塞、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
两站之间的线路成为区间。
列车在区间运行,必须区间空闲,而且必须杜绝其对向和同向同时有列车运行的可能,即必须从列车的头部和尾部进行防护。
这种为确保列车在区间运行安全而采取一定措施的方法为行车闭塞法,简称闭塞。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隔控制(及闭塞)均由列车运行自动完成,故为自动闭塞。
闭塞设备由ATP系统完成。
城轨交通闭塞分为:固定闭塞、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
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可实现较大通过能力,技术水平高,有较大发展前景;固定闭塞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可满足2分钟通过能力要求,价格低廉,较为实用。
准移动闭塞式和移动闭塞式ATC系统可以实现较大的通过能力,对于客运量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提高线路利用率,具有高效运行节能等作用。
(1)固定闭塞将线路划分为固定的区段,前后列车的位置、间距均由地面设备检测和表示,速度控制模式为分级控制(台阶式)。
采用轨道电路来实现。
(2)准移动闭塞(也可称为半固定闭塞)是预先设定列车的安全追踪间隔距离,根据前方目标状态设定列车的可行车距离和运行速度、介于固定闭塞和移动闭塞之间的一种闭塞方式。
它前、后列车的定位方式不同的。
前行列车的定位采用固定闭塞方式,而后续列车的定位则采用连续的或称为移动的方式。
采用轨道电路辅以环线或应答器来实现。
准移动闭塞速度模式既有无级特点,又有分级性质。
在控制安全间隔上比固定闭塞进步,但其后续列车的最大目标制动点仍必须在先行列车占用区间的外方,并没有完全突破轨道电路的限制。
(3)移动闭塞是一种新型的闭塞制式。
列车安全追踪间隔距离不预先设定,而随着列车的移动不断移动并变化的闭塞方式。
它不设固定闭塞区段,前、后两列车都采用移动式的定位方式。
借助感应环线或无线通信的方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