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称黄疽,包括条绣(黄锈)、叶锈(褐锈)和 秆锈(黑锈)三种,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是小麦上 发生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一类病害。 小麦锈菌是专化性很强的专性寄生菌,每种锈菌均可分 化为若干个生理小种。
我国主要以叶锈和条锈混发为主,秆锈发生较少。
秆 锈
一.症状
➢ 三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在受侵染的叶片或秆 上出现鲜红色或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 散,呈铁锈状.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 三种锈病可根据其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的形状、 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
➢ 区别三种锈病,可形象的描述夏孢子堆为:“条 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夏孢子堆: 小麦染锈病后,初期在叶片或秆上出现褪绿斑点,以
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夏孢子堆.
冬孢子堆: 在夏孢子堆处,后期长出黑色的疱斑(条、叶)或粉疱
小麦条锈病
秆锈 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 也可为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深褐色,最大, 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排 列散乱,无规则。
小麦秆锈病茎杆和叶片受害状
叶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橘 红色,大小中等,圆形至椭圆形,散生,排列不规则。
二.病原物
“三锈”病原菌都属担子菌门,同科同属而不同种。 即锈菌目、锈菌科、锈菌属。病原物分别为: 条形柄锈菌 隐匿柄锈菌 禾柄锈菌
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病害,多发生在 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 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长江上游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 也经常发生。发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 ,严重时 达80℅-90℅。
一. 症状识别
➢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 ➢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苗腐(枯)——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病苗芽鞘变褐腐 烂,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以致枯死。枯死苗基部可见 粉红色霉层 ➢基腐和秆腐——植株基部或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 烂,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 ➢ 穗腐——小麦扬花后出现
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害
概述
麦类作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仅 次于水稻。病害的为害一直严重的影响着生产。麦类病害 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约200种,我国发 生较重的20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赤霉病、 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
小麦病害
全国范围内小麦主要病害:40多种
山东小麦病害种类:33种
其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与全国情况基本相似。 按病原分: 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 按为害部位分: 穗部病害: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病毒病等。 叶部病害:锈病、白粉、病毒、叶枯等。 秆部病害:秆锈病、秆黑粉、纹枯病等。 基部病害: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
小麦赤霉病
散黑穗 坚黑穗 腥黑穗
秆黑粉
扬花期抽出, 抽穗早,初有 灰色膜,破裂 后,整株或多 数小穗变为黑 粉。
穗呈黑粉, 穗形正常, 秆、鞘、脉凸起,
外有质膜, 颖壳外张, 内有黑粉,与叶
膜不易破 黑粉鱼腥 脉平行成条纹,
穗 腐
穗 腐
秆 腐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二. 病原物识别
1.分类地位:
无性态: 主要为禾谷镰孢霉,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燕麦镰孢 黄色镰孢 串珠镰孢
有性态:
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2.形态特征:
子囊壳
散生或聚生在病组织或其他基物表 面,圆形或卵圆形,顶部略突起, 有孔口,蓝紫色至紫黑色,壳壁粗 糙,壳内有子囊多个; 子囊棍棒状,无色,基部稍尖,内 含子囊孢子8个; 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呈稍弯曲的 纺锤形,多数3个分隔,作扭旋状排 列子囊内。 禾谷镰孢可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和小 型分生孢子。
叶锈
圆或椭圆,橙 黄或褐色,有
小刺
秆锈
长椭圆,暗 橙黄色,有
小刺
顶平,棒状,横 隔稍缢缩柄短, 上部色深,下部
浅。
10-15 ℃
顶略圆,椭圆 顶最圆,长 或棒状,柄短 棒状,褐色,
柄长
17-22 ℃
20-25 ℃
叶锈病原菌的夏孢子
小麦秆锈病病原菌的夏孢子(右)和冬孢子(左)
麦类黑穗病
一. 症状
病状 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水渍状褐色斑)——整个
小穗(枯黄);少数小穗——穗轴——病部呈枯褐 色——上部其他小穗枯死/不能结实/受害籽粒皱缩 变小。 病症 高湿时(颖壳缝隙和小穗基部)粉红色胶质霉层 (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出现蓝黑色小 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霉 层。
相同点: 1) 锈菌均为专性寄生菌。 2) 多型:存在多种孢子。 3) 转主寄生。 4) 高空、远程传播(洲际性病害)。
远程传播条件: 1) 菌源地有大量孢子。 2) 适宜的气流、水平风力、降雨条件。 3) 孢子降落时有无感病寄主。
小麦“三锈”病原菌不同点
病名 夏孢子 冬孢子 菌丝发育
条锈
球形,淡黄色, 表面小刺
大型分生孢子多数有3~6个隔膜, 有明显的足胞,镰刀形。
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椭圆或卵 圆形
1.子囊壳 2.子囊壳纵剖 面 3.子囊及子囊孢子 4.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 子 5.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 ➢ 产生于分生孢子座的单生的侧生瓶梗或繁复分枝的末端
瓶梗上; ➢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顶端钝,基部向一侧突起,3—7
个分隔、多数5个分隔,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时呈粉红色, 孢子间有黏胶性物质将其粘连一起,不易分散。 ➢ 通常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
生理
➢ 病菌生长发育需要适温、高湿条件。
➢ 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形成需要自然光照,在自然情况下, 只有地面上的病残体或病粒的向光面才能形成子囊壳。
➢ 寄主范围很广,我国已发现的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 水稻、玉米、棉花、甘蔗、番茄、豌豆等作物及冰草、 狗尾草等杂草共60多种。
(秆)——冬孢子堆.
叶锈 秆锈 条锈 叶锈 秆锈 条锈
三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 条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 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 子堆鲜黄色,最小,狭长 至椭圆形,成株期呈虚线 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 苗期以入侵点为中心,呈 同心圆轮状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