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说课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说课课件
A 21 11 11 11 11 11 O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31 11 11 41 11 11 11 11 11 5 11 11 11 11 11 6 11 11 11 C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B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谢谢大家!
• 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并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 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 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继续演示:让光线垂直界面入射,学 生观察光传播的径迹。 得出结论: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传 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巩固练习
• 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 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 能力,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 一束光线如右图所示.则入射光线是____, 入射角是____;反射光线是_____,反射角是 _____;折射光线是____;折射角是______ .
三、教法与学法
•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 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 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 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 究法等教学方法,多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引领学生的学习,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使 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自然合理的开发,最终 达到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知识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 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 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 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经历规律的产生过程。 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 科学的求知欲,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物理学道理的习惯。
•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 问题,师生合作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 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 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 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使学生产生学 习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探究二: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 射角的关系。
• 改变入射角度,直观显示折射角度随入射 角度的变化关系。复习光在反射中光路可 逆的实验做法。教师演示实验,指出:光 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 并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 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继续演示:光线从 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 学生观察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光从水 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 射光线偏离法线。进而总结:都是空气中
一、教材分析
3.重点难点 我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 逆。 我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 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难点:光线进入 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运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 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 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 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 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 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 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句子, 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 现象, “池水映明月”说的是光的 现象。 3.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会发生光的____ 现象和____现象。当逐渐减小入射角时,反射光 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将____。 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看到杯子中的筷子弯折 B.教室里 的同学能看到黑板上的字 C.湖面上映出白云的“倒影” D.从平 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 教师边画图,边对应讲解,最后要求学生 动手画在笔记本上,既加深了印象,又练 习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 然后请学生观察光在玻璃中发生折射的轨 迹,讨论回答问题: •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 什么位置关系? •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 ③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 ④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 线的方向如何?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新课引入: 演示:向透明水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 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这是为什 么?筷子似乎是折了,但从水中取出筷子, 依然完好。
•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 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 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 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第四节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由此引出新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 探究一:光的折射现象 • 利用实验仪器:光具盘展示,一束光线从 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情形。学生可观察到 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 播方向,从而引出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 • 为了便于交流要明确一下几个概念:界面、 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 光线、折射角。
《光的折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本节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程,既能使学 生进一步了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后 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 承上启下的低位。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 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学生通过对光 学现象的分析,可以丰富知识,开拓思 维;培养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 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 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 必做题:第4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 3、4题 • 选做题: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 并用折射规律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