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瓷器的纹饰特点和文化内涵_王苏伟

宋代瓷器的纹饰特点和文化内涵_王苏伟

宋代瓷器的纹饰特点和文化内涵王苏伟(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310018)摘 要:宋代瓷器纹饰题材内容丰富,装饰形式多样,还呈现出大量巧夺天工的自然纹饰。

宋代瓷器的纹饰反映了宋代的士民文化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后来瓷器装饰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宋代瓷器;纹饰特点;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7)05-0117-04宋代被称之为“瓷”的时代。

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市、区的170多个县市。

其中宋窑达130个县市,占总数的76.4%。

〔1〕名窑辈出,民窑蜂起,除了著名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外,还有柴窑、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等民窑。

这种名窑灿烂的时代,是其他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宋瓷造型古朴,色彩淡雅,以天青、白色为代表,当时著名的五大名窑都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与明清崇尚色彩斑斓的绘画纹饰不同,宋瓷以单色釉著称。

宋瓷纹饰题材丰富,装饰方法多样,宋瓷纹饰反映了当时的士民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一、宋瓷纹饰的基本特点宋代瓷器纹饰内容丰富,不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物,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大都出现在瓷器装饰上。

宋代瓷器纹饰形式多样,有刻划花、印花、堆贴、绘花等;还出现大量巧夺天工的自然纹饰。

1.宋瓷纹饰内容丰富宋瓷纹饰题材极其丰富,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菊花、兰、腊梅。

动物中以龙、凤、鹤、麒麟、鹿、兔、鱼、鸳鸯、鸭、鸟为多。

还有受宋代绘画影响下的人物装饰,主要分为婴戏人物、人物生活等,尤其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十分流行,其中婴戏人物纹样最多,有“单婴戏牡丹”“单婴戏梅”“双婴戏梅”等等;反映人物生活形象的纹样如“母子蹦鞠”“戏妆男女”“持物人物”“山石丛物”等。

此外,还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纹样的。

磁州窑文字装饰上一般常见者,如“忍”“忍事”“道德清净”“高枕无忧”“招财利市”“众中无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吹前院竹、雨洒后亭花”,多反映时人悲观迷信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也有许多吟风弄月的诗词语句,如“清风细雨,黄花红叶”“金堂玉马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宋人”,更有抄录唐诗或长篇之作。

其中尚有罕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或成语,如传世的“己所不欲,无施于人”“见贤思齐”等。

2.宋瓷纹饰形式多样宋瓷的装饰方法,丰富多彩,有刻划花、印花、堆贴、绘花,还有运用树叶、剪纸的贴饰等。

彩绘瓷尚未普及的宋代,刻划花装饰是瓷器装饰的主要方法。

所谓刻划花是指用刻刀或类似于尖针状的工具在陶或瓷的器物坯体上,或刻或划出装饰纹样,上釉后入窑烧制而成的一种装饰方法。

北宋时许多窑场瓷器品普遍有刻划花装饰,当时流行的做法是以浮雕法刻出花纹的轮廓、再以线刻或刻纹表现花纹的细部。

所刻纹饰繁缛瑰丽,刀法娴熟,笔触奔放流畅。

耀州窑青瓷以刻花、印花青瓷为主,刻划花题材丰富,其中以花卉所占比重最大,牡丹是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在瓶、盘、碗、罐等器物上都可以见到。

印花具有类似刻花的外观效果,还具有刻花装饰所不能达到的生产效率,印花装饰实际上是在社会生活对刻花装饰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

北宋中期,由于耀州窑刻花青瓷备受社会欢迎,促使该窑窑工第27卷第5期2007年10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 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27No .5Oct .2007收稿日期:2007-07-15作者简介:王苏伟(1982-),女,河南鲁山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专业艺术文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DOI :10.16169/j .issn .1008-293x .s .2007.05.026发明了同样风格和纹样的印花工艺,从而使产量大增。

南宋晚期,景德镇盛行印花装饰,其印花纹样丰富,并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琐,画风细腻。

瓷器彩绘艺术,就是以毛笔为工具,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和线描技法运用于瓷器装饰上的一种表现艺术。

婴戏图的流行为瓷器彩绘提供了丰富的装饰内容,在宋瓷彩绘图案中,婴戏纹相当丰富,常见的题材有:童子蹦鞠、顽童扛荷、小儿戏耍、持杖击球、河边垂钓、池塘赶鸭等等。

3.自然的纹饰特征宋瓷不太刻意追求纹饰的堆塑和彩绘,而崇尚自然、含蓄、质朴,讲究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刻画,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达到天然完美。

宋代许多瓷器有巧夺天工的自然纹饰,如青瓷中的开片,又叫碎文釉,也称纹片和百圾碎。

以南宋哥窑瓷器为代表,这种瓷器的釉面上具有一定规则的裂纹,大的如冰片、龟裂纹,小的有牛毛、蟹爪、柳叶等。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釉和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时,釉的收缩率比坯体大,釉面自然形成裂纹。

这种裂纹,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缺点,但宋人却巧妙地利用它来作为装饰瓷器的一种特殊手段,并受人们喜欢,成为哥窑的特色。

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以独特的“窑变”工艺烧造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色瓷,一时成为符合宫廷审美趣味的专用花盆供应窑。

江西的吉州窑和福建的建安窑等地所产瓷器,出现许多“玳瑁纹”“兔毫纹”“油滴斑”等,这些花纹的出现都是巧妙地运用釉的成分,施釉的技巧和烧造温度的高低形成的。

这些美丽自然、人工无法描绘的图案,成为宋代瓷器纹饰的另一特色,后来明清以彩绘来装饰的瓷器也是难以比拟的,显示了当时烧造瓷器的精湛技术。

二、宋瓷纹饰的文化内涵宋代瓷器纹饰内容的丰富多彩、装饰形式的多样,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士民文化特色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1.纹饰反映士民文化宋代士阶层崛起,士民文化兴盛,宋瓷的装饰纹饰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士民文化。

任何一个艺术风格,不可避免要受当时审美趣味的影响,反映着当时的审美思想,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影响着瓷器纹饰的趋向。

当然制造瓷器的毕竟不是士大夫本身,而是大多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匠师。

这些制匠师都来自于民间,他们对社会生活非常熟悉,表现在瓷器装饰上,便是其内容题材多来源于生活事物,来源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生活场景和喜闻乐见的传统故事,加之宋代风俗画的盛行,表现民间生活的题材涉及到市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婴戏图十分流行。

宋瓷装饰上出现许多表现民俗风情的题材,出现这些花纹的主要是民间窑制品。

这些装饰往往含有美好的理想和吉祥寓意,也颇受欢迎,如夸耀富贵的折枝牡丹、象征百年好合的莲叶荷花、表现美满幸福的鸳鸯戏水以及祥鹿瑞凤、鱼龙龟鹤等吉禽瑞兽,这些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我国传统纹饰的民族特色。

吉州窑的典型纹样是以民间流行的喜庆吉祥纹饰为主,如喜鹊登梅、鲤鱼戏水、梅绽五福和兰、竹、菊、海浪纹以及鹿等,多取祥和秀美、清新素雅之意韵;磁州窑彩绘中常见人物、婴戏、市井和熊、虎、鹰等大型猛兽猛禽等题材。

莲花是宋代士大夫最喜欢的花卉之一,莲花象征君子高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气质;莲花本是佛家文化的象征,理学家周敦颐著有《爱莲说》,正是莲花的圣洁,让人们对之百般喜爱。

莲花不仅出现在宋人绘画、诗词中,而且被刻划描绘在日常所用的瓷器上。

莲花作为一种题材被广泛应用在各个窑器中。

宋代洛阳瓷枕纹饰题材,既有花草植物、鸟兽虫鱼,又有山水人物、历史故事以及婴戏图案等。

纹样秀丽,线条流畅,“无论花蕾和叶脉的疏密、转折,还是花鸟人物的位置和姿态的处理,都能在不规则的自由格式中力图使图画保持平衡,不显板滞,不落俗套而具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2〕这些多姿多态的纹饰,反映了人对自身的祝福,所表达的中心主题是吉祥。

瓷枕上的双凤纹,一系列“送子观音”“送子娘娘”“婴戏”图案等,表达了人们乞求多子多福的观念与愿望。

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切与富、贵、禄相关联的事物诸如牡丹、桂树、鹿等便成了吉祥信物,并被人们绘在瓷枕上。

磁州窑器物以枕的制作最有代表性,所见枕上绘画有花卉、芦雁、鹭鸶、仙鹤、龙、虎、熊戏、马戏,以及双婴蹴鞠、柳岸观鱼、河边垂钓、莲池赶鸭等多种内容。

故宫博物院所藏马戏纹枕,上面画的人物倒立马118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7卷背、奔驰前进,生动之极。

这体现了画师们深入生活,用高度凝练的笔法将民间游戏刻画成图,为后世风俗画引入陶瓷装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磁州窑是当时北方民间窑的典范,其纹饰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瓷器面上常装饰的诗词书法绘画折射了当时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状况。

河北邯郸市响堂山文化观藏品中,有一件临水县出土的金磁州窑白地绘黑花题诗枕,上面写道: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

遇桥需下马,有路莫行舟。

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

古来冤枉者,尽在路歧边。

〔3〕(p247)这首诗极具平民思想,生动地刻画了游子背井离乡思念双亲的愁苦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行路难的情景和人们对社会治安的隐忧。

2.纹饰反映人们的审美趣味宋瓷纹饰大量表现写实的花鸟、山水、植物、动物纹样甚至书法,取代了唐代之前幻想世界的灵禽神兽、盈贯连续的缠枝卷草等图形主体。

不仅题材手法变化,结构上也趋于绘画写实,如宋代磁州窑系山水、花鸟、植物、兽纹枕,表现出远近空间关系,多为写实的折枝花卉、逼真的玩耍狗熊等。

定窑印花白瓷盘上也刻画了在水中游弋的鱼鸭和写实的水草。

同时设计中模仿各家书画艺术的作法也逐渐流行起来。

从大量的实物来看,人们已经习惯地认同了这类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牡丹、荷花、山茶、葵花、菊花、梅花、竹子以及鹤、鸽、雁、鸭、鸟、鱼、熊,还有山水、婴戏等现实、轻松、自然的图形。

那么这些世俗的、现实的、讲求写生、模仿书画的设计行为来自何处?宋代帝王奖励画艺。

继五代西蜀、南唐之后设立宫廷画院,大批画家入院供奉,画家们既受皇室“赞助”,就必定在创作上受其限制,表现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1)由于帝王们偏爱名花珍禽,宫廷画家们就在创作时偏重于花鸟画。

(2)画院强调重视古人的“格法”和严遵自然现象的“形似”,于是严守“格法”、写实“形似”并具有“新意”的工笔花鸟画在画界逐渐发展,形成了绘画史上著名的“院体画”,并影响到文思院、文绣院、瓷器等工艺作品的构造和设计。

〔4〕(P116)宫廷绘画技巧对民间瓷器纹饰的影响只是一方面,宋瓷纹饰更多的是受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文人画的影响。

宋瓷纹饰中的花鸟题材,表现沙汀芦雁、野鹊败荷等萧疏、淡远、荒寒、野趣意境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如残荷秋雁槐枕、鹰击野鸭枕、鹰逐兔纹枕等,无不洋溢着清新淡远的自然美,与宋代院体富贵细腻的工笔重彩画风迥然不同。

这种题材的出现,与当时画坛上的革新之风是分不开的。

宋代中晚期,文人画兴起。

熙宁、元丰间,以崔白、吴元瑜为首的革新派,一反宋初端庄华丽的画风,追求天趣与轻秀,讲究生意盎然,提倡潇洒野逸、放达不羁的情调,反对雕琢妩媚。

宋代儒家思想和理学思想造成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追求“简易”“致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