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学史试题

中国美学史试题

《中国美学史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国美学可以分成三大阶段:从王国维到1949年,1949—1976年,1978年以后。

2.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应该算是王国维。

真正使中国人感受到美学的是朱光潜。

3.饕餮形象是理解青铜时代思想史和美学史的关键。

4.从古埃及的装饰绘画看,其色彩,有红、黄、绿、蓝,褐、黑、白七基色。

5. 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_; 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 对各类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6.1750年,德国的鲍姆加登出版《美学》一书,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7.西方对美的本质追求,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是理式,文艺复兴时期是__形式__,康德认为是__合目的的形式___。

8.维特根斯坦提出了__家族相似__的理论,并认为它适合于解决美学中的定义问题。

9.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但又是不能言说的_,特别是不能给出定义的。

10.在意境理论中,客体形象有两个概念:物与景,物是单体之物,景是两个以上的单体之
物形成的整体。

作为整体性的“景”,有两种含义:一是诸事物自身的天然组合,二是物象在主体知觉中的组合。

11.对于审美类型来说,印度美学有两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一个是_味,一个是__情__。

12.悲剧是走向崇高的___死____,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__生____。

13.怪有各种形态,之所以都称为怪,因其有共同的形象结构特征:变形。

14.希腊艺术普遍呈现出了神与人互通和同形同性。

这区别于其他文化雕塑中神与人、神与神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别。

在希腊艺术中,美不是靠一些神性符号如头上的动物、手中的武器、座下或身旁的猛兽,而是靠__人的肉体本身呈现。

15.康定斯基说,直线有两个特征:__张力与方向_。

二,概念释义
1. 悲态113
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题询问的感伤情怀。

悲态基于对宇宙规律的信仰,源于对宇宙规律正常性的偏离,它在偏离中询问的,不是对宇宙规律何以要设置偏离的询问,而是对“为什么我碰上了偏离”的询问。

2. 荒诞12
3.-1
1悲的思考和理性主体的消失,这不悲之中包含着另一种更深沉的悲2人与人不能沟通,人与社会,与宇宙不能同构,这悲的基础的消失包含着一种无名之悲
3. 滑稽131
从感性形式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从内容上讲,是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偏离或
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4. 对称231
就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

5. 原型
即原初的一,主要是指人类诞生以后,作为人的原初的一。

6. 移情
1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
2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不同质之处
3移情讲的是由主题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

4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7. 美在形式
8.意境在意境理论中,客观形象有两个概念:物与景,物是单体之物,景是两个以上的单体之
物形成的整体。

作为整体的“景”,又两种含义:一是诸事物自身的天然组合,它们的高低远近,形、色、声、味的客观关系;二是物象在主体知觉中的组合。

9. 怪
怪是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即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以一种不可能有的,变形的面貌出现。

这种变形不是集中化,典型化,概括化,简括化,甚至抽象化,而是各种夸张古怪的组合。

变形包括:一,事物的变形。

二:事物关系的变形。

三: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形。

三、简述题
1.“美”具有哪些特性?
1首先,美具有一切对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第2个特点: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它包含三层逐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含意;一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二是事物的正常尺度,三是正常中的优秀者。

美的第3个特点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第4个特点是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由自由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一性。

2.西方美学中的“和谐”有哪些特点?
一,人在一个存在与虚空的宇宙中的和谐。

二,焦点构成了人的存在与虚空宇宙的审美视点;三是,他所看到的美是具有几何意味和美的比例的形式;决定美以这种比例形成这种形式的在于形式后面的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着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

3. 简述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不同直线最基本的审美感受。

直线的主题是秩序,水平线是柔的秩序,垂直线是刚的秩序,斜线为对角线时,与水平垂直二线构成三角的稳定关系,偏离对角线时总是趋向水平或垂直,趋向回归秩序。

1水平线是大地之线,人最好的休息就是与大地平行躺下,任何物体处于完全与大地相连的水平状,消除了与大地的张力。

反之,水平线距离大地越远,这些感觉越少。

2垂直线。

从大地到天空,是高扬,也是升腾。

都是垂直向上的力量。

斜线,是一种不安定的线,它与地心引力处于斗争之中。

4.简述优美和壮美的区别大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界定?
1空间形的大与小。

壮美一般具有巨大的形体,优美一般都形态娇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时间的疾速也形成一种力量,有助于形成壮美。

时间的缓慢形成优美。

3力量上的强与弱,力量强的形成的是壮美,力量弱的形成优美。

5. 心理距离是怎么使人成为审美之人的
心理距离使人(主体)成为审美之人(审美主体)。

1心理距离/加括号/虚一而静,意味找人从自身的复杂性中脱离出来,与内部的各种需求,欲望拉开距离,成为纯粹审美的人。

2主体的变化使现实物体本来与人十分丰富的关系变成只剩下审美关系;
3其结果是客体的所有审美实行也被括起来,拉开了距离,只向主体做纯形象外观的呈现,使物体成为美。

6. 简单谈一谈,把握中国色彩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
1一种原色的由浅入深的次序。

2一种色包括多种色,其界限从本身到与之相邻的色的边缘。

3根据色彩对人们的生理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色彩象征体系。

7.什么是全球审美化?
8.简述审美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 试论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产生了那些方面的结果。

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

柏拉图之问以理论逻辑引向了两种结果。

其一,是美的等级划分,美的本质为高级,具体的美的低级,人们应该追求美的本质,美的本质虽然不可见,但可以通过从具体的追求逐步上升到美的本质,在柏拉图那里,即美的理式。

其二,有了美的本质,人们知道自己以前认为的美,在严格的意义上,不是美。

在这一意义上,没有美学,人一眼皆知美是什么。

有了美学,人皆知自己一眼所见之美不是美,懂了美学,就懂了美的后面有一个美的本质,那才是真正的美。

3追求美的脖论。

美是什么之问使人面对美的事物时,不把思想局限在这一事物本来有限的美上,而是追问在它之后或之上的决定它之为美的本质。

这一运思方式的实际结构是使人小看面前事物的美,转而追求真正,永恒的美。

2.什么是美?
古今往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角度,界定美、解释美,然而,对“美是什么”,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古希腊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19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关于美的定义。

当今关于“什么是美”主要有“客观论”和“主观论”两种观点。

主观论为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质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

主观论经过发展,已经成为西方美论的主流。

“客观论”则认为人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赏美的主题之中,因而认为审美判断不受主体的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的影响。

3.试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学特征。

/html/zgxs/wlxz/20090106/4449.html
1后现代主义艺术以荒诞为追求的理想,荒诞的审美模式规范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2后现代主义同荒诞一样,以裂变的极端和主体的衰落所引起的错乱、混乱、颠倒为根本特征。

3主客体极端对立,主体消亡、颠倒、混乱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其与现代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后现代主义把矛盾对立的两个极端,推到混乱、颠倒的极致,“物极必反”,对立达到
极端之后,必然追求更高的统一,更高的综合,更高的和谐。

后现代主义不但是分裂的极端主义,而且也是对新的和谐的呼唤。

4悖论,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

当它把矛盾双方推向混乱之极时,潜在地要求新的统一,而当它憧憬着统一时,却正是在把对立推向颠倒、混乱的极端。

这又是后现代主义同现代主义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5后现代主义是在彻底粉碎了统一性,是真正体验到荒诞的混乱无序的精神痛苦之后,所发生的复杂的矛盾心态。

6后现代主义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不确定性”,一是“内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