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润滑剂使用指引

润滑剂使用指引

润滑剂使用指引润滑剂使用指引1.总则1.1为规范厂区内所有设备的润滑,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人员设备润滑知识,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对全厂内所有设备润滑油品选择的指导,是制定全厂“五定润滑”制度的指导材料,可作为培训教材用于对维修人员的培训。

1.3每台设备应根据使用工况选择合理的润滑油品及润滑周期。

1.4设备润滑剂的选择应以设备随机说明书上指定的润滑油品为依据。

2.润滑剂的分类及特性2.1润滑剂的分类润滑剂可以分为液体、半固体、固体和气体四种,指引主要介绍厂区常用的两种润滑剂——液体润滑剂和半固体润滑剂。

2.2液体润滑剂——润滑油2.2.1液体润滑剂的分类液体润滑剂可以分为矿物润滑油、合成润滑油、水或经处理的液体。

2.2.1.1矿物润滑油矿物润滑油是从石油原油中提炼出来经过精制而成的。

它基本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但有数千种不同种类的结构变化、分子重量及挥发性,同时还有几种少量但十分重要的氮、氧和硫等元素的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

根据生产工艺,又可以将矿物润滑油分成馏分润滑油、残渣润滑油、调合润滑油。

馏分润滑油——一般含沥青质和胶质较少,极性分子亦少,故粘度较低、油性较差。

冷冻机油、航空仪表油、变压器油、低粘度的机械油、汽轮机油、汽缸油均属馏分润滑油。

残渣润滑油——是减压渣经丙烷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等过程而获得的高粘度润滑油,其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

高粘度汽缸油、航空机油、轧钢机油等都属于残渣润滑油。

调合润滑油——是将馏分润滑油和残渣润滑油按各种比例调合而成的润滑油,调合比例不同,得到的粘度、凝点亦不同。

2.2.1.2合成润滑油合成润滑油是用化学方法制备的并可含有添加剂的润滑剂。

它具有独特的使用性能,可以胜任一般矿物油所不能胜任的要求,如可用于高温、低温、真空和辐射、防燃等环境工况以及需要与橡胶、塑料元件相接触的场合。

特别在军事工业、宇航、原子能等尖端技术领域中,合成油成为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2.2.1.3水或经处理的液体水或经处理的液体主要用于防止油污染,食品纺织、药品等机械。

2.2.2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2.2.2.1颜色润滑油的颜色与基础油的精制深度及所加的添加剂有关。

在使用或贮存过程则与油品的氧化、变质程度有关。

如呈乳白色,则有水或气泡存在;颜色变深,则氧化变质或污染。

润滑油颜色的测定可按GB/T6540-86进行。

2.2.2.2粘度粘度是润滑油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性能指标。

大多数润滑油都按运动粘度来划分牌号。

润滑油的粘度越大,所形成的油膜越厚,有利于承受高负荷,但其流动性差,这也增加了机械运动的阻力,或者不能及时流到需要润滑的部位,以致失去润滑作用。

2.2.2.3粘温特性温度变化时,润滑油的粘度也随之变化。

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反之亦然。

润滑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称为润滑油的粘温特性,它是润滑油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示润滑油粘温特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粘度比,另一种是粘度指数V.I.。

粘度比是指润滑油在较低温度下的粘度和较高温度下的粘度值之比。

通常是以摄氏50o C作为较低温度,以100 o C作为较高温度,粘度比即为υ50/υ100。

粘度指数是由两种标准油的假定粘度指数演算而得的。

一种油的V.I.值越大,表示它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越小,通常认为该油品的粘温特性越好。

2.2.2.4凝点和倾点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一般润滑油的使用温度应比凝点高5~7 o C。

凝点可按GB/T510-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倾点是指间接表示润滑油贮运和使用时低温流动性的指标。

经验证明一般润滑油的使用温度必须比倾点高5~10 o C。

2.2.2.5闪点与燃点在一定条件下加热油品,当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的气体同火焰接触时,发生闪火现象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火后持续燃烧5s以上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闪点是表示油品蒸发性的一项指标。

油品蒸发性越大,其闪点越低。

同时,闪点又是表示石油产品着火危险性的指标。

在选用润滑油时,应根据使用温度和润滑油的工作条件进行确定。

一般认为,闪点比使用温度高20~30 o C即可安全使用。

闪点可按GB/T267-88或GB/T261-83规定的方法测定。

2.2.2.6酸值酸值指中和1克油样中全部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单位是mgKOH/g。

对于新油,酸值表示油品精制的深度或添加剂的加入量(当加有酸性添加剂时);对于旧油,酸值表示氧化变质的程度。

一般润滑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的温度下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有机酸,或由于碱性添加剂的消耗,油品的酸值会发生变化。

因此,酸值过大说明氧化变质严重,应考虑换油。

酸值可按GB/T264-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2.2.2.7水溶性酸碱(又称反应)这主要用于鉴别油号在精制过程中是否将无机酸碱水洗干净;在贮存、使用过程中,有无受无机酸碱的污染或因包装、保管不当而使油品氧化分解,产生有机酸类,致使油品产生水溶性酸碱。

一般地讲,油品中不允许有水溶性酸碱,否则,与水、汽接触的油品容易腐蚀机械设备。

这是一项定性试验,可按GB/T259-88规定的方法进行。

2.2.2.8机械杂质机械杂质是润滑油中不溶于溶剂的沉淀物或胶状悬浮物的含量。

它们大部分是砂石和铁屑之类,或由添加剂带来的一些难溶于溶剂的有机金属盐。

机械杂质将加速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严重时将堵塞油路、油嘴和过滤器,破坏正常润滑。

此外,金属碎屑在一定的温度下对油起催化作用,会加速油品氧化变质。

机械杂质可按GB/T511-8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2.2.2.9水分水分指润滑油中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数。

润滑油中的水分,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①游离水;②乳化水;③溶解水。

润滑油中水分的存在会破坏润滑油膜,使润滑效果变差,加速有机酸对金属的腐蚀作用,还会使添加剂(尤其是金属盐类),发生水解反应而失效,从而产生沉淀,堵塞油路,妨碍润滑油的循环和供应。

此外,在使用温度接近凝点时,会使润滑油流动性变差,粘温性能变坏。

当使用温度高时,水汽化,这不但破坏油膜而且产生气阻,影响润滑油的循环。

水分测定可按GB/T260-88的规定进行。

2.2.2.10灰分灰分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灼烧后剩下的不燃烧物质,以重量百分数表示,测定可按GB/T508-85规定的方法进行。

灰分一般是一些金属元素及其盐类。

对基础油或不加添加剂的油品来说,灰分可用来判断油品的精制深度。

对于加有金属盐类添加剂的油品(新油),灰分就成为定量控制添加剂加入量的参照,此时的灰分不是越少越好,而是不得低于某个指标,如内燃机油的产品标准中,既规定了基础油的最高灰分,又规定了最低灰分。

2.2.3润滑油的使用性能指标润滑油使用性能指标是在试验室内模拟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润滑油的使用条件,对油品的性能进行评估,是润滑油配方筛选和产品质量控制及评定的重要手段。

2.2.3.1抗腐蚀性一般采用金属片试验(如GB/T5096-85)来判断润滑油的抗腐蚀性。

为提高润滑油的抗腐蚀性,可适当加入防腐添加剂。

2.2.3.2防锈蚀性润滑油延缓金属零部件生锈的能力称为防锈蚀性,可按GB/T11143-89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测定。

由于基础油的防锈能力较低,为此常要加入防锈添加剂。

2.2.3.3抗乳化性润滑油的抗乳化性是指防止乳化,或一时乳化但经静置,油水能迅速分离的性质,一般可按GB/T7305-86或GB/T8022-8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液压油、齿轮油、汽轮机油等工业润滑油,在使用中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混入一些冷却水,若其抗乳化性不好,将与混入的水形成乳化液,降低润滑性能,损坏机件,且易形成油泥。

油品精制深度差,或随着使用时间增长,发生氧化,酸值增大,混入杂质等,都会使抗乳化性变差。

因此,为保证油品有良好的抗乳化性,就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基础油的精制深度,在调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杂质的混入。

2.2.3.4抗泡性润滑油的抗泡性,是指油中通入空气时或搅拌时发泡体积的大小及消泡的快慢等性能,可按GB/T12579-8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振荡、搅拌作用,使空气混入润滑油中而形成泡沫。

这些泡沫造成润滑油的流动性变坏,润滑性能变差,甚至发生气阻而影响供油等。

因此,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抗泡性能。

2.2.3.5氧化安定性润滑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称为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

试验方法是在一定温度并有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向油品通入氧(纯氧气或空气),经过强烈氧化后测定油品质量的变化,以氧化后酸值、沉淀物数值或粘度增长百分数等表示。

氧化后酸值大,沉淀物多,粘度增长率大,则表明油的氧化安定性差,使用寿命不长。

此项试验对于长期循环使用的汽轮机油、液压油、工业齿轮油、压缩机油、变压器油、内燃机油等,均有重要意义。

润滑油氧化主要是油中溶解的氧与烃反应引起的。

氧化作用受油与氧接触程度的影响,因此,搅拌或强烈振荡的油比静止的油更易被氧化。

氧化的速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大约温度每升高8~10o C,氧化速度即提高一倍。

铜、铁等金属和水的存在,可极大地加速氧化过程。

为了防止或减缓润滑油的氧化变质,即提高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调制润滑油必须加入抗氧化添加剂。

润滑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也应避免高温、混入水和杂质等。

2.2.3.6极压抗磨性极压抗磨性是衡量润滑油在苛刻工况条件下防止或减轻运动副磨损的润滑能力指标。

评价油品极压抗磨性最为普遍的是四球试验机,其次为梯姆肯试验机和FZG齿轮试验机等。

2.2.3.7热安定性它表示油品的耐高温能力。

在隔绝氧气和水蒸汽的条件下,油品受到热的作用后发生性质变化的程度越小,其热安定性就越好。

热安定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油的组成和馏分。

很多分解温度较低的添加剂,往往对油品的热安定性有不利影响。

2.2.3.8剪切安定性(抗剪切性)润滑油在通过泵、阀的间隙及小孔或齿轮轮齿啮合部位、活塞与气缸壁的摩擦部位时,都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这时油中的高分子物质就会发生裂解,生成分子量较低的物质,从而导致油品的粘度降低。

油品的抵抗剪切作用而使粘度保持稳定的性能,称为剪切安定性(抗剪切性)。

一般不含高分子添加剂(如增粘剂)的油品,其抗剪切性都比较好;而含高分子添加剂的油品,其抗剪切性就比较差。

2.3半固体润滑剂——润滑脂半固体滑脂就是将稠化剂均匀分散在润滑油中,得到半流体状或粘稠膏状的物质。

因为其流动性差故不易流失或飞溅,注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用加油,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润滑脂根据稠度可分为000、00、0、1、2、3、4、5、6总计9个稠度等级,且稠度逐次增大。

2.3.1润滑脂的组成润滑脂主要由稠化剂、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

2.3.1.1稠化剂稠化剂的种类很多,采用不同的稠化剂润滑脂,润滑脂的性能也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