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词五首》课件
探究诗歌
•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 价赤壁之战的?
•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 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 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探究诗歌
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 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 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 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 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 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 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 作为。
•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 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 思乡之情。
尾联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突出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头发越挠越短,满头白发簪不住,刻画了 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 ,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 情。
小结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 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 感时忧国的内容,诗的后四句,是 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 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 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 想望亲人,盼望军官,将前面感时、 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 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出诗意
•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 问我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
处偏远了。 •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不经意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山间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回家。 •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读出诗意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 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 的遗物。
•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操,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 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 《春望》这首诗歌,体裁为五言律诗。五言律 诗,简称五律,是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 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 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杜甫赴奉先探家,未几,安 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 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ú)州。七月,肃宗即位 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途中为贼兵 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放,感人 至深。
描绘画面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联所展现的画面。
描绘画面
•我来到庭院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 间,苍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帘。
•此时夕阳西下,山上飘渺的云气形成了美 丽的景色,林中的飞鸟也在薄薄的雾气中 呼朋唤友地结伴飞回巢中。
分析情感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读出诗意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 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看到鲜花反 而落泪;怨恨别离,听到鸟的啼叫,惊动人心。
探究诗歌
•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 样写有何作用?
•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 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正由 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 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 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视觉:边塞上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将士的血 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探究诗歌
•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
• 1.一个“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敌 军依仗人多势众,但守军并不因人少而怯阵, 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2.“夜”照应“日”字,说明交战时间之长。 一个“凝”字表现出了流血之多,以泥土写血 迹,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写作背景
•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 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 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 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 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 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 词 五 首
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卒 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 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 《饮酒》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 五首诗。其诗歌体裁是五言古体诗。五言古诗是汉、 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 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 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 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 言古诗。
探究诗歌
• 从用典的角度赏析尾联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 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 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 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小结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 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 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 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寄托 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
描绘画面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 欲转千帆舞”这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 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 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 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 云涛起伏。
探究诗歌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好在哪里?
探究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你能看
到怎样的战争场面?从哪些字词中看得出来?
“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 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 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 生路。
探究诗歌
• 颔联分别从哪两个感官角度写战地气氛? 听觉: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 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根据刚才的分析,本诗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对官场的虚饰和奸诈 的厌恶 二、坚守自己的节操 三、获得恬静的心境
小结
作业
• 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习题。 • 同桌互相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春望》等。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出诗意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 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 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 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 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 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 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 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 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 簪子也插不上了。
探究诗歌
探究题目
• 首联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 破: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 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 心。
• “深”: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写 出了战乱之后长安城的衰败景象。
写作背景
•《渔家傲》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 《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 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 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 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读出诗意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 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 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 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 蓬莱三岛去。
描绘画面
•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这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 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 情?
•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 悲伤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心惊。 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借充满生机的花开 鸟啼之景,抒发感时伤世、恨别思亲之情。 (也可从拟人修辞、移情于物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