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

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7211230【作者简介】周景欣(19772),女,硕士,主管检验师,从事临床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研究,Email:zhoujingxin116@;袁杰利,通讯作者文章编号:10052376X (2008)022*******【论 著】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周景欣1,袁杰利2,李新仓3(1.抚顺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抚顺 113006;2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7;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 113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

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

结果低聚果糖、水苏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均能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并能够酸化肠道的pH;能够显著提高肠道的B /E 值(肠道内双歧杆菌和肠杆菌数量l og 值的比值),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比例,有益于稳定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结论 这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益生元【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The effects of the preb i oti cs on norma l i n testi n a l floraZHOU J ing 2xin 1,Y UAN J ie 2li,L I Xin 2cang(1.Fushun Central Hospitai,Fushun 113006,China )【Abstract 】 O bjecti 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p rebi otics on nor mal intestinal fl ora .M ethod By experi m ent in vitro and vivo .Result F OS,XOS,Stachyose and I M O all could p r omote multi p licati on of B ifidobacterium ,L actobacillus and could s our the value of pH,and could p r om inently advance intestinal ′B /E value and raise p r oporti on of p r obi otics and had beneficial t o stabilizati on m icr o 2ecol ogy balance of intestinal fl ora .Conclusi on These p rebi otics have better adjustive effect on nor mal intestinal fl ora .【Key words 】 I ntestinal fl ora;B ifidobacterium;L actobacillus ;Prebi otics 自从1899年TI SSI ER 发现第一株双歧杆菌以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肠道正常菌群,特别是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对维持一个良好的肠内菌群结构及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鉴于活菌补菌在定植力、活菌存活率、运送、保存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开发应用价廉、效优、方便并为广大群众接受的寡糖类益生元,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是我国微生态保健品的发展方向。

本文采用体外实验及体内试验,并选用B /E 值[1]作为指标,对市场上几种常见的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水苏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进行试验,比较其经细菌发酵后的产酸能力、对益生菌的促进效果、B /E 值,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使用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菌群 取至健康成年人的大便悬液。

1.2 益生元制剂 低聚果糖粉:低聚果糖≥70%,北京威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异麦芽低聚糖粉:异麦芽低聚糖含量≥90%,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木糖低聚糖粉:木糖含量≥70%,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水苏糖低聚糖粉:水苏糖含量≥70%,西安德施普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3 培养基 肠杆菌:E MB 培养基,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肠球菌:EC 培养基(自制);乳杆菌:LBS 培养基(自制);双歧杆菌:改良BS 培养基(自制)。

1.4 受试人群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的志愿者40人,试验采用自身对照。

1.5 试验方法1.5.1 体外试验[2] 采用G AM [3]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未加葡萄糖),对照组1加1%葡萄糖,对照组2不加葡萄糖,试验组1至4分别加1%水苏糖、1%低聚果糖、1%低聚异麦芽糖和1%低聚木糖。

每组设3个平行样,每个样装250m l,共计分装18个250m l 输液瓶。

加塞并插上针头,然后115℃灭菌20m in,灭菌后拔出针头。

取新鲜粪便10g 加入200m l 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合,分别取上清液1m l 加入18个样品中培养,37℃发酵。

检测发酵6h 后发酵液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测发酵液的pH:取发酵液1m l,加入生理盐水9m l 中充分稀释,再取此液1m l,加入生理盐水9m l 中充分稀释,连续稀释至10-6,取10-6、10-5、10-4滴种,每个稀释度分别滴种3滴,肠球菌、肠杆菌平板直接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48h 后分别计数,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平板放入厌氧罐中培养48~72h 后计数。

同时测定发酵液pH 。

按同样方法分别测定12和24h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及发酵液的pH 。

1.5.2 体内试验[4] (1)上述4组人群每人每天分别服用水苏糖3g 、低聚果糖3g 、低聚异麦芽糖3g 和低聚木糖1g 。

服用14d 后由志愿者将他们各自的粪便样本送到医院做处理。

粪便标本的处理:用无菌小棒挑取标本盒内新鲜大便的深部1g,立即加入到含有玻璃珠的9m l 稀释液中,混匀,使稀释成1∶10,在震荡器上振荡30m in,使标本彻底匀浆化,依次10倍稀释至10-9。

(2)体内试验主要以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为调查对象,根据各种菌在粪便中的含量,选择适宜稀释度,需氧菌稀释度取541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8年4月第20卷第2期10-6、10-7、10-8,厌氧菌稀释度取10-7、10-8、10-9。

1.6 数据分析 菌群调查细菌活菌数用l og N,x±s 表示,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2.1 体外实验结果 发酵6、12、24h后,测定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及pH结果分别见表1~3。

发酵6、12、24h后肠道菌群数量测定:各试验组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较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均增多,但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增加显著(P<0.01)。

与对照组相比,4个试验组的pH 明显降低(P<0.05)。

但各试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发酵6h后肠道菌群数量及pH(l og CF U/g湿便,x±s n=3)菌种无糖葡萄糖水苏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肠杆菌 5.70±0.226.08±0.256.72±0.326.68±0.286.78±0.356.77±0.42肠球菌 4.60±0.394.95±0.365.51±0.405.59±0.505.63±0.225.70±0.34双歧杆菌6.54±0.286.78±0.297.36±0.247.27±0.417.40±0.247.30±0.30乳酸杆菌5.95±0.316.30±0.376.95±0.286.95±0.576.91±0.236.93±0.35 pH 6.82±0.366.63±0.296.41±0.256.25±0.336.19±0.356.33±0.31表2 发酵12h后肠道菌群数量及pH(l og CF U/g湿便,x±s n=3)菌种无糖葡萄糖水苏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肠杆菌 6.60±0.617.00±0.577.56±0.517.64±0.497.72±0.407.78±0.42肠球菌 5.60±0.355.95±0.536.60±0.476.66±0.386.62±0.536.58±0.48双歧杆菌8.00±0.398.31±0.449.02±0.519.04±0.469.10±0.669.03±0.46乳酸杆菌7.60±0.418.08±0.498.62±0.578.65±0.528.59±0.418.64±0.44 pH 5.55±0.295.03±0.314.19±0.264.07±0.334.36±0.244.48±0.27表3 发酵24h后肠道菌群数量及pH(l og CF U/g湿便,x±s n=3)菌种无糖葡萄糖水苏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肠杆菌 8.60±0.639.00±0.919.66±0.719.64±0.889.72±0.919.68±0.67肠球菌 7.48±0.487.90±1.008.65±0.848.66±0.698.74±0.858.69±1.00双歧杆菌8.92±0.749.54±0.9310.70±0.6210.66±0.7710.67±0.7910.69±0.76乳酸杆菌9.62±0.6910.00±0.7210.40±0.7710.46±0.5610.50±0.7310.47±0.93 pH 5.01±0.264.63±0.293.89±0.333.72±0.163.66±0.223.59±0.282.2 体内试验结果 服用益生元制剂14d后肠道菌群数量及B/E值测定见表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