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内容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人异化成动物这样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抑或是古罗马文学作品《变形记》。
以及后来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受启发后所写的《梦想家彼得》等等。
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有的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思考。
异化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异化传奇故事荒诞的情节社会压力时代发展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
《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作蟋蟀,其目的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表现百姓命运的可悲和痛苦。
再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尔高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的变成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
以及《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因内心滋生出对各种事物及各类人的不满,而异化成各种形态去感受使他烦扰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
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有异化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把自己说成是“春蚕”和“蜡炬”,表达自己对女友的思恋之情。
现在我就将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如下。
一、文学中异化现象的形成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
这种幻想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
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自然界
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当时出现的异化文学作品往往与自然有关,并且通常是以神话形式出现的。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不自觉运用异化创作的例子却也屡见不鲜。
我们熟知的“庄周梦蝶”的寓言,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山海经》里那位炎帝的女儿,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在民间传说中有大禹化为一条独角龙拱开夔门的神奇情节,大禹治水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总站在山头盼夫归,最后化为石头,据说神女峰、望夫石就是这么来的;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遮阴乘凉。
这些古人幻想的异化故事,是由于在人类生产力还落后的情况下,希望产生一种超自然的伟力,以解除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这些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异化故事,至今仍为人们喜闻乐道。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也随之加剧,作为社会成员的某些人,必然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压抑而自己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于是产生了人异化为物,以实现理想愿望的传奇故事。
二、为何作者如此钟爱作品中的异化
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启悟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洞察现实,进而向人们提供一条思路,认清自己的境况。
生活往往由于太熟悉而不能看清它,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乃至理名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们无非是把人们从“当局者”推到“旁观者”地位,为此他常常借助于动物题材以增加他的“推”力。
动物没有被文明化、社会化,它们不懂得什么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种种社会规范,与原始阶段的人类较近似。
在观察和表现人类社会异化现象的时候,总想追溯人类久远的生存状貌,唤回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被遗忘了的记忆,以启悟我们明白今天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
他们认为动物没有累赘,通过动物更容易达到上述目的。
因此他们那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不是童话,也不是适合于儿童阅读的寓言,而是思想深奥的譬喻性小说,因而那些动物主人公,不论是较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哺乳动物还是昆虫,都是人格化的化身。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意识的
禁锢更加严重。
“文字狱”事件时有发生。
于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更多的以人、兽间的怪诞事件来表现。
在这一时期,“异化”文学作品主要是由一些地位比较低下的知识分子创作的。
他们迫于统治者的压力,只能用作品中的异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用异化的手法来写,会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郭沫若先生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等”,这高人一等就高在把人异化为狐仙山鬼、木精、草怪、美禽、佳虫等诸多充满人性的“异类”,并写这些异类帮助善人义士、穷苦百姓。
落魄士子战胜贪官污吏,脱离苦海,获得美满姻缘等。
所以读起来脍炙人口。
这些异化的情节怪异、荒诞,却又似乎合情合理,在读者惊叹作者想象力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更深刻的思考。
由此看来,异化至少有这样的作用:其一,是便于充分有力地揭露矛盾,撕破一切假面,把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
生活中种种社会弊病,由于被粉饰着,人们往往习焉不察,视为正常。
直至有大跌宕,把涂在生活表层的粉饰剥落,才现出其全部荒谬性来。
让人物变形,就是作者们用以去粉饰、揭矛盾、表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的一种特殊手法。
作为一种写的艺术手法,能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如果借鉴这种手法来反映新生活,会产生动人心魄的篇章。
三、异化现象的社会意义
异化作品都以荒诞的艺术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一个厚重的主题——异化悲剧,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所遭受的灵魂和生理的双重摧残。
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异化是基于主人公的潜意识,其中必定有对现实压力逃避的意向。
究其根源,社会的压力,周围人的看法与阻扰,甚至于在现实中的不如意,都是促使异化的催化剂。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异化为的是表现人类想征服大自然的愿望,是人类面对困难时反抗精神的最初体现。
不单如此,还有另外一类的文学作品,满是人类对自然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
也表明人类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意识在逐渐产生——那些创作者以为自己赞扬的自然对象是人类幻化的,隐约的表述出人是万能的思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逐渐安定,与自然正面冲突的机会相对减小。
这时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撞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或情感。
于是社会关系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主要创作对象。
特别是儒家学说在中国地位确立之后,一些具有新思想而被传统缚束住的人,内心的不满迫于社会压力不便直说,便以“异化”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表现出封建社会中官吏的腐败及平民怨气无法消解的社会现实。
以上所述,皆为中国的文学作品。
如果说对于中国“化兽”是对自由的向往,对不合理现状的抗争,是一个人性化自由新世界的含蓄构想。
那么对于西方“化兽”则是被邪恶迫害的结果,是社会黑暗现象的极端体现。
纵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了人与物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人异化为非人!一个名叫格里高尔的推销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失去了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和谋生机会,就只好变成一只甲虫,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故事运用虚幻、夸张以至怪诞的艺术手法,就是“异化”在文学中的成功运用。
它在荒唐的艺术形式底下,隐藏着内在的合理因素,具有一种特殊的深该的批判力量。
西方文学中的异化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普通人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悲惨。
远古时人们因为对自然的不了解,心存恐惧,但又羡慕自然的力量,由此开启了“异化”之门;从远古到近代,人们又因为思想上的禁锢,内心情感不便表述而发展了它。
可以说那些时期哪里有“异化”文学,哪里就没有宽松、自由的社会。
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也能看见一些“异化”文学作品,但其作用更多的转向了娱乐。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政治环境的相对自由,“异化”文学将承载更多轻松、快乐的内容。
参考文献:
①(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3月
②紫葳,《外国文学参考资料》,地质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