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2014民法总论第一章第六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2013-2014民法总论第一章第六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收养法》第2条: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
的抚养、成长,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 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并不得违背社会公德。 《收养法》第11条: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养,须双 方自愿。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
被收养人的同意。
(四)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内容
1.民法规范民事主体的行为方面,体现当事人
自测案例: 某区政府计划新建政府楼,遂与其辖区内的某 建筑公司订立合同,约定先付定金。其余费用等新 政府楼建成后支付。新楼建成后,区政府因种种原 因未能按照约定付款,建筑公司因急需资金周转, 遂向人民法院起诉。 问:本案中双方处于什么地位? 法院可否受理本案?
四、意思自治原则(自愿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基本含义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表述民法的基本属性和基本价值、为民法 所固有并对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与民事活动具有最高指导意 义的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民事规范的价值主线和灵魂所在。也 就是说,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基本精神与基本价值的体现。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第六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相关法条: 《民法通则》第三至七条 推荐阅读: 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徐国栋:《诚信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 3.于飞:《公序良俗原则研究——以基本原则的 具体化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七、公序良俗原则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含义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遵守公共 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 序与社会的一般道德。 公序即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的经济秩序、生活 秩序以及政治秩序等。公序为社会公共利益, 为社会公众和国家的一般利益。 良俗,即善良风俗,学界一般认为系指为社会、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 社会所尊重的起码的伦理要求。
案例1:机动车保险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车损险中的 投保人 “无过错不赔,有过错 赔偿” ,违反了公平原 则,保险公司以格式条 款的形式,单方面免除 自己的责任,加重对方 的责任,该条款是无效 的。 实务中,投保人以此 为由起诉,几乎都胜诉。
案例2:关于“情势变更”
1992年6月15日原告某外贸公司与被告某房地产公司签 订房屋预购合同。双方对房屋地点、面积、价款等都作了相 应规定。1992年11月2日工程完工。同年12月6日经该市质检 站验收合格。在施工期间,由于市场建材价格大幅度上涨, 市建委与中国建设银行该市分行联合下文,规定从1992年1 月1日起建筑工程结算以原合同所定直接费用的50%一70% 计取上涨价差。房地产公司按此规定结算后,通知外贸公司 追加价款99万元,否则,不交付房屋。外贸公司不同意,遂 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房地产公司按约定交付房屋。
1、集中体现了民法的基本价值 2、民法基本原则是效力贯穿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根本规则 3、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立法技术 4、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二、我国民事立法上确认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平等原则(前提) 私法自治原则(核心)
补充
民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个人本位
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三)公平原则在国内现行法中的体现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
则。
《合同法》第5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 Nhomakorabea权利与义务。
(四)公平原则与平等、自愿原则之关系
1.公平原则与平等原则之关系 二者均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甚至可言平等 是公平的一种体现。但平等原则注重的是地位平等 与形式平等,而公平原则注重的是结果公平与实质 公平。 2.公平原则与自愿原则之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自愿原则需要公平原则来修正,公 平原则又以自愿原则为前提。
《合同法》第6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四)诚信原则在民事生活中的体现
1、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以诚信原则为行为
准则
2、法官及仲裁员处理民事案件时应贯彻诚信原
则,特别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更应以诚
信为判断标准
2 0 0 9 全 国 十 大 法 制 人 物
从1942年至2008年,郑宜栋67年履行债务人的义务,终 于将全部欠债还清。图为郑老伯和他的老伴儿手持67年前父 亲留下的欠债账簿。
《合同法》第54条: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
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 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婚姻法》第2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
度。 《婚姻法》第5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 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案例: 某市A区交警队交警张某下班后驾驶单位汽车 回家,在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与某公司王某驾驶的 汽车相撞。经现场勘察,张某应负主要责任。双方 对责任性质并无异议,但在协商赔偿事宜过程中, 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王某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交 警队赔偿。交警队辩称:自己本身就是交通事故的 处理执法机关,与原告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此事 应由交警队自己解决,法院不应当受理。交警队遂 拒绝出庭。
六、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诚实信用原则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恪守承诺和信用,意 思表示真实,不规避法律,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持有善意的 基本原则。
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而不是定义)关于诚实信用的含义:
①要求当事人言而有信,遵守已经达成的协议,保护对方的合理 期待; ②善意并尽合理的告知义务与披露义务; ③任何一方不得以不合理的方式导致另一方的不利益; ④诚实信用可以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调整当事人之间的不合理与不 公平的权利义务。
三、平等原则
(一)平等原则的概念 平等原则指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 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 另一方。在民法上,平等原则主要是指民事 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用民法专门的术语表 达就是“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二)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
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民事主体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平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受法律保护
五、公平原则
(一)公平原则含义
公平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民事立法和司法的过程 中应维持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二是根据社会公 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 益均衡。 在民法上给付之间是否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其判断 依据一般采主观等值原则,至于客观上是否等值,在 所不问。 等价有偿原则是公平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 在商事交易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 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后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 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客观情况巨 大变化,致使订立合同的基础丧失,如继续履行合 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 目的,当事人可以协商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协商不 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是否 变更或解除,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依诚实信 用与公平原则确定。
意思自治
2.民事主体根据自身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
事法律关系,他人不得非法干涉
3.双方及多方民事行为的内容及形式由当事人
自愿协商
(五)意思自治原则的有限适用
意思自治原则表现为物权法中的财产自由原则,亲属法中 的婚姻自由原则,合同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继承法中的遗 嘱自由原则。 民法总则皆属于强行性规定,该部分所涉的社会生活不在 意思自治的范围之内;物权法为了公共利益的考虑实行物权 法定主义,在多数方面不适用意思自治原则,亲属法、知识 产权法类似于物权法。在债法中,只有合同法适用这一原则, 而侵权行为法、无因管理法和不当得利法不适用之,在继承 法中,法定继承不适用之,遗嘱继承则适用之。 私法自治原则的有限适用意味着私法自治不是绝对的,而 是和国家的保护性干预相结合而适用的。
(二)公序良俗原则在国内现行法中的体现
《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 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民法通则》第55条: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通则》第58条: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无效。 《民法通则》第150条: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 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法》第7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 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
晚会主持人 在颁奖词中 念道:“欠 债还钱,是 他最纯朴的 承诺;诚信 为金,是他 最坚定的信 仰。白发老 人郑宜栋67 年节衣缩食, 替父还账, 实现了一个 公民对公序 良俗和法律 秩序的自觉 支持和一生 坚守。”
南京彭宇案及 其消极影响
政府公信力受置疑
正龙拍虎
郭美美事件、味千拉面、火锅口水油
意思自治原则又称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可 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设定自己的权利义务,法律 尊重这种选择。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领域 意思自治原则在整个以意思为核心的法律行为 支配的私法领域内均普遍适用。
(三)自愿原则在国内现行法中的体现
《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合同法》第4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 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二)公平原则的体现:
1、民事主体有同等机会参与民事活动 2、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具有对
应性,不得显失公平
3、民事主体合理承担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责任与过错的程度相适应 4、在情势变更的情况下,民事法律关系的内 容应得到相应的变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