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附答案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附答案

昆明第一中学2018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科学自立,就没有国家自立,而科学自立的前提是科学自信。

但毋庸讳言的是,中国的科学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需要还远不相称,某些方面尚不及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的状况。

核心问题是,价值取向基本上唯欧美马首是瞻。

判断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的关键在:是现象描述还是规律把握。

中国古代固然有大量学问停留在表观,但并不缺乏理论思维,只是比较晦涩而已。

其主要思想是“取象比类”,即把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纳入“极”、“仪”、“象”、“卦”、“行”等符号系统,根据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点,寻找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的相似或相同点。

作为取象比类之说源头的《周易》博大精深,限于历史背景,蒙有一层神秘色彩,许多思想有待发掘,可以称为独树一帜的“潜科学”。

中国易学传人兼受道家“无为”说与儒家“气节”说熏陶,形成了一种道儒互补的刚直风骨。

周敦颐归纳说:“实胜,善也;名胜,耻也。

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

”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整个社会,著书立说从来就是精英文人推崇的业绩。

惟其如此,才有卷帙浩繁的典籍传世,其中不乏科学萌芽。

仅一部《本草纲目》,就足令世界瞠目。

中国数学家以比较艰奥的符号系统,一度把数学推向世界高峰。

13 -14世纪中国提出的高次方程解法,至少比欧洲早了约400年,如果没有足够的境界和毅力,不可能到此地步。

工程技术属于自然科学的延伸,可以称为“准科学”。

西方以工匠精神傲视中国,其实这正是中国强项。

先秦时期在理论上就有《考工记》,在实践中就有“越王剑”,后者是迄今仍难以超越的技术奇迹。

中国古代工艺享誉全球,留下大量稀世珍宝。

李约瑟说:“如果中国和西方的气候、地理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倒置,近代科学就会在中国产生,而不是在西方。

”面对国难,无数书生发誓精学救国,“争气”成为强烈呼声,它所产生的力量世人难以想象。

数理化学科由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的努力,很快就被引入中国并颇有建树,“李善兰恒等式”属于中国创见。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国已有了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科学队伍。

在孱弱国力所能企及的数学、生物学尤其是地学上,成果叠出。

极度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科学家以铮铮铁骨坚持教学和科研,培养出了像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一流人才,王淦昌关于中微子的研究成果甚至达到当时国际最先进水平。

新中国建立,大批旅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毅然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

新中国为科学发展提供的条件,首先不在待遇方面,而在精神方面。

“文革”前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就登上了世界巅峰,“两弹一星”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迅速突破的。

郭永怀空难牺牲时,一直与卫士紧抱以保资料安全。

类似献身的科学工作者何止万千!科学家不一定有明确的政治宣言,但都明确有“自强”信念。

科学自信不是故步自封,对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都要认真研究、细致吸收。

研究和吸收必须坚持主体性、求实性和择优性,坚决摒弃盲目崇拜和门面装潢。

(欧阳志远《论科学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代中国的科学自信远不及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

B.《周易》中“取象比类”的思想说明古代中国是有科学的。

C.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凭借艰奥的符号系统找到了高次方程的解法。

D.中国门类齐全的近代科学家队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周敦颐的话作道理论据,阐述了务实奋进是中国古代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B.文章以《考工记》和“越王剑”为例,凸显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和工艺已享誉全球。

C.文章以时间为序列举了大量科学家的事例,论证了我国的科学自信主要来自于精神方面。

D.文章分析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论证了我们要有科学自信,指出了怎样才能做到科学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把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纳入特定的符号系统,就有可能寻找到事物在许多方面的相似点。

B.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在地理、经济条件和社会等方面比中国更有优势。

C.如果中国科学家缺乏毅力和自强信念,那么当今中国科学就不会在某些领域取得较大成就。

D.只要对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都认真研究细致吸收,就能重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科学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背景曹文轩有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

但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这个人是有背景的。

”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另样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地大于他。

当我去冷静地分析自己时,我发现,我原也是一个“有背景”的人。

我的背景是北大。

我常去揣摩我与北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我将如何?此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背景参与了我的身份的确定。

我为我能有这点自知之明而感到一种良心上的安宁。

我同时也想到了我的同仁们。

他们在他们的领域里,确实干得非常出色,其中一些人,简直可以说已春风浩荡、锐不可当。

也许我不该像发问我自己一样去发问他们:如果没有北大这个背景,他们又将如何?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去发问自己的——北大门里或是从北大门里走出的人,都还是善于省察自己的。

我相信这一点。

北大于我们来说,它的恩泽既表现为它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因为有了它,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没有“来头”,不再感到那种身后没有屏障的虚弱与惶恐。

那年4月,我应邀去东京大学讲学。

在日本的十八个月中,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个背景的存在。

那天晚上,在东大教学部举行的欢迎外国人教师的酒会上,我代表外国教师讲话时,在一片掌声中,我感受到了。

在我为我的小孩办理临时入学手续时,我感受到了。

在我于北海道的边陲小城受到一位偶然相识的日本朋友的热情接待时,我又感受到了。

……十八个月结束后,东大教学部的师生们破天荒地为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送晚会。

在那个晚会上,“北大”这个字眼出现了数次。

我心里明白,这个晚会的隆重与热烈,固然与我十八个月的认真工作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背后有这个背景。

它给了我自信与勇气。

它默默地为我增加着言语的重量,并且神奇般地使我容光焕发。

它甚至免去了我的尴尬与困境。

那天上午,我将一本书写完了,心情甚好,就骑了一辆车,一路南行,到了紫竹院一带。

已是中午,我感到饿了,就进了一家饭馆。

那天胃口真是好极了,独自坐下后,竞要了好几个菜,还要了酒,摆出了一副要大吃大喝的样子。

吃罢,我终于起身去买单。

当我把手伸进口袋去掏钱包时,我顿时跌入了尴尬:出门时忘了带钱包了。

我走到收款台,正巧老板也在那里,我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地说了我没有带钱的情况。

老板与小姐听罢,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那时,我在下意识中立即想到了一点:今天也只有北大能救我了。

未等他们问我是哪儿的,我便脱口而出:“我是北大的。

”老板与小姐既是从我的眼睛里看出了我的诚实,更是他们听到了“北大”这个字眼,随即换了另样的神情。

老板说:“先生,没有关系的,你只管走就是了。

”我想押下一件什么东西,立即遭到了老板的阻止:“先生,别这样。

”他在将我送出门外时,说了一句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再听到的似乎属于上一个世纪的话:“先生,你是有身份的人。

”一路上,我就在想:谁给了我“身份”?北大。

这个背景也可以说成是人墙。

它是由蔡元培、.马寅初、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徐志摩、顾颉刚、熊十力、汤用彤、冯友兰、朱光潜、冯至、曹靖华等无数学博功深的人组成。

这是一道永远值得仰望与审美的大墙。

话说到此时,我要说到另一种心态了:对背景的回避。

这个背景一方面给了我们种种好处,但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生存着,无时无刻不感到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悬在头上。

它的高大,在无形之中为我们设下了几乎使我们难以接受的攀登高度。

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都在心中默念着:回报、回报……一代一代曾得到过北大恩泽的北大人,都曾默念着它而展开了他们的人生与学术生涯。

这个背景的力量之犬,居然能够使你不敢仅仅是利用它、享受它,还能提醒与鞭策你不能辜负于它。

有些时候,我们就有可能生出隐瞒“北大”身份的念头——“北大”这个字眼并不是我们任何时候都愿意提及的。

背景既给予了我们,又在要求着我们。

背景给了我们方便,给了我们荣誉,但又被别人拿了去,成了衡量我们的未免有点苛刻的尺度。

背景是一座山,大山。

我们任何个人都无权骄傲,有权骄傲的永远只能是北大。

(有删减)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识到自己在日本东大的欢送会如此隆重与热烈,是因为东大师生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更是因为自己的北大身份。

B.作者写自己吃饭忘带钱,最后不得已报出北大的身份一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背景是北大,背景可以带给他自信与勇气。

C.文章的结尾“背景是一座山,大山”一句,比喻贴切形象,背景如山难以攀登;同时背景力量之大具有震慑力。

D.文章语言质朴厚重,具有思辨性。

作者因自己生活的种种经历引发了对背景的思考,进而对自己的北大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并以此激励自己。

5.这篇散文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用意?(5分)6.作者在文巾说:“自己对背景有另一种心态——回避。

”这句话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在近日举行的最新一届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 CES)上,中国科技公司成为夺人眼球的主角。

在约4500家参展厂商中,超过1/4来自中国。

CES几乎成为中国科技公司的主场。

近来,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有目共睹。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今年的CES向世界传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讯号或许就是,中国正在走近全球科技舞台中央,成为“科技感”越来越强的最前排“选手”。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科技创新爆发期,一系列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开花结果,成绩斐然,一次又一次成为外媒争相报道的主角。

“令人震撼。

”奥地利《维也纳报》这样评价中国科技近年来的表现。

该报直言,抱怨中国产品质量糟糕、创新意识不足的时代早已过去。

为此,该报甚至有些担忧地表示,,西方国家可能被中国甩在身后,现在是时候直面中国科技带来的震惊了。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中国科技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

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仰慕学者、赞扬其科技成果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得益于尊重科学、学者以及所有受过教育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因中国政府的鼓励而更为浓厚。

(摘编自《中国科技阔步发展令人震撼正走近全球舞台中央》)材料二: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