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第13卷 第10期 2011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10 Oct . ,20115 展 望分清五淋丸取自传统古代验方之精华,既能清热利湿以治热淋,又能清热凉血以治血淋,为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的常用中成药。
自从使用木通代替关木通入药后,其用药安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目前关于分清五淋丸治疗淋证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说明对分清五淋丸的全面研究有待加深;而分清五淋丸一方组成药味较多,但其含量测定标准仅有其中大黄1味,质量标准研究内容尚不完善,为了能够在临床治疗中更加安全地使用该药,对其质量标准的提高和完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19-720.[ 2 ] 雷荣辉,吴纯启,廖明阳.马兜铃酸致突变及致癌性研究进展[ J ]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 ( 2 ):114-117.[ 3 ] 王艳璇,姜洋. 马兜铃酸肾病致慢性肾功能衰竭28例分析[ J ]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 ( 33 ):8268-8269.[ 4 ] 周娟娟,潘金火. 关木通研究进展[ J ] .医药导报,2009,28 ( 5 ):620-622.[ 5 ] 蒋艳伟,杨成,朱少华,等. 关木通中毒尸检一例[ J ] .法医学杂志,2007 ( 3 ):34-35.[ 6 ] 许友毅. 分清五淋丸渗黄原因剖析及工艺改进[ J ]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 ( 6 ):354-355.[ 7 ] 陈永林,赵华英. 分清五淋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J ]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38 ( 3 ):262-263.[ 8 ] 黄有霖,潘馨. 成方中黄连、黄柏的薄层鉴别的研究[ J ] .海峡药学,2003,15 ( 2 ):36-37.[ 9 ] 叶丛进,陈汉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清五淋丸中大黄素的含量[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 ( 9 ):46.[ 10 ] 杜学勤,刘焕蓉,邓并. HPLC 测定冷浸法提取中成药中的甘草酸含量[ J ]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 ( 1 ):48-51.[ 11 ]王晔,陈建启,周刚. RP-HPLC 测定分清五淋丸中齐墩果酸和常春藤皂苷元的含量[ J ] .中成药,2007,29 ( 6 ):923-924.乌头类中药是一类主要含有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等,而以乌头或附子为主药并配伍1~2味中药的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配伍形式,即乌头类药对,诸如附子甘草、附子干姜、乌头白芍等,这些配伍形式自汉代仲景创制以来,历经几千年的临床锤炼而沉淀至今,或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或可能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反药对),如乌头-半夏、乌头-贝母等,因而被历代临床医师遵为相须相使或相反的用药规则而铭记于心。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广大研究者已将研究视角由复方转向药对,以期从组方配伍的核心问题上来求解中医药的关键科学问题,而乌头类药对的研究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
为探讨乌头类药对这一配伍形式的有效性,或“半蒌贝蔹及攻乌”这组反药对的科学性,中医药研究者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现将这一研究综乌头类药对实验研究进展却翎,叶冰,毛晓健,照日格图,赵荣华(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乌头类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具有增效、减毒作用的配伍形式,也有类似乌头半夏属于中医 “十八反”的传统配伍禁忌但又效验于临床的药对,为历代中医临床工作者所传承,并受到中医药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文章就近20年来关于乌头类药对的药理与化学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乌头类药对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乌头;附子;药对;综述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0- 0182- 04收稿日期:2011-04-28作者简介:却翎(1966-),女,云南大理人,实验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
通讯作者:叶冰(1976-),女,四川乐山人,讲师、中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临床。
Progress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f 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 QUE Ling,YE Bing,MAO Xiao-jian,ZHAO Ri-ge-tu,ZHAO Rong-hua(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 is a universal compatibility form that lessened toxicity and enhenced effects in TCM clinic. The pair of the aconitine herbs and banxia is traditional incompatibility called “eighteen incompatible medicaments”in TCM but the very way in clinic,succeeded by generations of TCM doctors,and valued highly by the TCM researcher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chemical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f 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 in the recent 20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dears for the next step of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f the herbal pair containing aconitine.Key words:aconitum;aconite;the herbal pair;summary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述如下。
1 药理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论据徐姗珺等[1]用小鼠LD50法观察到口服给药时,附子甘草(1∶1)合煎液毒性明显较附子单煎减小,甘草次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也明显减小,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毒性略有减小;而腹腔注射时,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增加。
可见,甘草与附子合煎口服可以减小附子的毒性。
杨洁红等[2]研究表明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活性物质(三萜皂苷和黄酮等)配伍(生药量1∶1)能有效对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且作用优于单用附子生物碱,体现了附子生物碱、甘草活性物质是附子甘草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
王嫣等[3]采用干姜附子水煎液(1∶1)十二指肠给药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大鼠,可明显加快心肺复苏后大鼠的心率,提高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并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表明干姜附子汤对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改善作用,这与其温通心阳的作用一致。
雷波等[4]研究附子分别与干姜、甘草、生地黄、黄芪配伍的单煎混合液的急性毒性,与附子单煎液相比,此四组药对的单煎混合液LD50值显著增大,其中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甘草单煎混合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基本相同,但后者的LD50值是前者的5.48倍,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总乌头碱含量则明显降低,且测不出LD50,推测附子与其配伍可显著提高小鼠对乌头类生物碱的耐受性而减毒。
毛晓健等[5]采用附子-肉桂药对(1:1)单煎混合液十二指肠给药家兔,发现该药对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血压升高,且作用介于两个单味药煎剂之间。
胡雅儿等[6]研究发现附子肉桂配伍能下调甲减模型对M受体激动剂Carbachol 反应性偏亢、脑内M受体数增加的变化;进而又用附子肉桂水煎剂(1:1)长期灌胃MTU致“甲减”模型,发现附桂药对使异常升高的脑M受体数降低的机制在于同时促进甲减动物脑M受体的生成和降解,但更新速率常数的加快占优势。
推测桂附药对改善甲减病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畏寒肢冷等症状的机理可能与此相关。
赵胜利等[7]用附子肉桂水提液(1:1)灌胃氢考过多的阴虚证小鼠,能使阴虚小鼠脑、肾β受体数增多、β激动剂引起的cAMP系统反应性增强这一病理改变继续加重。
张鹏霞等[8-10]用附子、肉桂、白术(3:5:5)水煎剂灌胃老年大鼠30天,用药组30天后心肌细胞ATP酶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脑线粒体Ca2+的含量升高,脑凋亡细胞减少;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A)在20天时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且血清TAA 和Na+、K+-ATPase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附子-肉桂-白术合剂能明显增强心肌Na+、K+-ATPase活性,其机理可能与提高血清TAA有关;此外还能增加老年小鼠脑线粒体Ca2+含量,降低脑细胞凋亡数,改善脑细胞功能。
附桂术水煎剂还能使老年小鼠脑线粒体MnSOD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升高,使MDA与细胞色素C(CC)含量降低。
表明附桂术合剂对老年小鼠脑组织具有抗氧化作用。
杨鸿志等[11]研究了附子-肉桂-干姜(1:1:1)及附桂(1:1)、附姜(1:1)对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皮质素,垂体TSH、LH合成及释放的影响,结果各复方均使心率略为加快,动情周期略有缩短,肾上腺皮质素合成增多,垂体TSH、LH的合成和释放均增多,且附姜与附姜桂的作用相近。
张少华等[12]研究了川乌-白芍、川乌-防已两组药对水煎剂(1:1及1:2)对小鼠热板疼痛、家兔K+皮下致痛、齿髓致痛3种疼痛模型的影响,结果两组药对在镇痛方面均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药对的作用远优于单味药的效果。
充分证明了乌-芍和乌-防两组传统药对在治疗痹证这一慢性疼痛中的特殊意义。
秦林等[13]用川乌防己药对(1:1)水提液连续灌胃正常、升高和低下3种不同的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DTH)5天,结果川乌防己配伍对3种DTH模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配伍后有增效趋势,这从细胞免疫药理学角度为该药对治疗风湿痹证提供了依据。
李晋奇等[14-15]研究发现白芍可部分增加制川乌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制川乌总碱与白芍总苷或白芍多糖配伍后抗炎、镇痛作用增强,毒性降低,且以1∶2的配比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