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企业企业文化1 一:华西新希望集团(1)企业文化形成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是我们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成功所在、特色所在。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鲜明特色。
实践“以人为本”,首先要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然后才是管理人。
“不断创新”是我们的活力源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鼓励改良性创新,强调全员式创新。
不论是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组织创新,都应以办成事为原则。
企业精神:诚实做人精明做事勤奋工作追求美好——诚实是做人之本、经商之本。
我们坚信,对自己、他人、工作和企业的诚实“是有回报的”。
精明做事就是“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也就是要“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执行有力”。
勤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没有“勤奋工作”,再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
美好是指美好的生活、工作和合作,也就是“客户满意,商家赚钱,企业发展,员工增值”这样一种状态。
企业使命:客户满意商家赚钱企业发展员工增值——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坚守企业的基本理念和企业精神,这既是我们对政府和客户的承诺,也是我们的自觉行动。
我们愿与专家、同行共同分享我们的管理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创价值。
没有让“客户满意”的思想基础,所有其他工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客户感到有亲和力”是我们经营企业的感情基础,也是我们企业“价值传动”中的“主动轮”发展观:积极稳健地发展就等于高速度——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我们所要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要实现企业发展的“高速度”,就必须正确处理“积极”与“稳健”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与好、强与大的关系。
做强是做大的基础,做大是实现更强的手段。
快就是要抢占先机,是手段,而好是快的保障,是目的。
发展要快,经营要好。
管理理念:知人善用大胆放权强化监督——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就要敢于放权,但权力必须放给合适的人,“知人”是“善用”的前提。
权力给的是信任,更是责任。
因此,我们的放权是在规范基础上的放权,是在分权基础上的集权。
同时,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理应监督越多。
没有监督的权力是腐败的温床。
“监督是一种制度,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好人也需要监督”是华西希望企业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管理要求:问题导向现场主义无遗漏检查——1.问题导向最挑剔的客户成就最优秀的企业。
最挑剔的客户与最优秀的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给企业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巨大的张力,从而使其能够迅速驶上发展的“高速公路”。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客户满意”放在企业使命的首要位置。
“客户满意”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必须站在极端的情形下来考虑问题,并以此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
为了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企业内部,就应当不断寻找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既是不断推进工作、持续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方法,也是员工成长的重要途径。
因此,不断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不断创新”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实现自我蜕变与自我提升,应当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不断进步的主要途径。
问题导向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有很高的管理需求,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和下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2.现场主义领导干部的管理需求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实践中来,从现场中来。
我们相信“实践出真知”,我们倡导“现场主义”。
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夸夸其谈、高谈阔论,我们就会离客户和员工越来越远,就会离真理和规律越来越远。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到现场的指挥就是想当然,久而久之,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会滋长、蔓延。
坚持现场主义,一是要学会提需求,二是要严格检查落实。
只是安排工作不叫管理。
工作安排好的一定要坚持检查落实。
“以小见大”是现场主义的重要方式。
对现场暴露出的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
说的是点,但要引申到面上来思考,从整个管理体系上来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领导能否坚持现场主义是执行的关键。
现场主义还要尽量避免在细枝末节上做过多纠缠。
3.无遗漏检查到了现场,我们又怎样开展工作呢?2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针对工作中的疏漏现象,陈育新董事长创造性地提出了“无遗漏检查”的概念。
他认为,错误、失误和疏漏是企业管理中的三大敌人,错误的主观性因素较大,失误次之。
错误和失误通常比较明显,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工作中的疏漏则往往有较多的客观因素,一不留神就会被忽视,其造成的损失只有经过日积月累才有可能爆发出来,解决起来难度也相对较大。
实践证明,推行“无遗漏检查”是解决工作疏漏问题的一剂良方。
所谓“无遗漏检查”,是指把企业中的所有工作,都按系统、分层次、有重点地划分成不同类型的管理点,每个管理点都有各自的工作规范、责任人和检查者,并按轻重缓急分类型规定了不同的检查周期和不同层次的检查者,检查情况必须以图表等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考核与奖惩的依据。
“无遗漏检查”有两个特点,一是固定、重复,就像机器转动一样具有周期性,职责具体,可操作性强;二是无遗漏,各项规定全面、到位,没有空子可钻。
“无遗漏检查”不仅包括质量,还包括安全、服务等。
其中质量包括技术、原料、生产等环节,安全包括生产安全、合同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服务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
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多数是由于没有工作规范、没有责任者、没有检查机制而产生的。
工作没有可检查性,就等于没有安排。
人才标准:身体健康心态积极能力过硬知识丰富——健康的身体是良好心态的保障,是能力得以发挥的保证,是知识得以展示的前提。
一个人心态是否积极,一是看其在工作中的合作态度,二是看其能否保持一个“外行心态”。
我们要逐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工具意识,并将个人优势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知行合一,逐步构建与自身职业定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成才过程:沉得下稳得住干得好上得来——“沉得下”强调的是要有务实的作风与积极的心态。
“稳得住”是体现耐力与毅力的阶段,认准了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就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和坚持。
“干得好”强调用业绩说话,用行动证明。
只要“沉得下”“稳得住”“干得好”,“上得来”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激励原则:有功之臣必有重赏——从本质上来说,员工的待遇不是企业给的,而是由自己的价值所决定的。
价值增加在前,价格增长在后。
我们为员工提供可持续的薪酬,并将激励与业绩相挂钩,鼓励员工通过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推动“企业发展”中来实现“员工增值”,来实现高收入与低成本的统一。
行为准则: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因为我们是在“诚实做人,精明做事,勤奋工作”中“追求美好”,所以,我们的所思所为都“堂堂正正”,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勤勤恳恳”是“诚实做人”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
没有“勤勤恳恳”的工作,再美好的理想都只能是空谈。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当工作成为一种享受的时候,他就找到了事业的方向,找到了成功的起点,自然能够“堂堂正正”、“勤勤恳恳”。
企业氛围:家庭军队学校——我们是一个家庭,温馨和谐,友爱互助,有凝聚力;我们是一支军队,纪律严明,作风硬朗,有执行力;我们是一所学校,终生学习,持续改进,有学习力。
我们坚信,一旦凝聚力、执行力、学习力三力合一,我们就能形成无比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的团队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员工关系:同事同学同志——怀着同样的理想和抱负,有着共同的追求和梦想,我们都有所能又有所不能。
因此,我们才组成一个团队,互为伙伴,为了同一个梦想,汇聚到华西希望的大旗下。
在这里,大家同心协力、同甘共苦,既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又是共同进步的同学,更是携手奋斗的同志。
(2)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理念、精神、使命、愿景,及其管理制度、用人机制、行为准则与对外形象的总和,是一种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制度,是一种人格化了的企业品格。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优秀企业文化的演进通常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它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一种在扬弃过程中的进化。
华西希望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的,也必然要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从川西坝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鹌鹑养殖场到名震中外的民营企业旗帜,从四川到全国乃至世界,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希望集团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沿。
纵观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选择,希望集团都与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节拍相吻合。
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基本理念使“希望人”在企业3 发展的每个关键点上实现了成功跨越,是“诚实做人,精明做事,勤奋工作,追求美好”的企业精神成就了“希望奇迹”。
华西希望企业文化是在东方之“道”与西方之“术”的融合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中逐渐丰富的,它从实践中来,经过提升与完善,又回到实践中去。
它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有所有成功企业的共性,又独具华西希望的特色。
它见证了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历史,并昭示着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自发到自觉在育新良种场成立之前,陈育新董事长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已经初步形成,华西希望企业文化的胚胎已经在孕育之中。
虽然它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作为企业文化而言,尚在孕育之中。
1982年底,陈育新董事长毅然决然地扔掉“铁饭碗”,“停薪留职”回乡创业。
他在其他三位兄弟的支持下,率先回到曾经养育他的新津县顺江乡古家村,在家门口挂出了“新津县育新良种场”的牌子。
几经曲折,他和其他三位兄弟一起,带领乡亲们将新津县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企业也通过鹌鹑养殖实现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1987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陈育新董事长与他的二哥刘永行一起,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质量与“洋饲料”相当,而价格却极具竞争优势的“希望牌1号奶猪料”,使企业成功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陈育新董事长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渐生长发育起来,并成为希望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
譬如,他创业初期提出的“希望人的心地”:为国为民,默默奉献;致富乡梓,报效祖国;一流企业,一流产品等等,从中人们即可约略窥见陈育新董事长早年的人生追求。
1995年,希望集团荣获“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和“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的殊荣,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
之后,以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新希望相继成立为标志,希望集团开始由家族企业迈向现代企业。
在这一过程中,集团的经营管理思想日渐丰富,陈育新董事长将其核心观念凝聚成一句话:“做诚实而精明的商人”,并有意识地以此来规范企业的种种行为,企业文化建设也因此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