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安徽张显臣医师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因为这些病很常见,所以特转帖给各位针灸爱好者参考!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张医师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
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
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
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
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
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
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
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
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
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
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
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
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
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
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
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
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
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
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七、病例本文所列举的27个病例,大多数是经过中西医诊断治疗而收效不理想,经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而很快收效和治愈者。
举出这么多的病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手三针和足三针的疗效神速而确切;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读者明确并掌握住什么样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才能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这实际上就是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问题。
(一)颈椎病1、周xx,男,45岁,安徽省淮南市城乡建设开发公司经理,1988年11月求治。
患者颈部僵痛伴两肩疼痛5个月,拍片示第5-7颈椎增生,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
检查:颈部僵硬,左右旋转约15度,前屈30度,后伸30度,两肩活动疼痛。
取双侧后溪。
先针左侧,迅疾进针成“↑”形,患者立即感到有一股气流从左臂冲过颈部直到上脊背;再针右后溪,颈脖即可左右旋转,前屈、后伸仍有点僵痛,但较针前减轻大半。
令其带针活动两臂,肩痛锐减,患者高兴地讲:“神了,神了,几个月来又是推拿又是悬吊,封闭、吃药,颈子老是硬痛硬痛的,现在真好多了。
”日针一次,10次而愈。
1994年4月13日,笔者在合肥与周先生相遇,自述6年来一直未复发。
2、林xx,男,50岁,广州市供电局干部,1989年元月求治。
自述头痛,头昏,颈部僵痛半年,近两个月来,逐渐加重,每天去医院悬吊1个小时,并打过两次封闭,服过芬布芬、消炎痛及中药,但均只能缓解一时。
患者面色红润,身体健壮,别无他病。
查:左旋20度,右旋15度,前屈15度,后伸15度,若再用力加强其活动角度即痛不可忍。
当即取双后溪,行针得气后,颈部活动疼痛顿失大半,头痛立解。
二诊时,患者自述针后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已基本不痛。
共针3 次而愈,随访6个月,一直正常。
3、谢xx,男,62岁,安徽省临泉县税务局离休干部,1987年9月求治。
患者于3个月前开始颈左侧、右肩、右臂及手指隐隐痛麻,时有时无,时轻时艰,后来逐渐加重,疼痛剧烈时如刀割电击,夜间尤甚,常常终夜难眠。
经拍片示第5~第7颈椎两侧有骨质增生,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方治疗收效甚微。
患者面色憔悴,不住呻吟,时时用左手掐捏右臂。
检查:颈部活动尚可,唯姿势稍有不适,右臂就阵阵窜痛,令其旋肩举手,当手臂后旋时一阵剧痛,立即蹲下,出了一身冷汗。
即给刺后溪、中渚,行针得气后疼痛立刻缓解,再令其自己摇头、活动右臂,痛减过半。
第二天下午二诊时,自述夜间虽痛但可以忍受住并能入睡,又针右侧手三针。
后每日一次,针7次后已不再痛,又针3次而愈,7年未复发。
4、庄某,男,52岁,干部,安徽省临泉县城内人,1987年9月求治。
自述2年前感到颈右侧、右肩痛,常落枕但可不医而愈。
后来逐渐加重,1987年5 月的一天早晨颈部突然僵痛,一动也不能动,继而右臂亦痛:注院治疗两个月稍为缓解,而颈部僵痛伴右指麻痹一直未能消失,经针手三针10次而愈。
5、杜某,男,40岁,《深圳特区报》,总编室主任,颈部僵痛,脸扭向左侧一个多月,稍稍一动即痛,多方治疗无效,1992年12月底由《深圳商报》两位记者陪同求治。
先对其左后溪扎了一针,颈部立即可以左右活动;又扎右后溪一针,头前屈后伸,左右摆动不再疼痛,于是高兴地说道:“一个月来推拿按摩、扎针吊颈吃药,一直无效,可痛苦了,这一下不到两分钟就好了,真是神针。
”为了巩固疗效又针两次,10个月后回访,无异常。
(二)肩痛肩痛的病因有多种:有因风寒湿阻闭经络者,有因肩部软组织急慢性炎症者,有劳损者,有外伤者,有扭挫者等;凡此种种,手三针均可以治疗,而且收效显著。
如仅仅是活动时疼痛,无粘连者或虽有粘连而较轻微者,常常针一两次即愈,兹举数例如下:6、张某,男,60岁,安徽合肥市人,1985年5月求治。
(本例1985年11月12日《合肥晚报》以“骨质增生患者的佳音”进行过专题报道)。
患者自述右肩疼痛6个月,上举外展疼痛加剧。
查肩后及肩峰压痛明显。
即针间谷、中渚,行针得气后令其带针活动,疼痛顿失,怎么活动也不再疼痛,到当年10月回访,近半年来未复发。
7、张某,女,51岁,合肥市人,1985年6月求治。
自述左肩疼痛5个月,逐渐加重,因受风引起,夜间更甚,刮风下雨天气均明显加剧,打过封闭、电疗、推拿、服止痛药物,但只能缓解三两天,常常夜间难眠,叫爱人给掐按叩击以止痛,查压痛点不甚明确,活动明显受限,脱衣服也困难。
给针左手三针,行针得气后令其带针活动寻找痛点,起针后令其脱衣穿衣,动作已比较顺利。
隔日针l次,共5次而愈。
8、刘某,女,50岁,浙江宁波市人,1988年5月求治。
自述1987年12月左肩因扭伤后开始疼痛,认为过几天会逐渐好转而未能治疗。
随着天气变冷而疼痛逐渐加重;曾打过封闭2次,并按摩过一个多月,未见明显疗效反而逐渐加重。
查:肩峰下滑囊处压痛明显,肩胛内侧及下侧均有压痛,肩关节外旋外展受限,即针间谷、中渚二穴,带针令其活动,疼痛明显减轻,隔日1次,共针5次而愈。
9、赵某,男,29岁,电工,合肥市人,1985年6月求治。
自述同年3月与朋友嬉戏,被强力将右臂扭向身背后,从此右肩开始肿胀疼痛;曾打过封闭、理疗、按摩并服过消炎止痛药,但不能消肿止痛,稍有劳累肿胀疼痛便会加重。
查:右肩峰、三角肌、右肩胛外侧压痛,轻度肿胀,不发热,不红,活动疼痛,但上举、前伸、外旋、外展基本正常。
给针中渚、间谷,带针活动疼痛减轻。
隔日1次,针3次后右肩肿胀消失,共针7次而愈。
到8月16日陪友人去笔者处治疗颈椎病,自述针后一直很好,再干活也不觉疼痛。
(四)肘痛肘关节的疼痛或肿胀,多与劳损、外伤和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有关。
西医的网球肘等属于肘关节疼痛的范畴。
用手三针治疗效果甚佳。
10、钱某,女,37岁,蚌埠铁路局职工,1988年10月求治,主诉:右肘疼痛肿胀3个月,因提物扭伤引起。
开始只是隐隐作痛,不以为意。
后又因伸右手进入砖垒的台子下面掏拿东西时不慎再次扭伤,不久右肘肿胀起来疼痛也越来越重。
曾用过活血膏、针灸、消炎痛等进行过治疗,但只能取效于一时。
查右肘轻度漫肿,握拳、提物2公斤,伸屈疼痛均可加重,试让其把一只装满水的塑料壳水瓶举起而不能够完成。
针中渚、间谷,出针后再令举一只水瓶,即可顺利举起,第二天又来治疗时,肿痛均减,先让举水瓶亦能举起,又针中渚、间谷、曲池,曲池穴行针成“↑”形,嘱3日后再来。
三诊时肿胀消失,各种活动基本正常,又针中渚、间谷而愈。
11、张某,女,42岁,新加坡人,住深圳经商。
自述,右肘疼痛3年,有外伤史。
3年来到处治疗,花钱已近万元。
见1992年12月12日《深圳商报》上《三针见分晓―访老中医张显臣》的专访报道后而于12月20日求治。
检查右肱骨外上髁无肿胀,被动伸屈叫疼痛,握拳伸直右臂作内外旋亦痛,令其拿诊桌上的一只装满500毫升的葡萄糖水瓶而拿不起来,按压右肱骨外上髁立即叫痛,诊为右肱骨外上髁炎。
当即针间谷,进针2寸得气后提针至皮下,以15度角再刺向合谷外侧,提插旋转3次,令其带针活动并做针前不能做的动作,均较顺利完成,起针后令其再拿那只瓶子,可以立即拿起,并举起瓶子上下左右数次,再令其拿一只装有大半瓶开水的水瓶,左手拿一只茶杯做个倒茶动作,也很快完成,嘱其过两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