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融资平台企业债发展历程

融资平台企业债发展历程

融资平台企业债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分析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债券(以下简称“融资平台企业债”),相对于产业债而言主要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目的而发行的债券。

融资平台企业债一般由各地政府辖下的融资平台企业发行,直接挂钩地方政府信用,因此也被称为“准市政债”。

在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受到限制的背景下,为满足城市化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债券市场已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一、融资平台企业债券融资历程
由于国情特殊,我国融资平台企业债”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的市政债。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从其诞生起,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从1997年开始,我国融资平台企业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起步探索阶段(1997~2004年) 2000年以前,我国的融资平台企业债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发债主体集中于直辖市和省级融资平台。

无论从发债规模、发债期限,还是从信用级别及发行利率来看,都凸显出融资平台企业债市场保守、不成熟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更多的融资平台仅仅采用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手段。

地方政府对于利用平台公司进行债券融资仍处在探索阶段。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5~2008年) 2005年后,伴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债券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颁布,融资平台企业债全部被纳入地方企业债范畴。

企业债发行政策的调整降低了债券发行门槛,推动了融资平台企业债发行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和扩大。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更多的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加入到发行融资平台企业债的行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累计发行66只债券,平均每年以43%的速度增加。

(三)爆发式发展阶段(2009年)
进入2009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

2009 年3 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等融资工具”。

此外,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企业债由“批准制”简化为“核准制”。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与企业债发行制度的改革共同激发了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进行企业债券融资的欲望,推动了融资平台企业债进入爆发式发展时期。

(四)规范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债券的爆发式发展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国务院及各部门相继发布了国发[2010]19号文、财预[2010]412号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和规范。

监管部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和规范使得融资平台企业债的发行一度进入短暂的沉寂期。

通过清理和规范,加之后续不断推出的如[财预]463号文等文件,我国的融资平台企业
债发行进入了一个较为规范发展的时期。

二、二零一二年融资平台企业债发行状况分析
2012年,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券市场融资渠道得到长足发展,据中央登记公司统计,主力融资渠道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的总和在银行间市场已累计高达6367.9亿元,较2011年增加3805.9亿元,同比增长148%;银行间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债券余额为14365.68亿元,较2011年增加6150.99亿元,同比增长74.87%。

图1. 2010-2012年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融资规模(亿元)
图2. 2010-2012年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发行规模(支)(一)主体结构与地域分布
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如若发行企业债券需遵从“211”规则,即省会城市每年有2个指标,地级市1个,百强县1个。

百强县单独计算,不占用所在地级市的名额;非百强县(区)占所在地级市的名额,存在通道竞争问题。

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每年也有一个发债指标,且不占用本地指标,但需采用市财力表。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统计资料,区县级平台在总体发行平台中的比例在于近两年大幅上升,这对今后的风险控制可能是较大的挑战。

从图3可以看出,在城镇化政策推出的大背景下,2012年很多省份通过企业债券融资的规模较前两年翻番,由于单只企业债券募集金额相差不大,企业债券发行数量也呈同样的趋势。

江苏省在融资平台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上可谓遥遥领先,特别是2012年后更拉开了与浙江等省份的距离。

浙江、安徽、湖南、山东、重庆等省、直辖市的融资规模也相对较高,而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融资规模偏小。

经济金融较为发达的省、直辖市的融资平台企业债券的增速相对不高,如广东、北京、上海等地,这与这些省、直辖市积极尝试中期票据、PPN、保理融资等其他融资方式有关;安徽、湖南、辽宁、山东等省份近年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经济,对资金需求度较高,企业债券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江苏省呈现不同的规律,这与江苏省各级拥有较多的“211”资格发债平台并且这些平台积极采用企业债券方式融资有关,例如全国百强县融资平台,2012年江苏省有多达23个全国百强县融资平台通过企业债券方式融资264亿元,这远远超过了全国多数省份全省各平台相应的融资额总和
图3. 2010-2012全国各省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券融资存量金额
图4. 2010-2012全国各省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券存量数量(二)业务经营与行业分布
地方融资平台经营业务主要为:投融资业务、市政公用事业、土地一级开发、房地产开发等。

国家政策对地方平台融资管理趋严,其业务也愈来愈向经营性方向发展。

按照传统的业务属性分类,地方融资平台一般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三种,通常市政道路、桥梁(非收费)、环境治理等为非经营性业务,城市供水、公交、保障房等为准经营性业务,而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土地一级开发、房地产等为经营性业务。

从表1的行业组分布来看,地方融资平台主要分布于工业部门中的资本货物行业和金融部门中的多元金融行业,公司数量、融资规模分别占比为50.9%、47%和21%、24.8%。

而在三级行业分类中,地方融资平台主要分布于建筑与工程II、多元金融服务、综合类III和交通基础设施这四个子行业中,这也体现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融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两大主要功能。

表1. 截至2011年7月31日债券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发行人行业分布情况
(三)信用评级与增信
2012年,通过企业债券融资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主体信用评级及债项信用评级情况如表2所示。

大多数融资平台主体的评级在AA,其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为62.60%和62.68%。

值得指出的是,监管部门原则上要求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及以上,尽管2012年有1支主体评级为A+的企业债券,那主要是因为其通过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的全额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使债项信用评级达到AA+。

企业债券中采用担保增信措施的相对较多,然而仍有64%的主体没有采用任何担保增信措施(图5)。

表2. 2012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券市场债券信用评级情况
三、融资平台企业债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由跨越式发展转变为规范式发展
2009年融资平台企业债发行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在迅速扩张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暴露出很多问题,其隐藏的风险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2010 年,监管层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债券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对融资平台及其债务进行全面规范、清理。

2011 年,发改委出台了“211 规则”,通过控制融资平台企业债申报数量,来达到控制发行规模的目的。

2012年,[财预]463号文以及[发改财金]3451号文均对融资平台注资、融资及信用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融资平台企业债正逐步走上规范式发展的道路。

(二)发行主体下移,逐步从省、市级平台向县级平台过渡
从融资平台企业债的发行主体行政级别看,可分为省及直辖市、省会城市、二级城市和县四类。

考虑到此前较高信用水平的省、市级主体的融资平台企业债发行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加之发行额度也剩余不多,在资质较好的发行主体需求相对减小的情况下,较低资质的融资平台(如一些区县级平台)开始积极采用企业债券模式进行融资。

(三)融资平台企业债逐步采取多元化的增信方式在内部增信方面,一般通过向融资平台注入优质资产和资源的形式提高发行人的主体和债项评级。

其中包括:(1)向融资平台注入优质资产、资源或剥离负债的形式,提高融资平台的净资产规模;(2)注入财政资金直接增资,提高城投的资本金水平;(3)划拨相关规费,赋予融资平台收费经营权,如公路收费权、城市道路收费权、污水处理收费权等。

在外部增信方面,自有资产抵、质押以及第三方保证担保为目前采取的主要方式。

在质押担保中,以股权为主;而在抵押担保中,以土地使用权为主。

(四)市政债是“融资平台企业债”未来发展的方向
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我国尚不能发行真正意义上的市政债券。

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作为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融资平台、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组织平台和国有城市建设资产的经营平台,是地方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和投资者,在国计民生方面的巨量支出需要规范而持续的融资。

我国债券市场通过多年发展,品种、结构较为齐全,发行、交易、兑付机制也相对完善。

在国家加强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新形势下,适时推出市政债券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