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和谐之花
-----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和谐课堂的几点思考
[摘要]何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等能够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和谐构建
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情智的发展,能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
因此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犹为重要。
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与学的和谐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的完美统一是和谐的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以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例,常用的方法可能是教师讲授——演示——推导——学生背记,然后是按照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学生的主动性显然发挥不足。
教师的‚教‛成了灌
输。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同样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我校一位老师的汇报课上得有声有色。
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采用画、剪、折、拼等手段来实现新知的获取。
结果学生内心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统一,这样的课堂是和谐课堂。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发挥效能,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我国古人早有‚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谈‘讲’色变‛,觉得违背新课程的理念。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师不讲,他如何学到东西?问题是什么时候讲,是否讲得科学,讲得艺术。
《论语》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应该是‚讲‛的最佳时机了。
二、师与生的和谐
我们知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要巧妙地将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看图找关系(五年级上学期)‛时,在看过了教材中的几个图表之后,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我能自己画一个图表,表示您一天的工作情况吗?
我马上回答:当然可以啊!你们现在就来个比赛,看看谁设计的最恰当!有了教师的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整堂数学课也因为有了师生共同平等的参与而显得更加和谐了。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师生关系的和谐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的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
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
笔者在一次听课中看到了这样的情境:一位三年级教师讲授‚钉子板上的图形‛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老帅让学生在钉子板上试着围出图形。
学生围得很高兴,有的围的是基本形状,也有的围的是想象出来的复杂形状。
学生汇报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围出了等边三角形。
一时间,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钉子板上能围出等边三角形,另一种则说不能。
但是学生又没有办法说服对方,只是直觉像与不像,或是简单的用直尺量。
面对这种情况,这位老师先是肯定了能围出等边三角形.当学生几乎址齐问为什么时,她又说:我们下课再探讨怎么样?我看到了学生失望的眼神和疑惑的表情。
显然,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其实,我们只要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就应该知道在钉子板上是不能围出等边三角形的。
因为三边当中必然既有有理数的长度,又有无理数的长度,有理数和无理数永远不能相等,所以在钉子板上不能围出等边三角形。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就对立而言,课前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就统一来说,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低效的。
因此,只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和谐
如今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
诚然,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可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只是‚优等生‛演讲的舞台,其他的同学成了‚忠实的听众‛;一部分同学长期得不到机会展示自己;课下查找资料也只是几个同学的‚专利‛;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同学‚剽窃‛他人的学习成果,或抄袭别人的答案,这些都
是不可取的做法。
教师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和谐的关系。
我们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绝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
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将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写下来,成熟了以后再和同学交流。
结果同学们经过探索交流,研究了很多种解题策略,并从中发现了相通的地方。
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深刻的理解;也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促进二者的和谐统一,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五、解题策略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和谐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对算法多样化的问题还有诸多的困惑:即: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
不同的算法。
算法多样化就一定是尊重学生,学生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吗?算法多样的同时要不要对算法进行优化?这样的问题曾一度使老师们很迷茫。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探索;在体验多种方法的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法,在实际比较中悟出方法优化的必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算法的优化是一个被逐渐领悟的过程,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归纳、比较,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而这一个过程同样经历了一个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不能主观地提出哪种方法最理想,要求学生用某种方法。
教师良好的愿望只有经过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才能形成。
而这一过程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节课,对有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个星期甚至于一个月。
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地创设各种环境,让学生在学会、学懂的基础上尽快地优化。
这种优化不是教师‚灌‛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实践得到的
[参考文献]
1 、谷庆月:创设和谐班级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1期
2、肖小月:构建小学和谐数学课堂的策略[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3期
3 、衡长娣:浅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11期
4 、陆蔚飞:让数学课堂奏响和谐的旋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5 、林金治: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教研);2011年05期
6 、季夏玲:让数学课堂奏响和谐之音[J];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08期
7 、王桂芹: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什么[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09期
8 、余庆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J];吉林教育;2008年05期
9、徐登祥: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年08期
(作者单位钦州港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