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各章节重点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各章节重点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第一节健康教育基本理论1、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2、健康是人类生物因素、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4、健康教育常用方法:传播、干预、培训和专题讲座。

5、健康教育分类: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①学校健康教育②职业人群健康教育③医院健康教育④社区健康教育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①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②营养健康教育③环境保护健康教育④生殖健康教育等6、卫生宣传的特点是单身、面广和廉价。

7、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实践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

8、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①受教育水平②卫生服务③社会文化背景。

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卫生部20020104。

10、人的行为5要素:①行为主体----人②行为客体----行为的指向目标③行为环境----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④行为手段----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⑤行为结果----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的符合程度。

11、行为形成4阶段:①被动发展阶段(0-2岁)②主动发展阶段(3-11岁)③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④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12、个体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条件反射与学习理论。

13、PRECEDE-PROCEED模式把影响行为的因素归纳为三大类: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14、从行为的产生来看,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社会)行为。

15、健康相关行为:①健康促进行为②健康危害行为③致病性行为模式。

1617、健康相关行为理论三个水平:①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或模式:知信行模式KAP、健康信念模式HBM、阶段变化模式、合理行为理论和郭雪芙行为理论。

②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社会认识理论SCT。

③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社区组织、创新扩散理论。

18、知信行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造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

19、健康行为模式需要以下几方面的认识:①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②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对行为益处的认识和对实施或放弃行为的障碍的认识)③效能期待。

20、行为变化5阶段:①无转变打算阶段②打算转变阶段③转变准备阶段④行动阶段⑤行为维持阶段21、行为变化过程10步骤:认识层面①提高认识②情感唤起③自我再评价④环境再评价⑤自我解放⑥社会解放;行为层面⑦反思习惯⑧强化管理⑨控制刺激⑩求助关系22、合理行动和计划行为理论由“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行为规范”“自觉行为控制”三部分组成。

这三者又决定了“行为的意向”和随后的行为改变。

23、社会认识理论:产生维持某种行为影响因素:环境、情境、行为能力、效能预期、自我控制、观察学习、强化、自我效能、情感应对反应、交互决定机制。

24、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包括:应激适应理论、心身理论、健康行为理论、应对理论。

25、健康心理学研究范围:减少或消除某些危险因素和有损健康的行为:①应付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刺激②致病性行为模式③矫正有损健康的不良行为方式④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轻或预防因疾病导致的病理心理反应:①普及心理学知识②改进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③建立良好的健康道德与医患关系④解决同各种有损健康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家庭、工作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26、健康心理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①遗传与环境相结合②适应与改造相结合③人与环境和谐统一④个体与群体相结合⑤心身统一原则。

27、心理健康6标准:①认知健全适应②情感保满适度③意志坚强可控④人格的和谐统一⑤人际关系和谐⑥杜绝心理异常。

28、引起挫折的基本方式:由延迟引起的挫折、由阻挠引起的挫折和由冲突引起的挫折。

29、冲突的四种基本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30、挫折后的行为表现主要为:攻击、退行、固着、情感冷漠等。

31、应激动态发展三阶段: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32、应激源:引起应激过程的各种因素,主要有躯体性、心理性、文化性、社会性因素等。

33、霍乐姆斯与雷赫: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心理调整值LCU,反应一个人的应激量。

34、应激下的主要情绪反应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

3536、应激影响健康的途径是通过应激源→应激的中介机制(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而实现的。

37、应激造成的临床症状:①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过度换气综合征)②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疲劳、头痛、失眠、及其他各种躯体症状和不适,典型综合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③应激导致的疾病----心身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头痛、脑血管疾病、神经性厌食、糖尿病、甲亢、肥胖症、腰痛、关节炎、痛经、沁尿生殖系统疾病,癌症等)。

38、应对是人类对应激做出的有意识的认知和行为反应,而防御则是人们对应激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和行为努力。

39、应对方式:①对所感知的应激源采取直接行动②合理化或回避③接受现实而不采取任何行动。

40、心理防御机制具体形式:否认、压抑、曲解、退行、投射、内射、转移、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

42、传播过程5要素:①传播者②受试者③信息与讯息④传播媒介⑤传播效果43、1948美国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谁通过什么渠道说了什么并产生了什么效果?44、传播效果的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认同、造成有利于行为转变的态度以及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5、传播关系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播双方具有共同经验范围、契约关系和反馈。

46、人际传播(人际交流)的交流技巧包括:说话技巧、问话技巧、听话技巧、反馈技巧。

47、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体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第二节健康促进基本理论1、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2、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了《渥太华宪章》,其涉及5个主要活动领域: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的环境;③加强社区行动;④发展个人健康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渥太华宪章》健康促进三个基本策略:倡导、赋能、协调。

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和高级形式,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5、群体行为改变理论:①创新扩散理论②社会营销理论③社区组织和组织改变阶段理论第十章卫生毒理学第一节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3、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是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有害效应。

4、毒作用的分类:1)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 局部与全身作用 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4) 过敏性反应 5) 特异体质反应 6)对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5、剂量(dose):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6、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LOEL):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8、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指化学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9、效应:指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又称生物学效应。

10、反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数量在群体中占有的比率。

一般用百分比和比值来表示,如死亡率、反应率、肿瘤发生率。

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3、剂量-反应曲线:1)s型曲线 2)直线 3)抛物线第二节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动和生物转化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生物转动和转化。

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①被动转动(简单扩散和滤过)②主动转运③易化扩散④膜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3、简单扩散影响因素:①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②外源化学物有脂溶性③外源化学物是非解离状态。

4、主动转动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动,需要消耗能量②需要载体③生物膜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④转动载体有饱和性⑤两种相似化合物生物转动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1)氧化反应: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反应类型:a脂肪族与芳香族羟化 b环氧化 c 杂原子氧化和N-羟化 c氧化基团转移 d脂裂解 e脱氢黄素加单杨酶2)还原反应:主要反应类型:a偶氮还原和硝基还原 b羰基还原 c醌基还原 d脱卤反应 3)水解反应:主要反应类型:a醌酶和酰胺酶 b肽酶 c环氧化物水解酶7、II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

Ⅱ相反应中,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团或由Ⅰ相反应引入(暴露)的功能基团与内原辅因子反应。

除了甲基化和乙酰化结合反应外,其他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

主要反应:a葡糖醛酸结合b硫酸结合c乙酰化作用d甲基化作用e谷胱甘肽结合 f氨基酸结合第三节化学毒物的毒性作用1、一般毒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2、3、突变类型: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畸变③染色体分离异常。

4、基因突变种类:①碱基置换(转换和颠换)②移码突变③大段损伤。

5、染色体畸变的种类:断裂、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6、染色体分离异常种类:整倍性改变(单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和非整倍性改变(二倍体丢失或增多一个或多个染色体)。

7、致突变的分子机制:①以DNA为靶的异变: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②不以DNA为靶的异变:纺锤体的抑制,对DNA合成和修复有关酶的作用8、发育毒性: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9、发育毒性的表现:生长迟缓、致畸作用、功能不全或异常、胚胎或胎仔的致死作用。

第四节化学毒物的危险性评价1、危险性:外源化学物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