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上来看,这是政府的责任,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因此,在政府力倡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里,每一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渐地改变自己以及身边的环境,让珠海真正成为生态文明的城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我们每个市民都是消费者,作为消费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大力推行节约型消费。
比如说,人们在采购时可以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的绿色产品,同时减少使用对一次性产品、特别是不可再生、不可回收产品的使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风尚。
现在国家推广实行的“禁塑令”,每个市民只要按照这个规定,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购物袋,改用环保布袋或者竹篮,就是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一份自己的贡献。
再比如,城市里的绿化带,流淌的江河小溪,本来它们就是我们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但一些人却毫不爱惜,乱倒垃圾,乱抛异物,不仅有碍观瞻,更污染了水面。
而其他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搭乱建、损害公益设施、践踏城市绿地、攀摘花草树木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目标格格不入。
而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一切公共利益这也就是在维护我们的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合唱”,这个“大合唱”必须合拍和谐,一个不和谐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大合唱”的质量。
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随政府的指挥发出自己高昂的声音,我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展就更加迅速快捷,目标就能够早一天达到。
珠海是每个市民的珠海,希望在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的感召之下,每个市民都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添砖加瓦。
夏天空调温度调控在最低26度,冬日室内暖气温度最高别超过20度,其实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喝烧开的自来水,俗称白开水,比任何纯净水、瓶装水、桶水、矿泉水、过滤水等等,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更健康。
下雨天收集雨水浇花,比自来水浇灌,更有利于花草的生长。
电视或电脑的图像与声音,最接近自然状态最有利于健康,图像不要越亮越好、声音不要越吵越好。
一天完毕,一定要记得关掉所有电器的自动、手动开关,拔掉插销,防止电器元件老化失火。
我们的穿着、妆饰越来越要求舒适、健康,皮衣、皮鞋、化纤服装、化工妆饰品等,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远不如纯棉服装、布鞋和植物皂角妆饰品更舒适和健康。
小城市短途上班,能步行就不骑车,能骑自行车就不骑电动摩托助力车或开汽车,这样更节能,还能锻炼身体。
生态文明市建设要求城市的决策管理者改变管理理念与行为
一个城市像人一样需要绿肺来置换氧气,多种植各类树龄长的树木,少栽草皮以及灌木,坚决不能把城市改造成水泥广场,这样,城市主人才能更多的呼吸新鲜的氧气,其实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浇灌用水和定期锄草的不菲支出。
城市的垃圾至今没有分类收集,塑料袋成为垃圾袋,好像方便了城市的人们,但其实对处理垃圾来说,可能更加的麻烦。
城市周围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垃圾山,不可谓不壮观,但这种壮观是要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偿债的。
城市噪音是对城市族群形成的一大听觉污染,长时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能已经感觉不到噪音的刺激了,一旦到远离城市的乡村呆上一晚上,就会感到乡村晚间可怕的静寂,连蟋蟀的声音都能刺激耳膜。
到节假日的城市大街上,高音喇叭舞台歌者真的要震穿你的耳膜了。
城市的夜晚很亮,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但城市夜晚过度的霓虹射灯,不仅仅是一笔不小的财政开支问题,更是强烈的反生态视觉污染。
试想,人们的睡眠应该是在黑黝黝的深夜更高才对。
况且,美化城市夜晚的霓虹射灯,对夜晚的飞行器和天文观测也形成了很大障碍。
生态文明市建设需要生态技术创新
节能灯就是节约电力能源但不节约家庭“财政支出”的典型例证。
早些年,几乎很少有人买它,一只节能灯管的价格相当于白炽灯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节能灯管不能频繁开关,否则容易损坏。
现在随着节能灯技术的进步,家庭使用这种灯管的越来越多了,白炽灯几乎看不到了。
现在太阳能板电池灯,又遇到了当初节能灯管同样的问题。
利用太阳能蓄电池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被卡在这儿了。
古城改造工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如果让老城区保持原生态的状况,应该店铺门脸上木板快门,店牌着木板牌匾,上面挂灯笼照明才好看。
现在一律改装铁制卷帘门,霓虹灯箱店牌,还有什么原生态和民俗文化的遗存?那种管理更节能?那种方式更吸引游客?
生态文明市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市民尝到节能的甜头,恐怕不用政府动员,大家也会竞相节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