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四、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含义相同
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
在对“道”的理解上,庄子并没有要超越或篡改老子的“道”的意思,往往还要借老子之口来谈“道”,而且也只是借老子之口对“道”的思想加以暗示,或者对一般人对“道”的粗浅、形式化的理解加以否定,从而说明“道”的深奥含义,但都没有一处直接论述究竟什么是“道”。
庄子应该认为,老子对“道”的认识已经足够到位,不需要再作任何增益;同时,对“道”再勉强作出的任何解释,同老子对“道”的描述比起来,都会显得庸俗。
所以庄子都是直接使用老子“道”的概念,不作任何改变。
在庄子那里,“道”的含义仍然是老子所描述的“道”,是站在纵观宇宙循环演化和自然界万物共生的高度认识到的、完全是作为最为理想的存在的根本的自然性、和谐性。
应该说,我对老子的“道”作出自然性、和谐性的解释,同样可能会让人由此产生一些肤浅、庸俗的认识,我们对“道”的认识和称谓,还是应当在无奈地作出浅分细析之后,最终回到老子的原有的立意和称谓上来。
不过,庄子的宏绰玄妙、恣肆汪洋的语言描述,又将“道”的思想引向了极度神秘的深渊,促成道教的产生,我想这又不是庄子愿意看到的,因为作为宗教的道教,只是剥取了“道”的思想的华丽外壳而已,其实质是成了迎合世俗神异崇拜心理的一种感召工具。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没有着意论述老子详谈过得的“无为”、“不争”、“柔弱”、“处后”、“谦忍”等合于“道”的立身处世方式,也没有重复再谈老子论述过的、这些合于“道”的立身处世方式是一种成功之道。
庄子只是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老子指明的这些合于“道”的立身处世方式,暗自证明了他对老子思想的认可。
庄子取得了世人无法比拟的成功,使他能够同老子一起站立在从古到今的人类思想认识的巅峰之上。
近代以来,除了卡尔.马克思能与他们比肩,难有人能望其项背。
然而世人对庄子的误解可能比对老子的误解更为严重,即认为老子的思想尚有积极成分,而庄子思想更是消极避世,自由放任,所以想
让人们认可庄子,就比让人们认可老子更为困难得多。
人们对庄子实际表现的“无为”、“不争”不会存有多大异议。
既然人们会觉得庄子消极,就比较好理解他的“无为”;既然庄子把一国相位都看作腐鼠,人们也可以知道他“无争”。
但是,庄子也是“柔弱”的,他作为一个衣食不保的一般百姓,同王公贵族相比,是柔弱的,他虽有几分傲然之气,也不改他的“柔弱”;庄子也是“处后”的,他一辈子不求名利,甘居人后;庄子也是“谦忍”的,他能统观无限的时空,虽然能感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一”,也同样知道自己与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与未来理想的“圣人”、“真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并不把自己自封为“圣人”、“真人”。
庄子能“忍”,这不需多论,庄子能在穷苦中忍一辈子,可以看出他是多么能忍。
《庄子》一书中有不少篇章刻意渲染庄子的高大形象,刻意渲染“道”,应该是后人的杜撰。
庄子对老子的思想的发展深入,主要是体现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人的认识进行思考这方面。
庄子认识到了圣人、真人或至德之人的超脱境界,这种境界,是人成为圣人、真人或至德之人的内在的思想基础。
这在本文下一部分论述。
(后一部分为“庄子更深入到了理想社会的本质”,敬请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