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茶具发展历史及发展指标

论中国茶具发展历史及发展指标

论中国茶具发展历史及发展指标摘要:从材料、价格、造型、工艺流程等方面阐述中国茶具起源、发展和演变,总结出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茶具应该具备的五个指标。

关键词:茶具;发展历史;实用;艺术价值;指标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84-01
中国茶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繁多,纵观其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

古今茶具以陶瓷为正宗,还有用金、银、铜、玉器、玛瑙等材料制作。

新材料中以玻璃茶具为佳。

它是一种艺术化文化的过程,又代表各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产品。

经历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

如此演变上升,正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

一、隋朝及隋朝以前的茶具
我国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和食具共用的。

历史资料证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陶器的缶,是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在当时,如果是茶具的话,只有土缶作为饮茶器具。

唐以前的饮茶用具和食器还没有完全分化开来,如我们现在进食时的碗,古代叫做盂,饮茶时有用盂。

二、唐代茶具
在唐代,茶更是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具是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因此发展的很快。

茶具也更有欣赏价值和艺术性。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描述了28种茶具,陆羽是用鼎煮茶的首创者。

《茶经》说“碗指瓷茶碗,越州,鼎州次,婴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说明当时瓷器茶具生产已相当普遍,而且达到了一定水平。

唐朝中后期,饮茶的主要器具是瓷茶壶和茶碗。

当时,瓷器茶具已有三大著名产地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称二是河北内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盛名三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取胜。

三、宋代茶具
这一时期,由于制茶业的发展,茶类较以前有所不同,饮茶方法也有所改变—巳开始不加调味料了。

所以,茶具内容有较大精简,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构、茶瓶等,饮茶也大多用盏而少用碗了。

还出现了专为斗茶用的黑色兔亳盏,黑色兔亳盏体现了当时黑釉瓷生产技术的水平。

四、元朝茶具
元朝的茶具由尚黑釉盏向尚青白盏过渡,用茶盏盛茶之风流行起来。

茶壶流子从宋朝时的肩部移至腹部。

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也在此时闻名于世。

五、明代茶具
明代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彩瓷。

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色彩鲜丽。

瓷器茶具高度发展,陶器茶具
渐渐消失。

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六、清代茶具
清代,陶瓷业的生产,以清初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

其中仍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

此期外销发达,制器的技艺上也有不少创新,开始了盖杯生产。

由于当时行政官员的袖口都是马蹄形的,茶具上也出现了马蹄盖杯。

康熙年间,除继续生产五彩瓷外,还创造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制作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当时仅供宫廷中享用,民间极少流传。

七、近现代茶具
近代,又有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崛起,使茶具更加丰富多彩,仪态万千。

现代茶具,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比过去先进,而且品种花色、造型艺术也要比过去精巧美观,不断地满足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实用和审美需要。

现在,普遍使用的茶具有陶、瓷、玻璃等的制品。

诸茶具中,以“景瓷宜陶”最为名贵和流行。

玻璃茶具,美观大方,光洁透明,用来品赏名茶,而且价格低廉,所以也普遍受到欢迎。

茶具发展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人们对茶具的要求指标也在不断地变化,茶具不仅单纯的是饮茶的工具,也变成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因此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茶具应该具备以下指标:(1)一套完美的茶具,首先必须要实用。

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把的方便,壶盖的周围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整套茶具的协调。

启迪人们的高雅艺术情操,成为人们陶冶性灵,提高文化
素养的良师益友。

(2)其次是要经济。

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单单具备实用但却非常昂贵的话,是不会符合现代人的选择标准的。

物美价廉会受到普遍的欢迎和喜爱。

(3)第三是美观。

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浓郁东方艺术特色的茶具会更加流行。

茶具的色地和图案要脱俗和谐,造型美观大方,满足消费者在品茶的过程中的审美需求。

(4)当人们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的同时,对饮茶和健康的关系就会提高。

人们对于茶具的材料是否符合健康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