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简述自2003年12月证监会颁布实施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开始走向正轨,据统计,当年全国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所管理的客户资产已近700亿元;而2005年3月发行的广发证券“广发理财2号”和光大证券“光大阳光”两只产品则揭开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篇章,特别是2010年各大券商共发行96只集合理财产品,超过了往年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总和,完成募集规模达778亿元人民币;截止到今年9月末,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净值总规模约为2600亿元左右。
一、管理人及总体业务规模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集合、定向和专项理财产品,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发展模式通常是先从集合或定向理财业务开始,当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历史业绩良好且品牌影响力扩大后,再开展专项资产管理。
最新研究显示,在已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中,100%开展了集合资管业务,产品覆盖集合计划和定向管理业务的为90%,集合、定向和专项三项业务全覆盖的仅为20%,且均为资本雄厚的大型券商。
目前定向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整体规模比较有限,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止到2010年10月底,共有41家券商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涉及客户509名,受托资金1124亿元,其中机构客户210名,受托资金1044亿元,个人客户282名,受托资金30亿元;而最新的数据显示,有75%的券商该项业务规模在5亿元以下,仅有25%的券商该项业务规模在5亿元~10亿元之间。
截至2010年10月底,有5家公司6支专项计划到期完成清算,按期偿付了本金和收益,剩余3家券商的3支专项计划,管理资金20亿元;而统计显示,开展了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券商中,业务规模在1亿元以内和在3亿元以上的各占50%。
相比较而言,集合资管业务发展较快,到今年3季度末,到期的集合计划产品26只,资产净值总规模156.5亿元;正在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券商有58家,其中55家已拥有一只(含)以上处于存续期的产品,3家公司正在发行第一只产品;截止到2011年10月12日,存续期集合计划资产净值超过150亿元的有2家券商,资产净值介于50~100亿元的有7家, 10~50亿元的有24家,10亿元以下的为22家。
75%25%定向资管业务规模5亿元以下5~10亿元50%50%专项资管业务规模<1亿元>3亿元集合理财产品个数超过10只的公司有6家,介于3到10只产品的有20家公司,其余都在3只及以下,17家公司仅发行一只集合计划,国泰君安、东方、中信、华泰、光大、长江证券产品数、总规模居于前列。
二、集合资管业务发展较快集合类型截止到今年10月12日,存续期的集合计划产品共261只,其中限定性集合41只,非限定性220只,分别占15.7%和84.3%;集合计划总份额、资产净值分别达1402.87亿份和1362.37亿元,限定性、非限定性产品则分别占20%和80%。
3%13%44%40%集合资管业务资产净值规模比例>150亿元50~100亿元10~50亿元<10亿元10%35%26%29%集合计划产品数量比例10只3~10只1~3只1只投资类型 从投资类型来看,正在运营的存续期集合计划共257只,份额和资产净值分别达1400.87亿份和1360.36亿元;其中以混合型产品为主,达到205只,数量、份额和资产净值均占全部产品的80%;债券型次之,共34只,占数量的13%,份额和资产净值比例则约占10%,其他还包括股票型、货币市场型、QDII 等。
16%84%集合计划数量占比限定性非限定性20%80%集合计划资产净值占比限定性非限定性3%80%13%2%2%投资类型分类数量占比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QDII而混合型产品中又以平衡混合型为主,共计162只,占混合型的79%,其份额、资产净值分别达865.76亿份和832.29亿元,占混合型整体的78%左右;偏股、偏债混合型产品则大致相当,各占12%和10%。
投资标的概念如果按照主要投资标的概念的资产净值分类,占比由高到低的依次是混合型、FOF 、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QDII ,混合型仍占到55%,也可以看出投资者仍然青睐可攻可守、风险适度的产品;另外,由于同时能获得基金的分仓收入从而增加经纪业务的业绩,专门投资基金的FOF 产品数量近年也在快速增加,目前已占到全部集合计划的16%。
3%79%10%8%0%投资类型分类资产净值占比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QDII12%78%10%混合型分项资产净值占比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偏债混合型集合产品规模从单只集合计划产品的规模来看,公布资产净值的200只产品中,30亿元及以上的有5只,10~30亿元的有37只,5~10亿元的有42个计划,0~5亿元的则达116只,不足1亿元的1只,1~2亿元的高达54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集合计划产品规模集中在10亿元以下,占上述产品的79%,2亿元以下的则占27%。
11%16%55%14%2%2%按概念分类集合计划数量占比股票型FOF 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QDII16%16%48%12%8%0%按概念分类集合计划资产净值占比股票型FOF 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QDII投资业绩2010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表现较好,全年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14.31%和12.51%,而朝阳永续统计数据显示,175只各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2010年全年平均收益率超过3%,前十位平均收益率则高达20%,其中包括浙商“金惠1号”在内的7只产品是2010年新成立的,且有6只为规模2亿元左右的产品,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团队旗下的东方红先锋1号、2号、3号三只产品上榜;而基金公司同期共发行超过140只“一对多”产品,但仅有10%取得正收益,较券商集合资管产品相差较远。
从3年期的投资业绩来看,取得正收益的21只产品中混合型为18只(占86%),其中平衡混合型12只,偏股和偏债混合型分别为3和1只,混合债券型2只,货币市场型和QDII 分别为2和1只,可以看到平衡混合型占主要地位,且前三名都是该类型。
2011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之后,由于股票指数持续走低,资管产品的业绩表现也出现分化;截止到10月14日,上证综指跌幅为13.41%,仅有11只集合产品取得正收益,最高为4.59%,其中7只产品净值规模在3.5亿元以下,货币市场型、平衡混合型和混合债券型分别为5、2和4只;56只产品跑输上证综指,大部分为平衡混合型和偏股混合型。
4%5%14%21%58%单只集合计划产品资产净值规模(亿元)30~5020~3010~205~100~5三、集合计划产品与基金的费率对比限定性集合产品主要为混合债券型和货币市场型,又以混合债券型为主,由于风险较小,相应的管理费率、认购、申购和赎回费率偏低,如处于存续期的41只限定性产品的管理费率从0~1%不等,但大部分介于0.58~1%之间,约占全部的85%;0.33~0.5%的有4只,不收管理费的仅有一只,但其同时约定提取业绩报酬;最高认购费率为0~0.9%,其中0.5~0.8%的居多;最高申购费率为0~1%,也以0.5~0.8%为主;最高赎回费率则为0~0.9%,其中0.3~0.5%占大多数。
非限定性产品则以平衡混合型和偏股混合型为主,投资标的有股票、基金、债券等,但风险稍大,因此管理费率等相关费用也有一定上浮,222只非限定性产品管理费率从0~2%,其中1~2%的占85%,1.2%以上的占63%,管理费率低于1%或不收取管理率的则都约定了提取业绩报酬;最高认购费率为0.5~1.5%,0.8%~1.5%占比较大;最高申购费率为0.5~1.6%,也是0.8~1.5%占主流地位;最高赎回费率为0.3~3%,主要集中在0.5~1.5%之间,1.8%以上的仅有8只产品,通常是大型券商的高端客户资管产品。
限定性产品约定提取业绩报酬的有16只,仅占39%;而非限定性产品中约定提取业绩报酬占82%,共181只,但跟管理费率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全部产品中提取业绩报酬的则占75%。
而托管费率则从0.02~0.35%不等,0.2~0.25%占主要地位,占全部的80%,托管费率的高低与银行规模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因产品而定,非限定产品的托管费率高于限定性集合计划。
46%18%36%今年以来获得正收益集合产品分类货币市场型平衡混合型混合债券型券商集合计划产品与基金的费率比较四、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制约及趋势近年来,券商资管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各种限制,发展速度较慢;2003年其资产净值规模约700亿元,经过201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截止今年10月12日,存续期的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资产净值规模仅2600亿元左右,增长3.7倍;而同期公募基金却从2003年的114只产品、1681亿元的资产净值发展到目前869只产品、资产净值23741亿元,资金规模增长14.1倍;银行理财产品则从04年的不足20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近7万亿元,阳光私募基金也从2003年的十数亿元达到目前的1700亿元,增幅分别超过35、100倍;而目前民间的私募管理基金也达到5000~10000亿元,相比较而言,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发展速度都已远远落后。
存在的制约究其原因,除起步晚、业务较新外,部分规章制度落后、监管要求严、产品创新不足、渠道受限、人才匮乏等成为主要的限制因素。
如集合计划产品类似于基金,目前所有集合计划不论规模大小一律实行审批制,对于规模较小的产品其审批流程过长,不利于提高效率。
同时集合计划的参与门槛较高,限定性资产管理业务和非限定性资产管理业务的最低限额分别为5万和10万,如规模较大的集合产品已类似于公募基金,但公募基金的参与限额仅1000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参与集合计划的热情。
相比较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计划本来推广渠道就少,而监管制度要求“禁止通过电视、报刊、广播及其他公共媒体推广集合计划”,因此券商资管的品牌影响力较小,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更使其难以与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直接竞争。
由于监管要求,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投资范围仅限于股票、债券、基金和股指期货,且不允许回购,因此基础金融品种匮乏,再加上不允许结构化分级运作,使得产品可创新的空间较为狭窄,资管产品严重同质化。
同时,由于规模较小或仅作为证券公司的一个部门,资管业务的薪酬空间受限,激励机制不灵活,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这也是券商资管业务创新不足、产品雷同、业绩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另外,公募基金已采用业内通用的全电子化参与流程,但很多投资者还须经券商或代理推广机构的柜台才能完成认购券商资管产品,这也使证券公司的资管部门效率低下、成本负担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