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能力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在各种聚会的餐桌上,我们听到最多的祝酒词是“视你身体健康”,有人说,健康是1,其他任何东西都是0,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可是有多少人能健健康康地安享天年呢?除了人为的环境污染造成各种奇奇怪怪的病致人死亡以外,人和人、人和自身关系的恶化造成人们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也严重影响着人的健康和寿命,深圳每年自杀2000人。
有人说,我国最严重的病种不是肿瘤,不是心血管病,而是精神障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精神障碍患者1600万人,每年自杀死亡28.7万人,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即每分钟有9人自杀,其中8人未遂,自杀成为15—35岁死亡的首要因素(见2008年第5期理论集萃中的文章)。
领导干部队伍中出现自杀不断见诸报端,香港的《文汇报》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的一个数据,200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共有1253名党员干部非正常死亡。
2005年,北京《医药》杂志和精神专科医院曾对北京市年龄在35岁至45岁的2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定向精神检测,发现46%的领导干部存在不健康的倾向。
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抑郁、焦虑、恐惧、偏执、强迫、应急障碍、适应障碍等等。
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自然寿命原本是很长的,按照哺乳动物的生物学规律来算,人的寿命是生长发育数乘以5—7,人的生长发育年龄为25—30岁,那么,从理论上说,人可以活到125—210岁。
可是现在一般人只能活到七八十岁,能活到九十多岁的就很少了,而能健康地活到八十几岁的就更少了,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四个因素:遗传基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不良心理素质。
正因为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对健康重新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而必须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工作会议还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防病作用”作为《决议》中的重要一条。
什么是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一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二是指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的特征主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愉快,思想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良好,适应能力强。
就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来说,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就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他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大量事实证明,心理问题会导致生理肌体的疾病。
现在发病率很高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哮喘等,都与心情长期郁闷、紧张、忧愁、易怒等很有关系。
由于神经系统反复强烈地受到这种负面情绪的刺激,对人体分泌腺伤害极大,会分泌出一种有毒物质,还会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上述几种病症,致使一些人过早衰老和死亡。
领导干部的心理调适能力是指领导干部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精神变化采取心理和行为上的调整策略,使自己能够适应这些变化,从而达到和谐与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一种能力。
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的基本功就是保持心理健康(公务员培训教材《公共管理简明读本》),心理调适能力包括:①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②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③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④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
保持良好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已经成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更是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二、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问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我们只提几种常见的。
(一)特权心态有的领导干部在还没有当上领导干部之前,工作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而一旦得到提拔,手中握有人、财、物等实权后,就觉得高人一等,忘记了人民公仆的崇高责任,把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变为满足私欲的筹码。
原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地税局局长曹东晖上任之初,躇踌满志,努力工作,勇于创新,做出了很大成绩,得到了很多荣誉,但随着他地税的提高以及求他办事的人不断增多,他渐渐养成了专横跋扈,张扬霸道的作风,并利用职权非法索取他人钱财。
如果哪个企业找到他要求予以关照,他就会派人把这个企业的纳税情况彻底检查,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自己收多少钱,他还经常派人到一些管户“找事”,一些管户慑于他的淫威,只好向他进贡,他总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他利用干部提职、工作调动、儿子出国之机索要钱财,2006年7月被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组织卖淫罪、偷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二)嫉妒心理嫉妒又可说忌妒、妒忌。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东汉文学家王逸先生注《离骚》时,曾对嫉妒二字加以分类,说:“容贤曰嫉,容色曰妒。
”嫉妒就是人类三大原恶(嫉妒、任性、懒惰)之一,曾国藩先生曾感慨地说:“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圣经》上把嫉妒叫做“罪恶之眼睛”,中国人把嫉妒叫吃醋、眼红。
战国时,宠涓和孙膑的故事,庞做了魏国大将军,孙去投奔他,结果被害,后设计逃到齐国,齐魏大战,围魏救赵,庞自杀于马陵道上。
妒忌心重的人在害别人的同时也害了自己。
李斯和韩非同为荀况学生,李后来当了秦国宰相,韩非本是韩国贵族,曾多次上书韩王采用他的法家理论,但韩王不重用他,他就把他的理论学成文章,秦王嬴政看了后非常赞赏,后来韩出使秦国,秦王非常重视他,李怕韩抢他的饭碗,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韩害死在狱中。
2007年,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海洋与渔业局原局长宣雄将副局长陈振华杀害,原因是组织部门考察海洋局领导班子后,宣听到有人议论陈要接替他当局长,就认为陈要抢占他的职位,因而对陈狠下杀手。
12月17日,宣被判死刑,赔偿死者亲属经济损失350208元。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长青乡,乡教育办公室27岁的副主任付殿忠,为了早些得到升迁,雇用杀手谋杀乡教办主任孙纯才、吴景学,因为他俩离退休年龄太远。
(三)攀比心理社会学家说,社会就是模仿,人们最善于“模拟学习”和“替代学习”。
在缺乏有效监控的情况下,倘若上司行为不正、徇私枉法,下级就会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腐败成风。
有的人看到别人从权钱交易中获利颇丰,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有的“小贪”看见“大贪”生活极度糜烂,挥金如土,心理就“不平衡”起来,于是放开手脚,从等人“送钱”发展成为寻贿、索贿,大捞特捞起来;有的看见别人情妇年轻漂亮,也想方设法去找情妇(例中年公务员找按摩小姐),如毕玉玺。
有人刻画一贪官攀比心理:说起我,真是背,满腹苦水两眼泪,捞了这么几十万,竟然也算贪污犯,千里迢迢来做官,为的就是吃和穿,为官一任不捞钱,怎能对住手中权?官场大贪多如麻,反贪干部不去查,我只捞得几十万,为何偏偏把我抓,区区几十万,还能把我判?最多开除我,从此不做官。
事物因相比较而存在,攀比,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有人说人比人,气死人。
其实,人比人不会气死人,如果能客观地比较的话,结果肯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而会“气死人”的,只是因为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比别人差的地方看得很重,比别人好的地方觉得很普通,甚至忽略看不到。
如毕玉玺只会与那些日进斗金、花钱如流水的大款商人比,这一比比出了自己金钱有限、囊中羞涩;毕玉玺只会与那些贪得无厌、不择手段,疯狂捞钱的人比,这一比,比出了自己唯利是图的欠缺,受贿索贿数额的偏小;毕玉玺只会与那些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人比,这一比,比出了自己官职不够高、权力不够大(毕玉玺:原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首都公路发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四)侥幸心理许多贪官都有侥幸迟到进,认为有那么多人贪污受贿都平安无事,自己也不会出事的,按他们的理论,落马的贪官就是因为不小心露出了马脚,如果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逃过法律的制裁。
如原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于大路曾交待,自己在收第一笔钱时心理也激烈斗争过,但最后还是将钱收进了腰包,他侥幸地认为:“一个送钱,一个收钱,一无旁证,二无凭证,风险何在?况且行贿与受贿在法律上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谁会送了钱之后又去告发自己犯了行贿罪呢?”但于大路作梦也没想到,自己很快就落入法网。
有的公务员瞒报重大疫情(如非典)或重大安全事故都是怀有侥幸心理。
(五)报复心理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预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发泄不满,这种情绪就是报复。
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威胁,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领导干部当中,许多人存在这种心理,有的人觉得我找你办事你不帮忙,你今后到我这里办事也为难你,有的则不惜用违法犯罪行为打击报复别人。
石家庄市建委干部郭光见,为举报原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的违纪事实,8年间历经磨难,被开除党籍,并蒙受了两年劳教之灾,其家人亲朋20人先后受到牵连。
2003年8月9日程维高被处理以来,郭光见的平反工作仍未见根本上的解决。
顾汝汉,一名小学教师,为了不让潍海农场(在江苏省)毁在贪官手里,在8年中承受了各种各样的报复:停发工资、解聘、开除工职,甚至妻子丢掉了工作,全家负债累累,自己沿街乞讨。
陈少青,因实名举报顶头上司原海南省万宁市工商局局长叶东雄,而引发了海南省工商系统的反腐风暴。
然而,陈少青却屡遭打击报复,直至重伤入院。
陈提出辞去公职,打算带老婆孩子回家务农或远走他乡打工谋生,但迟迟得不到批准。
吕净一,河南省舞钢市残联干部,因举报遭到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李长河的打击报复,先是被免职,接着以“涉嫌挪用公款”的理由被拘捕。
1999年6月18日晚,李长河让人找来两名凶手,持刀破门闯入吕家,吕净一被刺8刀,造成重伤,吕妻被刺身亡。
李文娟,原辽宁省鞍山市国税局公务员,因举报检举违法犯罪行为(少收国税02—03,少缴税251亿元),被2次辞退,劳教1年,05年被判胜诉后,06年尚未恢复工作(央视《新闻调查》曾报道)。
据最高人民检查院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每年发生的对证人、举报人报复致死、致残事件由每年不足500件上升到2006年的每年1200件。
(六)金钱数字心态守财权心态又可称为金钱数字心态,心理学家曾经对这种心态作过这样的分析:人在积聚钱财时往往被一种呈几何级数递增的心态所麻木,当攒到一万元时,下一个目标是两万,攒到两万元时目标变成了五万……当积聚到100万元时,下一个目标就是上千万、几千万。
一般百姓因为收支平衡,或积累的金钱总数太低,这种心态也就不至于那么强烈了。
而贪官就不同了,对他们而言,捞钱越多就越不能罢手,就像吸毒上瘾的人对毒品一样,欲罢不能,越陷越深,敛财成为他们生活中唯一追求,而且永远不会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