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作者:李健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1年第12期一、辛亥革命简述(一)辛亥革命的内涵。
狭义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到1912年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一阶段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因1911年按照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是辛亥年,故而叫辛亥革命。
广义指的是20世纪初兴起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截止的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事的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的历史。
(二)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1.必要性。
(1)《辛丑条约》,清政府成“洋人朝廷”,双半形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人普遍感到必推翻腐败无能卖国清政府。
(2)维新变法失败使许多国人认识到,改良不通,只有革命;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试图挽救却激化国内矛盾、也让立宪派失望。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扩大,20世纪初湘、楚、粤、川等省资产阶级领导收回利权运动扩大资产阶级影响。
(三)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革命派的斗争。
(1)思想较量:宣传民主革命思想(2个中心和三位人物)。
①方式:译书、办报刊、出书、论战、纲领;中心:上海、东京;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②论战:③纲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组织建设:由革命团体到统一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1894—1904革命团体纷纷建立标志以知识分子、会党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1905年同盟会成立标志第一个全国性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
(3)军事斗争: 1905年前暗杀方式为主;1905年后各地武装起义为主(广州黄花岗起义)2.清政府的专制反映。
(1)试图继续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做一定改革缓和矛盾、维护专制:新政和预备立宪①新政:奖实业,办新学堂,派留学生,练新军;②立宪:A.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司法与行政分离,君主不能变更法律,使君权受一定限制;规定在保障“君上大权”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人民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认可);预备实行立宪君主制(中央设立资政院、各省设咨议局);B.立宪派推动下,1911年成立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造成许多立宪派和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2)镇压革命党人;二、民主斗争的首个成果——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1.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引发湖北军队镇压。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
(2)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总督,改用黄帝纪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1)性质: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资产阶级政府)。
(2)内政:颁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和改革社会风气系列法令措施。
(3)外交: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切不平等条约。
(4)南北议和、清帝退位与袁世凯掌权——革命期间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①背景:革命形势下各种政治势力。
各省: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政权多落入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手中。
列强:准备武装干涉→“严守中立”(实质寻找新的代理人)到扶植袁世凯。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意味着袁开始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②南北议和:因袁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自身有实力、有列强支持、采取两手政策,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而使袁成为赢家。
③清帝退位: 1912.2 ,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5)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辞职、袁就任前夕;目的:防范袁专制,确保民主政治。
②内容:主权在民、民主共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保护私有财产和人民民主权利。
③评价: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宪法。
意义: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里程碑,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否定封建专制:中国首次以法律宣布主权在民,规定人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有现实针对性,孙中山辞职后,试图以民主程序限制袁专权,保障民国。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6)1912.3袁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4.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积极意义——近代化角度,完成阶段性任务,成功之处。
①政治上: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是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走向现代文明的伟大开端)。
推翻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思想上:进一步唤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意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③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短暂春天”。
④社会上: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包括衣、习俗、传媒等等。
⑤国际上:推动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3)辛亥革命局限性(失败之处):革命尚未成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双半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落入有浓厚封建性、投靠帝国主义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手中,近代化程度有限。
①革命引起变化有限:传统文化氛围依然笼罩整个社会;民主共和徒有其表;权力仍牢牢操控在旧官僚、士绅手里。
②相当问题更为保守: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土地纲领;《临时约法》中没有对妇女参政权做任何规定;没有废不平等条约。
三、典例分析近代民主革命是每年高考常考的考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有更新的进展。
例:(2011年上海历史,38)辛亥革命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11分)【参考答案】①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
(3分)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
(1分)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百年祭。
观点部分(4分)③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
(2分)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
⑤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
(2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史实部分(4分)②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
④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
(2分)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四、创新试题1.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2.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A.兴中会 B.光复会C.强学会 D.同盟会3.图五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4.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潇潇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 提倡反清复明B. 抵制保皇势力C. 宣扬传统文化D. 激发民族主义5.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6.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参考答案】1. B。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可以推断此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
故选B项。
2. D。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记忆。
图片信息显示的《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项。
3. C。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和漫画材料解读能力。
注意时间提示“1911年”和题干提示可知“民智未开”背景是清末预备立宪期间。
用时间限定词排除A,用材料中驳斥观点一说可排除B、D。
4. D。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事件反映了南宋爱国军民坚决抗击元军的民族主义精神。
近代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都意在激发民族主义,号召人们反对满清政府的统治(“驱逐达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故选D项。
5. A。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6. A。
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A项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任务的成果。
故选A项。
(作者单位:华南师大附中)责任编校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