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考研题库经典教材章节题库(回避)【圣才出品】

刑事诉讼法考研题库经典教材章节题库(回避)【圣才出品】

刑事诉讼法考研题库经典教材章节题库
第八章回避
一、概念题
1.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南京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
(1)回避(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研)
(2)刑事回避制度(杭州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等不得参与该案诉讼活动。

这一制度,称为“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为了确保司法公正而确立的制度。

回避制度有利于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处理,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受到公正对待,确保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公信力。

2.自行回避
答: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在诉讼过程中遇有法定回避情形时,自行主动地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实质是通过司法人员的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消除可能导致案件得到不公正处理的可能性。

使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司法人员自觉退出诉讼活动。

3.申请回避
答:申请回避是指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具有法定回避情形,而向他们所在的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

申请司法人员回避,是当
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

4.指令回避
答:指令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公安机关等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有权作出决定,令其退出诉讼活动。

指令回避是回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必要补充。

5.有因回避
答:有因回避又称为附理由的回避,是指拥有回避申请权的诉讼参与者只有在案件具备法定的回避理由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要求有关司法人员回避的申请。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属于有因回避。

6.无因回避
答:无因回避又可称为强制回避或不附理由的回避,是指有权提出回避申请的人无须提出任何理由,即可要求法定数量的司法人员回避,这种申请一旦提出,即可导致这些司法人员回避。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

(中南财大2007年研)
相关试题:回避制度。

(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因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不得参与办理案件或者参与该案件的其他诉讼活动的制度。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和第31条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1)审判人员。

包括承办本案的审判员(含助理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以及参与本案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委员会委员。

(2)检察人员。

包括承办本案的检察员(含助理检察员),以及参与本案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检察长、副检察长、部门负责人和检察委员会委员。

(3)侦查人员。

包括直接负责侦查本案的侦查人员、机关负责人和侦查部门负责人。

(4)书记员。

包括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中担任记录工作的书记员。

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都配备有书记员。

检察机关的书记员参与起诉和审判两个阶段的活动,在审判阶段要随同公诉人出席法庭担任记录工作。

审判机关的书记员参与审判阶段的活动,有时也参与执行阶段的活动。

无论在哪个诉讼阶段,他们都属于应予回避人员范围内的人员。

(5)翻译人员。

包括任何诉讼阶段中受聘请或者指派承担翻译工作的人员。

(6)鉴定人。

包括任何诉讼阶段中受聘请或者指派进行鉴定工作的人员。

(7)司法警察。

司法警察俗称“法警”,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分别配置在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执行押解、警戒、强制执行以及维护法庭秩序等任务。

我国的司法警察并非刑事诉讼主体,其职能对于司法行为具有辅助性,因此并非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

不过,最高检《规则》第33条将回避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司法警察。

(8)记录人。

记录人在侦查过程中承担讯问笔录、询问笔录等侦查活动笔录的记录工作的人员。

公安部《规定》第38条规定,记录人也适用有关回避的规定。

2.简述回避的根据。

(武大2006年研)
答:回避制度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有关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就应当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这是指办案人员本人是本案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中的情形之一;或者是本案当事人的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中的情形之一,都应当回避。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就是说,如果案件的处理结果会对办案人员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产生某种利害影响的,办案人员也应当回避。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曾担任过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可能对案件存在预断,难以客观地从事诉讼活动,因此遇有这些情形自应回避。

不过,这种情形并不妨碍前一诉讼阶段的证人、鉴定人在下一诉讼阶段仍为证人、鉴定人。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如果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或侦查人员与本案当事人存有上述三种情形以外的其他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案件无法得到公正处理的,也应当回避。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可以视为“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的部分情形:“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
们回避。

”根据这一规定,上述人员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也构成回避的理由。

3.判断: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应当继续对该案进行侦查。

同样,对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也应当继续对该案进行审查起诉和审判。

(首都师范2009年研)
答:这个是观点错误的。

对侦查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前,其可以继续对该案进行侦查,但是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则需停止对该案进行审查。

通常情况下,回避决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应当回避的人员须立即退出诉讼活动。

在作出决定前,自行请求回避或被当事人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停止进行本案的诉讼活动,但是:
(1)鉴于刑事侦查工作的紧迫性和特殊性,为防止延误侦查,《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2款规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根据这一规定,法定的个人或组织依法对其回避作出准许决定之后,该侦查人员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工作,由其他侦查人员立即接替其继续或重新开始侦查工作。

(2)但是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在回避作出决定前,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应当停止对案件的审查起诉和审判。

4.判断:法院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

(西南政法2009年研)答:这种说法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
回避的决定一般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合法权利,同时防止当事人无根据地利用这一权利妨碍案件的及时处理,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当事人及其
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申请复议的权利,即他们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时,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同时根据最高法《解释》第30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被驳回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回避申请,由法庭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

”所以,本题表述缺乏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

5.在一起刑事案件中的侦查过程中,被害人提出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机关负责人的近亲属,要求负责办案的侦查机关的全体侦查人员回避,应当如何处理?
答:驳回被害人要求全体侦查人员回避的申请。

回避程序启动后,无论是自行回避还是申请回避,抑或是指令回避,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一般应暂停参与本案的处理,等待相关组织和人员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

但是,较为特殊的是,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2012年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6条第1款规定:“在作出回避决定前,申请或者被申请回避的公安机关负责人、侦查人员不得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2012年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人员或者进行补充侦查的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或者复议期间,不得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由刑事案件侦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侦查活动必须保持它的及时性,如果仅仅因为启动了回避程序而要求侦查人员停止进行侦查,犯罪现场就可能因为没有及时勘验、检查而遭到破坏,犯罪痕迹、物证可能被毁灭,相关言词证据难以调查收集,犯罪嫌疑人也可能趁机逃跑,进而贻误破案最佳时机,不利于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对犯罪活动的追究。

同时如果侦查机关是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其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