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摘要流行歌曲开始摆脱传统的固有习俗,追求歌词灵性的回归,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表现在流行乐坛就是中国风歌曲的日渐兴盛。

中国风歌曲借助古典诗词的手法获得全新的艺术感受,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选取传统文化元素塑造了歌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是中国风歌曲的总特点。

歌词是歌曲更高层次的追求,探讨它也许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为歌词研究带来新的提示和方向。

雁、燕、柳、桥、楼、窗、琴、月等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风歌曲中,因此研究具体意象对中国风歌曲歌词意境的塑造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风歌词传统文化意象目录引言 (3)1中国风歌曲的兴盛原因 (3)1.1流行中的“中国风”现象 (3)1.2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 (4)1.2.1中国风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4)1.2.2中国风歌词的特点 (4)2 解析中国风歌词中的意象 (5)2.1歌词与意象 (5)2.2具体意象研究 (6)2.2.1“燕”意象 (6)2.2.2“雁”意象 (7)2.2.3“柳”意象 (8)2.2.4“桥”意象 (9)2.2.5“楼”意象 (10)2.2.6“窗”意象 (11)2.2.7“琴”意象 (12)2.2.8“月”意象 (13)3小结 (14)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弦的《西厢》《昆明湖》、胡彦斌的《红颜》《月光》、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等等,一时间中国风歌曲的创作可谓蔚为大观。

1.2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1.2.1中国风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流行音乐领域中提到的“中国风”即流行乐风,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

目前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是黄晓亮对其的定义: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

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和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是中国风歌曲的总特点,此外它还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自然语境到东方意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意蕴。

中国风歌曲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旧词换新曲,将就有的诗词戏曲拿来谱上新曲,增加新的音乐元素,使现代与古典融合协调,既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又不失现代生活气息,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曹颖的《虞美人》等;另一种是“中国风”的主流音乐形式,仿造古诗词的写法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糅合现代元素,词的意义明显大于曲的意义,如周杰伦的《东风破》、王力宏的《牡丹亭》、羽泉的《辛弃疾》等。

1.2.2中国风歌词的特点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具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和“离谱能赏”文学性[1]。

音乐性使歌词成为乐化的诗,具有形式的可谱性、内容的可唱性和语言的可听性等艺术特征;文学性则要求歌词用语言反映生活,抒情写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

苏联词作家伊萨克夫斯基就曾明确指出:“我知道每一首歌都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由相互融为一体的文字与音乐构成的,可是我始终认为单独来谈谈歌词不但十分可能,而且也十分有益,因为不管歌词怎样依赖音乐,它的素质却也起着独立的作用。

”[2]歌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独特的叙述方式、审美角度和结构形态,它与自然语言在表述上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语言常常背离自然语言的语法规范和表述方式,故意打破日常生活中固有的词汇搭配习惯,以特色化的语言带给接受者一种新奇感和陌生感。

词作家金波在《词刊》1990年第一期撰文强调:“歌词作者要有独特的写作方式,这就是从创作一首歌词开始,就习惯于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歌唱着去构思、去提炼,以至于字斟句酌地去推敲语言。

”[1]倪永东:《浅谈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J],《文艺生活》,2009年第5期,第5页。

[2]伊萨柯夫斯基著、孙玮译:《谈诗的技巧》[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接受和消费的主体多是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主,强调自身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因此流行音乐的歌词必须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同时还要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哲理性思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

针对歌词的语言题材内容等方面,乔羽先生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他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

”[3]周杰伦的御用文人方文山的“中国风”歌曲创作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古典诗词的手法获得全新的艺术感受,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题材,对中国风歌曲歌词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方文山在回答《华商晨报》的问题时曾说:“‘中国风’的精髓在于文字。

它不像嘻哈之类风格的是用曲去表现,它使用文字。

歌词就是画面的营造。

在遣词用字上面用古典化的技巧,不一定是古声音节,而一定要用中国意境去营造的。

”[4]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广泛来源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现代文学的诗歌写作中也会大量运用这些意象,像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5],“桥”“楼”“明月”“窗子”等意象共同出现在一首诗歌中,形成了有无限韵味且饱含哲思的优美画卷。

流行歌曲也是一种诗歌形式,但它比诗歌流行的范围更广,形式更加多样,增加了“谱曲可唱”的音乐性。

中国风歌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在现代汉语语法组合的基础上,融入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达到古今交融的完美结合。

因此研究中国风歌曲的兴盛原因,就必然要研究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群。

2 解析中国风歌词中的意象2.1歌词与意象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首创的审美范畴,本义是“表意之象”即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大道哲理的艺术形象,是构成诗歌意蕴的核心和基础。

李卫中在《得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一些普通的东西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组成特定的意象,成了汉民族[3]乔羽:《中国词海论丛·序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4]《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全面解析“中国风”》[N],《华商晨报》,2008年9月24日。

[5]卞之琳:《鱼目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传统文化的载体。

”[6]意象的所指与能指具有相对稳定的约定俗成性,所以传统诗词中意象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无出其右,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

中国风歌曲歌词正是打破习惯性语言组合方式,用陌生化的语言营造意境,将意象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交融,构筑现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蕴,让接受者获得如诗如画般的美感享受。

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辞赋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有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琴、瑟、琵琶等,在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为了体现传统文化意蕴,势必要用到这些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群。

如周彦宏《醉我一千年》:“细雨微风凭栏/思绪如水蔓延/伊人独立窗前/淡妆浓抹容颜/远去的油纸伞/锁住深情的双眼/画中私语的浮萍/芬芳谁的诗篇/别再轻叹夕阳/又送走远山/断桥虽断/忠贞的爱依然在人间/鸿雁飞来升起心帆/吻皱西湖的思念/醉我一千年”歌词中用到了“细雨”“微风”“水”“浮萍”“夕阳”“远山”“鸿雁”“西湖”等自然景观意象,“栏”“窗”“断桥”等建筑景观意象,“帆”“油纸伞”等文化景观意象,众多意象共同构筑了这幅漫游于西湖断桥独自思念沉醉的深情画面。

2.2具体意象研究本文从自然景观意象、建筑景观意象、文化景观意象三方面分析中国风歌曲歌词的意象,自然景观中的花草树木云雨风雪、建筑景观中的亭台楼阁桥梁画舫、文化景观中的琴棋书画笔墨纸砚。

中国风歌曲正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用意象本身的特点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共同营造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2.2.1“燕”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燕子因结伴飞行引起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愿望,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燕子”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邶风·燕燕》中“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燕”意象在诗词最为兴盛的唐宋时期更是频繁出现,晏几道《临江仙》中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讲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古往今来又一春 /百花怒放燕争鸣/ 独杯空照月无影 /留得残烛待天明”——吴品醇《忆长安》[6]李卫中:《得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J],《语文学刊》,2002年第2期。

“满西楼未免有明月光/或许南燕纷飞泪别了少年痴狂”——墨明棋妙《如梦令》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浣溪沙》),“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纳兰性德的《蝶恋花》)。

在现代流行乐坛,方文山以“写诗填词”的方式来创作中国风歌曲,将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意象与现代汉语言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歌词。

“屋檐如悬崖 /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 /时间被安排/ 演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周杰伦《千里之外》),将屋檐比作悬崖,风铃的声响犹如沧海,在开头奠定了一种沧桑幽怨的情感基调,用每年燕子归巢暗含我在孤独中等待着离人的归期。

许嵩的《半城烟沙》“半城烟沙/ 血泪落下/残骑裂甲/ 铺红天下/ 转世燕还故榻/为你衔来二月的花”,随烟沙而落下的还有铮铮铁汉的柔情血泪,残骑已退裂甲已换,但骨子里的热血豪情犹在,只愿做那转世之燕再报故榻情。

2.2.2“雁”意象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百姓多安土重迁,可现实生活却迫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劳苦凄凉的异乡生活在看到南来北往的大雁时,便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于是以雁自喻寄雁寓情。

雁,寄予着劳苦大众的怀乡情思,代表着希望与牵挂,成为古代劳苦大众的信使。

鸿雁作为信使,最早出现在《汉书》中苏武牧羊鸿雁传书,唐宋诗词中经常用到“雁”这一意象: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刘禹锡《秋风引》“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