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共鸣的原理及在实际演唱中的应用一、共鸣在歌唱中的原理和意义共鸣是声学的专业术语,声学上认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做共鸣。
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当一个音叉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这是因为第一个音叉的发声,引起另一个音叉发生共振,共振发出的声音就是共鸣现象。
当我们歌唱时,声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以后,必然引起人体内部组织发生共振,发出大大小小的分音。
众多分音的产生,从而使原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音色改变、音量扩大。
据科学家测定,歌唱发声时,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大约只占能量的20%。
所以,仅凭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既不宏亮,又欠优美,这种声音必须通过人体部分腔体经过一定的“过滤”和“选择”,以增强声音中优美的泛音成分,消弱那些不可取的分音,使原来弱小的声音变得既优美又宏亮,这就是歌唱共鸣的作用。
正如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所说:“共鸣对嗓子音量的贡献,比呼吸提供的重要得多,也比声带的大小——发声力量——重要得多”。
有人说:“共鸣是声音、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吐字、声音和感情表现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卡鲁索所形容的那样:“当我有时要唱响的或戏剧性强的歌曲时,我感到振动传进我两腿的骨头内。
”难怪当意大利的歌唱家们把声带比作本钱、共鸣比作利息时说:“歌手应该靠利息歌唱”。
因此,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建筑在依赖于共鸣、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之上的,这是任何歌唱训练方法的基本规律,也是任何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
在研究歌唱的共鸣之前,首先必须加以说明的是歌唱中共鸣的实际意义与音响学中的共鸣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例如音响学中共鸣的作用主要由频率所决定,当某种频率的声音适应于一种独特的共振腔体时,就能使原声变得更强。
在歌唱时,共鸣腔体的大小对音量的扩大关系密切,共鸣腔体越大,所获得的音量则越大,所获得的音量则越大,音量扩大不仅仅是由共鸣引起的,腔体中所产生的交混回响,也是音量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人体内各个腔体体积有限,绝不可能使产生的交混回响以回响的效果而出现,尽管交混回响本身存在着不同声音的出现有先后的差异,但我们的听觉是无法感觉到的,所以,歌唱中共鸣的实际意义,不仅包括因物体共振所产生的声音,也包括共鸣腔体中所产生的交混回响。
物质结构不同,共振时所产生的共鸣的音量和音色也不相同。
所以,乐器制造商在制造乐器时,对共鸣材料的选择上是极为考究的。
人身组织结构复杂,有坚硬的骨骼和富有弹性的肌肉,也有流动着的血液和坚固的腔体;音响学认为,墙壁越坚硬,反射声波的作用就越强,形成交混回响和共鸣就越强,因此音量越大,音色也较明亮,腔壁越松软,反射声波的作用就越小,甚至减弱声波的反射,音量减小,音色柔和。
二、共鸣在三种唱法中的应用异同歌唱方法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每个人各有一种唱法。
要想讲出其中的奥妙,实是完全不可能的。
切不谈每个人各有唱法,单就我国声乐界的唱法,种类就很多。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一次歌唱比赛中开始按美声、民族、通俗划分三种唱法,然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也按这种办法进行,接着就是各地、各单位的歌唱比赛都照此划分方法办理。
一年又一年,已经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法则,甚至这条法则的概念已经普及到了数亿电视观众那里,院校专业方向的划分也受到了这条法则的影响。
人们交谈,甚至包括专业声乐界的交谈、讨论中间也被迫使用这样的名词,因为不这样说,别人就无法理解。
所以,我也通俗的采用这种说法。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对共鸣的运用有着较大的差异。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共鸣的运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这里把重点放在美声唱法上来谈。
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统一,共鸣的充分运用,以获得人声音量强弱的最大程度的变化,与声音的穿透力。
因此在共鸣运用的训练中最为严格,要求也最高。
一个杰出的歌唱家必须具有丰满而宽阔的音域,而所有的声音都是在具有头腔共鸣、口腔、咽腔共鸣、胸腔共鸣的整体共鸣中发出,这样富有整体共鸣的声音无论唱哪一个音区,或高或低上下声音都是统一的,形成一体。
民族唱法基本是以口腔共鸣、鼻咽腔共鸣为主,现在的唱法高声区也掺入头腔共鸣。
随着近年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某些科学因素的结合,那种以大本嗓为主的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使歌唱者能轻松的唱一些音区较高的音,这样既保持了高声区声音的明亮同时也解决了用大本嗓喊高音而造成嗓音过早衰老的问题。
应该说今天的民族唱法对于男生来说,与美声唱法在共鸣运用方面比较接近,一个歌唱方法掌握较好的男高音通常既可以唱咏叹调,同时也可以顺利地演唱中国民歌。
对于女生来说,那种用真声喊出的民族唱法以成为过去,今天的民歌演唱者大多采用以真声为主,高声区真假声混合的嗓音来演唱。
演唱对鼻咽腔为着力点,声音比较靠前,在硬腭上形成声音的反射点(如王宏伟、宋祖英)。
通俗唱法对共鸣的运用随意性很大,有的为追求嗓音特色有意识发展胸腔共鸣,有的声音几乎接近耳语,但就大多数通俗歌手来说,基本以口腔共鸣为主,离开了麦克风,其原声常常缺乏共鸣。
它注重的是个性化的音色和乐感,加上通俗歌曲音域一般都在自然声区以内,所以在唱法上更象说唱。
当然,有一些流行歌手为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扩大自身的演唱能力,也注意开始从其他唱法中吸收营养来提高自己(如刘欢、韩磊等)。
三、共鸣在各个声区实际演唱中的应用下面就美声唱法各声区中重点是中声区的共鸣及其应用谈一点自己在学习和实际演唱中的体会。
(一)、低声区的共鸣及其应用一般来讲,唱较低的声音时使用胸腔共鸣多一些。
我们知道,当声带振动发出音波时,即向上方和下方两个方向激荡,只要在上、下两个方向有共鸣腔则都会产生共鸣。
向下传送的音波沿着气管、支气管以至胸腔等产生共鸣。
在唱低音时,如果将手放在胸膛上会有轻微的振动感,这就是胸部的共振现象。
胸部和气管等处的共振,组成了胸腔的共鸣。
胸腔共鸣丰富可以保证低音的丰满、结实、浑厚有力。
但也应注意使用得当,即使在较低声区,如果胸腔用得太多,也会使声音沉闷、僵硬,从而失去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以致影响感情的表达。
那么,怎样获得较好的胸腔共鸣呢?我们知道胸膛的容积是可变的,当吸饱气后容积大,呼完气后容积小,要获得好的胸腔共鸣一定要使胸膛容积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
一般吸气以后以保持胸膛最大容积的60%——70%为佳,而且主要放在和横隔相近的胸膛的底部为当,也就是使胸部保持着适当的吸气状态,同时在发声时胸部有微微的共鸣感。
喉头应处在松弛、自然而又较低的位置;声带应处于较松弛而又适量的挡气状态之中。
注意小腹的力量自然地与适当保持的气息搭在一起以达到歌唱的平衡。
还要注意声门上部各共鸣器官——咽腔、口腔、鼻咽腔、鼻腔都要处于一种自然而恰当的状态,以配合胸腔共鸣而形成一种丰满的混响共鸣。
这是,从声带发出的声波可以舒适地向上、下两个方向振荡,向下振荡得略多一些。
练习胸腔共鸣要切记不可吸气过多,以至影响音波的向下激荡,使胸部共振不佳。
吸气过多还会造成上胸和喉部肌肉的紧张,影响声带正常而自然的工作。
音源的质量差了,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共鸣。
但也不能吸起过少而使共鸣体(胸部)凹陷,气息运行的能量(气压)不够会使声带振动不佳,易造成声音软弱无力或者音高偏低的现象,共鸣也不会充分。
(二)、中声区的共鸣及其应用歌曲中的大部分音域在中声区,而且中声区的声音使用得也最多,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声区的共鸣运用得当并能熟练掌握以后,无论向高声区或低声区发展都较方便。
我们都知道,初学声乐者应先掌握中声区共鸣。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才能正确地去进一步学唱高声区以及其他一些艰深的声乐技巧。
但是许多初学者往往不以为然。
他们总是天真地认为“中音怎么唱都有,只要我把高音练习出来就行了……”。
最可惜的是那些嗓音条件比较好的学唱者,他们由于条件好,自以为中声区发音方便,高声区唱起来不很困难,其实这样的人不仅中声区不牢靠,高声区也难以正确。
如果不加以纠正,最终也以误己而告终。
历史上许多大歌唱家往往不是嗓音条件最好的人(当然条件好又努力学习而成为歌唱家的也大有人在),他们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学习、磨练,才获得高超的技术而成为大歌唱家的(如斯基帕、吉利等)。
中声区共鸣接近日常说话(但又有别),容易在自然的基础上去掌握。
练习中声区的共鸣,首先应强调要有全身的感觉,即气息稳健的支持、上下共鸣腔体的综合运用,以及喉头的稳定和声门挡气功能的灵活发挥。
要感到这个整体的声音下面有一支点,上面有焦点(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佳共鸣焦点),中间有一条线,唱较强的声音时下面的支点可以变为强有力的基座,中间的线可以变为立于座上的管道,这样上面的共鸣腔松而自然,泛音丰满,但共鸣的焦点不变。
有一些老师在训练学生声音的焦点(或称支点)时,有时也不提焦点、支点的名词,而叫学生唱出声音的“心”,和“心”的落点。
声音有了“心”,也就有了支点,而这支点既可以和上面的共鸣腔体联系起来,又可保证声带闭合的良好状态。
体会“心”的感觉不仅是中声区(也包含高声区)共鸣训练的重要手法,也是整体共鸣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1、打开共鸣腔人的共鸣器官,以声带作为分界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胸腔为下共鸣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为上共鸣腔。
中声区口腔共鸣最多,咽腔、鼻腔共鸣次之,再次为头腔和胸腔共鸣的成分。
也就是说,这是混合共鸣的综合运用。
但在综合中,首先要注意发挥口腔的共鸣。
办法就是要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的松开。
但主要的共鸣部位在口腔的上口盖上,随着声音的由下向上,声音也从上口盖的前方向上后方移动。
但鼻眼之间的焦点应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喉头轻轻落下的基础上,会厌应轻轻地抬起,以形成口腔后部的共鸣空间。
但歌唱者一定要感觉重要共鸣部位在口腔的前、中口部,提起会厌只是为了增加泛音、美化声音。
2、共鸣腔的变化及使用a.“松”字,在共鸣的运动上非常重要。
上述口腔各器官松开的关键在下巴。
只要下巴放松了,以上各部件(甚至包括喉、咽部)也都能自然放松了。
下巴的彻底解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它和气息的正确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说,解放下巴是歌唱家毕生的任务,不无道理。
这就和气息的功底一样,哪怕是很著名的歌唱家,他往往都不敢说他的气息功夫和下巴的解放到家了。
为什么呢?不妨试一下,下巴解放的感觉,好似下巴要掉下来只有一条线挂在耳朵附近的关节上,而相应的舌头与其他口腔器官都很松弛。
这些,在中声区较容易做到;然后换声区就开始难了;高声区就更难了。
解放下巴的办法很多,各人有各人的办法。
你可以自然地将耳根处下巴的环摘下来;也可以体验吃杏子时牙酸的感觉;还可以感觉吃米饭时咬到砂粒的感觉等等方法,上述方法其实就是让自己得到自然而良好的放松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