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盾构下穿铁路施工风险及管理措施

盾构下穿铁路施工风险及管理措施

盾构下穿铁路施工风险及管理措施
一、盾构穿越铁路风险源前的一般规定
1、穿越施工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工程概况。

2、盾构穿越前,施工单位应按照规定在设计给出的环境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环境调查,对盾构掘进影响区内的环境风险进行详细调查核实,识别风险因素,形成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并报备。

3、施工单位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风险评估分析,并进行交底,按风险管控要求将风险控制责任分解到各管理层及作业层。

风险评估应形成报告并报备。

4、穿越铁路前,施工单位应编制相应的监测方案、专项施工方案。

方案应经铁路部门、专家评审通过,并已经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成。

5、专项施工方案论证通过后严格按方案实施。

6、建管中心责任人、监理单位责任人、现场监督组成员均负有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施工的责任。

施工方案如需变化必须经过地铁专家组及现场监督组认可,并按程序执行。

7、穿越铁路前,监理单位应编制盾构穿越铁路安全监理细则和旁站监理细则,对监理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和培训。

8、根据盾构穿越铁路风险源的特点,施工承包单位应编制应急预案并报备,按照风险等级控制要求和已评审的应急预案配备种类齐全、数量足够的应急物资,以满足应急抢险的需求,完成应急演练,并确保抢险期的道路、照明和通讯畅通。

监理应对应急抢险物资的种类、质量和数量进行核查。

9、穿越铁路前,应进行重要环节开工条件验收。

施工单位应有一名局级行政领导参加条件验收会(局级领导应有行政职务证明)。

条件验收时,要有记录、签到,并留存影像资料。

10、参加风险源施工技术交底会;施工单位责任人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施工作业班组进行风险源施工技术交底。

两次交底过程由监理监督执行,留书面记录。

(施工单位接受交底后,需在2日内对施工作业班组进行风险源施工技术交底)。

11、穿越铁路前,应确认与铁路部门相关的手续已全部办理完成。

12、施工、监理单位应按风险等级管控要求成立风险管控组织机构,配备各岗位人员,制定岗位职责,确保组织机构职责分明,高效运行。

13、盾构穿越铁路前,施工、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做好盾构机穿越风险源前的静态验收;浆液制作设施,垂直、水平运输等设施按相关要求进行检修维护,确保盾构设备、配套设施运行良好。

监理单位督促落实。

14、为确保盾构安全顺利的穿越铁路,施工承包单位应准备数量足够的管片和相应配套使用的构配件、原材料,监理单位应检查验收,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管片和材料、构配件严禁使用。

15、盾构穿越铁路前,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经铁路部门审核通过的监测方案完成对铁路影响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埋设的部位和方法应符合规范要求,并按照规定完成初始值的测设,监理单位应对监测点的埋设、测点初始值进行验收。

16、盾构穿越铁路前,施工承包单位局级领导必须到场对技术方案和管理措施进行把关,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意见,施工承包单位项目部负责落实。

17、施工承包单位组织好盾构穿越铁路前试验段施工,试验段施工期间对同步浆液的稠度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合适的配合比(浆液水泥含量不得低于120Kg/m³,稠度不大于11,初凝时间不得大于6h)。

通过试验段施工确定好盾构施工的掘进速度、土仓压力、注浆量、注浆压力、监测控制值等关键参数(施工单位应确定试验段的环数,对试验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参数有总结性的材料,并上报监理),监理单位做好跟踪检查记录。

18、盾构穿越施工前,施工承包单位应将洞内盾构施工视频信号实时传输至值班会议室,满足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管理的要求,监理单位负责督促落实。

二、穿越铁路施工期间的有关要求
1、盾构穿越铁路期间,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应认真落实领导带班制度,确保带班领导人员到位。

2、穿越铁路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局领导每周至少到场一次,组织现场工作会,并安排一名专家级技术负责人指导现场施工,直到风险解除。

上述人员由各点位的建管中心责任人负责通知到位。

(上述工作需有文字记录、签到、参会照片)。

3、穿越铁路施工阶段,由监理单位主持召开建管中心、监理、施工、勘察
设计、监测、现场监督组6方人员参加的风险日例会。

施工承包单位应汇报当日施工、监测情况并提出施工意见,监理单位应施工参数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监理意见或建议。

风险日例会要签到并形成会议纪要。

4、在盾构穿越期间,业主、监理、施工、监测、设计单位24小时有人值班,每日召开风险日例会,同时,洞内盾构施工视频信号实时传输至值班会议室,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管理(监理应有检查巡视记录痕迹)。

5、施工现场如出现险情,应严格按险情报告流程及时上报,险情应急处置应征询地铁专家组意见并严格按专家组认可的方案实施,并和铁路相关站段做好配合,确保下穿铁路施工安全。

6、各参建单位在盾构穿越铁路期间应对监测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盾构施工对铁路设施的影响程度和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为合理调整盾构掘进参数进行指导。

7、盾构施工要求
1)盾构穿越铁路过程中,施工单位根据试验段数据严格控制盾构机的各项掘进参数,保证掘进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安全、可控范围内,监理单位应跟踪检查落实情况。

2)盾构穿越铁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管片拼装质量,加强盾构隧道防水施工质量,监理单位应严格检查验收。

3)穿越施工时,必须进行“持续注浆”,即除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外,盾尾与二次注浆之间的管片(一般5-8环)在不能实现二次注浆前必须进行间歇性注浆,保证从同步注浆开始,盾尾以后的所有管片都能实现即时注浆,以控制地表沉降。

4)管片脱出盾尾5~8环后应及时进行二次注浆、并根据地表监测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少量、多点、多次跟踪注浆,监理单位应跟踪检查落实情况。

5)穿越铁路期间要严格控制盾构机姿态,尽量减少纠偏或不纠偏,若需纠偏,每环纠偏量不得大于4mm,监理单位应跟踪检查落实情况。

8、监控量测要求
1)盾构施工期间,施工监测和第三方监测单位需加强对桥梁桩基、路基、接触网杆的沉降及轨道几何尺寸的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2)为保证营运铁路的行车安全和正常运营,在隧道下穿铁路期间,施工监测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监测方案确定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进行监测,核对盾构机与地面铁路的精确相对关系,并及时将监测信息反馈到相关参建单位。

监理单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确认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并提出分析意见。

3)施工、监测、监理各单位应加强对铁路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巡视检查,并形成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

4)沉降观测变形达到安全警戒值,应及时发出预警,施工单位及时与铁路部门联系,由铁路部门对列车的运行进行调整。

同时配合铁路养护单位,尽快减缓变形,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三、工后的有关要求
1、盾构脱出铁路影响范围后,施工承包单位应按监测方案要求继续进行铁路路基、轨道、地表、或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监理单位应做好数据比对和分析,并提出分析意见。

2、施工、监理单位应按有关要求继续做好巡视检查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3、施工、监理单位对工后隧道结构的沉降及收敛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意见,防止隧道结构变形对铁路运营造成影响。

4、施工、监理单位加强隧道内管片的破损,渗漏水情况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以免对铁路造成影响。

5、当监测数据趋于稳定,且监测期长于盾构隧道工后三个月,方可停止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