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智慧城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新型智慧城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方案建议书新型智慧城市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解决方案2018年X月目录1.系统优势概述 (4)1.1.领先的存储扩展 (4)1.2.高效的负载均衡 (4)1.3.强大的接入兼容 (4)1.4.稳定的业务连续 (4)1.5.快速的服务响应 (4)2.项目建设概述 (5)2.1.项目建设背景 (5)2.2.项目建设目标 (5)2.3.相关标准规范 (6)3.业务需求分析 (7)3.1.视频接入 (7)3.2.监控呈现 (7)3.3.视频处理 (7)3.4.管理维护 (8)3.5.系统性能 (9)4.项目总体设计 (10)4.1.项目总体架构 (10)4.2.总体网络拓扑 (11)4.3.主要工作流程 (12)4.4.子系统设计 (13)4.4.1.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 (13)4.4.2.对接其他业务系统 (13)5.VMS 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 (15)5.1.产品概述 (15)5.2.数据接入 (15)5.2.1.模块简介 (15)5.2.2.主要功能 (16)5.2.3.SDK 容错性 (17)5.2.4.性能指标 (18)5.3.视频处理 (18)5.3.1.模块简介 (18)5.3.2.主要功能 (19)5.3.3.云端转码 (19)5.3.4.性能指标 (20)5.4.系统管理 (20)5.4.1.模块简介 (20)5.4.2.主要功能 (21)5.4.3.任务调度 (23)5.5.对外服务 (25)5.5.1.模块简介 (25)5.5.2.主要功能 (25)5.6.多客户端 (26)5.6.1.客户端监控 (26)5.6.2.客户端功能 (27)5.6.3.云台控制 (27)5.6.4.智能识别 (27)5.6.5.多画面支持 (28)5.6.6.监控大屏 (28)6.ParaStor 云存储系统 (29)6.1.产品概述 (29)6.2.产品特性 (30)6.3.主要功能 (32)6.3.1.监控界面 (33)6.3.2.管理界面 (38)6.3.3.高级界面 (44)6.4.对外接口 (47)6.4.1.SNMP 监控指标 (47)6.4.2.命令行监控指标 (50)1.1.领先的存储扩展系统与 EB 级云存储系统 ParaStor 完美集成,支持高并发、高带宽,支持N+M:B 的增强型数据保护手段。

单客户端万兆网络的读写性能均不低于800MB/s。

1.2.高效的负载均衡系统对各节点的资源使用情况充分把握、及时调度,实现收录、转发、录像等任务的均衡分配。

批量新增节点后,整体自适应再平衡。

1.3.强大的接入兼容系统整合不同厂商的 SDK,满足海康、大华等主流平台的接入需求,支持第三方扩展;同时,封装标准协议的对外接口,对外提供统一服务。

1.4.稳定的业务连续系统采用分布式集群架构,组件冗余设计、软件支撑成熟、可靠,保障7x24 小时连续运行。

任意节点故障,系统不宕机,服务不中断。

1.5.快速的服务响应系统充分调度异构计算和云存储,快速应对用户请求,响应时长不超过 1 秒。

同时,提供标准接口与 GIS 地图进行对接,信息更新时长不超过 1 秒。

2.1.项目建设背景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手段,是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高度重视,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规划建设全天候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建立跨部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应用体系”明确为重要改革举措,并在《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中作了具体规定。

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等多次重要会议上对此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中央部署,国家发改委、中央综治办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方案(2015-2020 年)》,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建立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工作格局的部署要求,认真抓好文件精神贯彻落实。

2.2.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建设,在政府部门及社会公共视频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和应用,建设一套集视频资源整合、综治防控为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和应用系统,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项目建设有利于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力量,促进设施互联互通和图像数据集成应用,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挥更大效益;有利于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全城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对反对暴力恐怖、维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风险加强预警预控,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有利于适应违法犯罪动态化、智能化的新趋势,发挥公共安全视频在主动打击、侦查破案、固定证据等方面作用,织严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以创新为引领提高预防打击犯罪的科技化水平;有利于推动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交通疏导、风险预测、应急处置等各领域精细化治理水平,促进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2.3.相关标准规范系统的设计及实施,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研究成果及地方性标准规范,主要包含公共安全、系统设计、工程施工、图像要求、网络要求等方面:《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T 33200-201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 31000-2015《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2015 年 4 月 13 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 号)《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公科信[2012]11 号)《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公通字[2011]37 号)《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 50198-2011《关于深入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应用工作的意见》(公科信[2010]30 号)《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 669-2008《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DB33/T 629-2007《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 670-2006《公安交通管理外场设备基础施工通用要求》GA/T 652-2006《交通电视监控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A/T 514-2004《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 509-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20013.业务需求分析3.1.视频接入系统接口具备开放性,针对现有城市各个委办局监控平台,不同厂家的前端设备、DVR、NVR 等监控前端,满足接入需求。

同时,考虑到后期的扩展性,要求能够满足新建网络摄像机的视频信号接入;能够兼容 RTSP 等标准流媒体协议,及主流摄像机厂家的 SDK 开发包接入。

3.2.监控呈现1、多终端支持及实时转码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监控访问,包括大屏幕电视墙、PC 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持终端等;支持高并发的视频访问能力,并且根据客户端的不同处理能力,实时转码,瞬时动态调整视频的分辨率,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降低网络带宽的消耗。

其中,针对大屏幕电视墙和 PC 终端,推送原始清晰度较高的视频流,而针对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则进行实时转码,转化为适合移动终端分辨率和码率大小的视频流,推送至移动端。

2、全屏多画面、单画面支持视频信号在不同终端上全屏多画面、单画面呈现,并根据接入视频路数自主调整视频画面分辨率,呈现视频内容来源可根据摄像机编号勾选等。

3.3.视频处理1、录像及存储功能提供摄像机定时录制存储设置功能,并提供历史记录查询。

基于高性能集群架构的云存储,采用多节点冗余架构设计,支持多节点自动负载均衡及故障转移,任意节点发生故障,可在不间断业务情况下进行修复。

整个存储系统所有节点对外界以统一 IP 地址提供服务,支持 POSIX 接口,可以通过盘符(或路径)的方式直接挂载使用,同时云存储具有容错能力,任何节点出现故障,保证服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

2、视频转发针对不同客户端对同一路视频流的访问请求,系统可对视频流进行存储、复制,并根据不同客户端的处理能力推送符合客户端需求的视频流,降低接入侧传输带宽的占用。

3、智能分析整合智能分析模块,可以在所有接入的前端视频监控设备中,根据用户的需求,对选择的摄像机进行动态识别和智能分析,如入侵检测、人流量统计等情况,对监控区域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报,并且保证后期的可扩展性。

4、结果输出及告警具备视频智能分析功能,可以实时输出智能分析的结果并可根据预置的告警门限进行及时告警,如监测区域内通过智能算法检测到特定行为的相似度超过告警门限时报警。

告警模式可通过声音、图形闪烁、弹出窗口、移动终端提示等方式展现,并记录日志。

5、子平台扩展可根据业务需求从主平台中扩展出任意数量的子平台,并且子平台能够继承主平台的所有功能,并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个性化功能。

3.4.管理维护1、用户管理对登录账号进行权限设置和管理,根据账号开放特定的视频流访问权限,账号权限需对接入的子平台的账号权限管理方式进行继承。

2、设备管理主要是摄像机、前端设备管理和存储集成管理。

1)摄像机状态维护对接入的第三方平台所属的摄像机及单点接入的摄像机进行状态监控,采用轮询机制监测摄像机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实时呈现告警、记录日志。

2)多级目录管理摄像机的目录采用树形结构、多级管理。

各平台归属摄像机的命名和检索保留原平台方式。

未命名的摄像机命名统一规范标准,名称体现视频来源、摄像机地理位置、摄像机制式、编号等信息,便于快速检索。

3)前端设备控制可接入所有前端设备并可对设备进行控制,如设置设备的编码方式、帧率、比特率、分辨率等信息,远程控制设备的云台等。

4)存储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