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情况日加严重,近年来,网络已成为传播虚假信息的主通道。
网络媒体虚假信息涉及社会多个领域,给人们带来许多危害。
本文从管理层、传播者层及受众层三方面分析了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乱象频现的主要原因。
最后对如何遏制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网络用户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辨别谣言、假新闻的能力、专注有价值的新闻。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虚假新闻、新闻传播、新闻受众【正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也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网际传播成为主流,比如使用E-ma i l使信息高效、廉价、组发、多媒体化,而网络聊天更是席卷全球。
对于虚假新闻,民众早已不再陌生,狭义上,虚假新闻是指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广义上,虚假新闻包括失实新闻和假新闻,甚至一些不太恰当的公关也应包括在内。
都市报曾经一度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全新的信息生活体验的同时,互联网已悄然成为各种虚假新闻的重灾区,相比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网络媒介更是常有“惊人之语”。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日益成为公众、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虽然相关研究不断涌现,有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仍有不少形色各异的虚假新闻见诸官媒网间,并被其他同行广泛转载传播,网络媒体也频频由于虚假新闻的制造传播一再蒙羞。
一、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概念与现状(一)网络虚假新闻的概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的特有优势及存在的基本条件。
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
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
”因此,真实性是媒体普遍提倡和遵循的原则。
但是,因为网络自身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把关过程中的有格,使网络上出现虚假新闻的几率比传统媒体的更高。
什么是网络虚假新闻,网络虚假新闻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网络虚假新闻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未经核实的,丧失新闻真实性的信息,这种新闻的发布者可以是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也可以是普通的网民,这种虚假新闻的发布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侵害当事人的权益,还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可能影响国家形象。
(注1)(二)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无中生有、虚构新闻是最恶劣的新闻造假方法。
由于这些新闻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进一些虚构成分,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因此往往容易刊播和引起轰动效应。
(注2)例如,在共享单车成为热点的时期,2017年5月在合肥出现了《小黄车车座被插艾滋针》的网络虚假新闻,称小黄车最近许多座椅上有细小的针,很有可能有艾滋病人血液的针,还配上了4张小黄车扎有细针的图片。
消息发出后,合肥警方迅速介入调查。
随后,经警方查明,此新闻系谣言。
1.假新闻因网络而盛,因网络而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假新闻现象始终屡禁不绝,其形态、成因及传播规律也随时代变化不断演进。
自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传播的剧烈变革无形中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土壤。
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为假新闻的生产提供了充足“货源”。
普通人可以随时参与新闻制造,而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也对微博、论坛等网络爆料青睐有加。
所幸的是,舆论环境对虚假信息的容忍度有限,追求新闻真实性是社会共识,多数假新闻因此只能“昙花一现”。
2.主流媒体引用网络媒体虚假信源,“洗”假成真当前,主流媒体轻易引用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源的情况较为普遍,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碎片化的网络谣言转身变成系统性的新闻报道,同时实现了从民间属性到官方属性的质变。
在这种“弄假成真”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充当了为谣言进行“背书”和“洗白”的推手,损害了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为加深了网络炒作的负面效应。
3.全媒体“拷贝式”传播,一假致众假当前,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me di a co nv er gen c e)态势,同一内容在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诸多平台“拷贝式”传播,并存在互相作用的效应。
例如,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的不实消息为传统媒体提供信源,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则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二次传播。
这些不同形态媒体之间信息流通和共享的便利,导致一家媒体传讹、众家报道俱假。
4.媒体抢关注闹乌龙,陷“传谣——辟谣”循环在众多假新闻事件中,媒体报道“不求核实,但求最快”、“不求客观准确,但求语出惊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图无真相”、“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等问题不一而足,将“钓鱼帖”、“洋葱新闻”等网络“恶搞”内容当真的案例亦不鲜见。
究其原因,多为首发媒体只顾“抢时效、抢头条”,忽略了对信息真实性的认真考察,转发媒体亦缺乏审慎把关所致。
媒体和记者对虚假信源的疏忽与失察,折射出当下媒体转型的艰难处境和浮躁心态,也暴露出部分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不足和职业道德缺失。
凡此种种,使媒体在“传谣——辟谣”中不断循环,公信力也在一反一复中受到损害。
(注3)二、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特点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网络虚假新闻与过去传统的假新闻在传播手段、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已经逐渐形成独有的特点,“培养”出一种传播土壤,值得警惕。
(一)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联网的普及,新闻借助网络的“翅膀”传播得更加便捷,传达到的地区更加广泛,影响的人群数量巨大。
然而,虚假新闻和其它不良新闻,同样也通过网络得到快速、广的传播,破坏了网络和谐环境。
在传统媒介时期,虚假新闻传播的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非全国发行的报刊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即便它们刊播了虚假新闻,其传播范围往往只在一定区域内,即使有一些人际间传播,其速度也相对缓慢。
而在网络时代,任何传统媒体上刊播的虚假新闻,则容易借助网络不胫而走,迅速传播。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和自媒体平台的发达,时下新闻传播的速度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快速传播给网络虚假新闻带来全新的生存空间。
一条网络虚假新闻只要能够吸引眼球,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就已经有了生存空间,超高的点击量带来的就是超高的人气和收益。
因此,众多自媒体平台为了点击量如飞蛾扑火,无所不用其极,“标题党”就是很好的例证。
刺激的标题迎合了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迅速传播就成为结果。
(二)虚假新闻发布成本低、传播主体泛化自媒体的到来,网民既是新闻的接受者又成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主体泛化。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个体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
它使人们之间通过网络构成了网际关系,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促进了网络社会系统的形成。
而网络身份的模糊性和信息发布者的匿名性有利于新闻发布者逃脱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这是造成网上虚假新闻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网络新闻发布的低成本也助推了虚假新闻的泛滥。
新闻发布者不需要核实身份,网民只需简单注册,在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的前提下,可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新闻。
(三)虚假新闻传播呈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网络媒体虚假信息之所以快速传播,这与网络传播的模式分不开。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新闻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新闻,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新闻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一方面,在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者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还有许多受众和网友的参与。
这让信息传播形成了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虚假信息便在这张“网”中迅速蔓延、传播。
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结构中,每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消息,也就是说,每一个网友都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包括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四)虚假新闻在网络时代更具有“传播力”一般说来,虚假新闻比真实新闻具有更强的“传播力”。
因为真实的新闻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往往接近生活的真实,而虚假新闻则脱离客观事实进行虚构,可以更稀奇,甚至更怪异,更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因而更能为媒介和受众关注、传播。
传统媒体因有内部审稿制度和“把关人”,可以过滤掉不少虚假新闻,而在网络传播结构中,每一个网友都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虚假新闻因其更容易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往往就更容易被传播。
与传统的假新闻还要标榜5W之类的新闻要素不同,网络虚假新闻已到了没有底线的地步。
标题常以问号结尾,冠以耸人听闻的主观性用语已是家常便饭,如震惊、无敌、惊呆了、吓坏了,而涉及“情色”等擦边球内容也是信手拈来。
三、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原因分析(一)利益诉求的驱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商场、战场。
对点击量及其带来的经济效应的追求,往往使得一些媒体、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新闻的真实性往往被放在了不着边际的位置。
当单纯追求商业利益成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时,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则变得无从谈起。
随着自媒体的日益发达,不少传播者根本就不具有传统媒体人身份,受众更难分辨其传播内容的真假和目的。
一些人为了一分钱红包就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个他们根本没有打开过的链接。
不少网络虚假新闻往往是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争斗或恶性竞争的产物,假新闻不过是他们展开利益争斗的一种信息手段。
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联合将新闻热点与网民的情绪结合起来,使网民失去理智,变得情绪化,进而借势营销。
“网络水军”的组织、策划非常周密,制造谣言或传播信息的速度惊人,甚至可以左右舆论走向、网民情绪。
因此,网络虚假新闻传播的内在驱动就是利益。
凡此种种,让新闻在面对各种利益的时候遭受侵蚀,传播者更是受到道德和价值观的考验。
(二)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整治法律不完善是导致网络时代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虚假新闻的立法层级不高。
第二,法律界定不清楚,现有法律中关于“网络虚假新闻”的定义、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处罚等都界定模糊,这样的后果是执法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没有可供参考的统一标准,相关法律依据的可操作性太差,从而影响实际作用的发挥[4]。
第三,网络虚假新闻的相关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
虚假新闻出现后,鲜有相关责任人澄清或道歉,大部分人选择保持沉默,网络虚假新闻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案,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受娱乐心理和猎奇心理的促进社会心态是由每个受众的心理聚集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