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内容摘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

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

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

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

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

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

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按药物来源分类可分为:(1)链霉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

(2)小单孢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

(3)半合成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杀菌剂,其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较接近,此类药物呈碱性,溶于水,胃肠道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min达峰浓度。

静脉给药其浓度高低随治疗剂量而不同,一般静滴20~30min血浆浓度与肌肉注射所达的浓度相同。

氨基糖苷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极性强,不易透过生物膜,在人体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极低。

但肾皮质部近端肾小管由于特殊的转运机制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远远超过血浆过血浆或组织间液的水平。

氨基糖苷类可进入内耳淋巴液,浓度高低与剂量成正比,半衰期10~12h内耳淋巴液药物的高浓度与蓄积性是引起耳毒性的主要原因[2]。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
2 1 神经肌肉阻滞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

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

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

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 2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

中等剂量使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大剂量时产生急性坏死,引起间质性肾炎。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

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呈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

2 3 耳毒性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可分为:(1)耳蜗神经损害,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2)前庭功能失调,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

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

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这些“亚临床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

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成为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2 4 过敏性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

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应予注意。

2 5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