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探讨
摘要: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 另一方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本文探讨了生态建筑设计。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即自然环境。
一、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学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与建筑生态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是立足于生态学原理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并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舒适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它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诸多好处。
建筑生态设计力求在人、建筑、自然之间建构和谐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生态
建筑的创作受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影响,所以要根据生态建筑的内在逻辑,发挥地方技术、材料的美学特性,关注地方文化传统,创造独特的建筑艺术形象,实现功能实用性、技术可行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文化性的结合。
二、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1、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
绿色生态建筑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
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很多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现成设计,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
殊不知,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
其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也应该讲究地域性特点。
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2、强调整体性设计
建筑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3、讲求节约能源
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
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构建一个和谐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
4、讲究生态和谐
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态和谐。
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边的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都可以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体现,这样就营造建筑旁边的环境质量。
5、设计科学。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
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决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
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没有认真做到合理设计和以人为本。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很难再有所发展,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这与国家宏观要求也是相符的。
三、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1、基地环境的整体规划
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
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
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2、自然能源利用
建筑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体;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
3、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
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
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空间维修和清洁材料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行隔热处理;广泛应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
4、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
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 e 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
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生态建筑最终是要回归自然,人们着眼的不只是一个系统的稳
定和平衡,而是大范围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
作为一名设计师,最终的目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去解决,至少要减轻人的活动对环境的负干扰,推动生态系统向稳定协调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琳,张学庆.生态建筑的特征及设计[j]. 中国新技术
新产品. 2009(22)
[2] 李广群,肖杨.浅谈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2)
[3] 李显凤.浅谈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 黑龙江
科技信息. 2009(14)
[4] 狄志国.小议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观的运用[j]. 民营科技. 2009(10)
[5] 华秋艳.试析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观的应用[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16)。